明朝就有南北卷?不分不行,南方舉子太能考,幾乎壟斷了科舉名額

2019-10-09     國史拾遺

(洪武三十年科舉完畢,士子們高高興興看榜文,可一看到這個結局可都炸了鍋)

洪武三十年三月,朝廷每三年一次的丁丑科廷試結束,這次科舉總共錄取了五十一名考生,他們都是天之驕子,國家未來的棟樑之才。可正當人們用憧憬、羨慕的眼光看著這些前途無量的年輕人時,大明京城卻出現了很不合時宜的一幕:許多落榜學子鼓譟著、叫嚷著跑到禮部鳴冤告狀,狀告本科考官劉三吾和白信收受賄賂,徇私舞弊,導致有才能者落第,小人反而上榜,真是斯文掃地,士林憤怒!更有激進的學子沿街喊冤,當街攔住官員的轎子痛哭流涕,這就是震動大明的洪武「南北榜案」。

(洪武三十年這場科舉竟無一個北方人上榜!這就由不得士子們懷疑主考官徇私舞弊)

事件的直接導火索,就是本次以陳安阝為狀元(這個字讀府,三聲)﹑尹昌隆為榜眼、劉仕諤為探花的中舉考生們居然全都是南方人,而北方學子竟無一人上榜!這樣光明正大的搞地域歧視,偏袒同鄉的行為引起了北方學子的不滿,於是他們聯名上書請求朱元璋明察秋毫,秉公辦理。

(敢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徇私舞弊?這個殺人如麻的皇帝動了真火,查,狠狠地查!)

消息傳來朝堂震動,不少言官大臣也紛紛上疏請求皇帝徹查此事,朱元璋更是勃然大怒,在三月初十正式下詔成立了十二人的「調查小組」,命侍讀張信﹑侍講戴彝﹑右贊善王俊華等人詳細徹查,對已錄取的五十一名南方舉子的試卷進行重新審閱,並從已落第的北方舉子中挑選優秀試卷增加北人上榜的數量。但張信等人詳細查閱後給出的結論讓朱元璋瞠目結舌,本次落第的北方學子的試卷「文理不佳」(就是文筆才華都不咋地),而且試卷里還帶有禁忌之詞(也就是古代要求的避諱制度),所以根據考生的水平來看,北方學子沒能上榜怪不得別人,所錄取的五十一人全都是根據自身才學上榜,沒有任何問題。

(藍玉是誰?叛國反賊,和他扯上了關係你不死也得脫層皮!)

結論一出來北方學子更是譁然,這不是明擺著歧視我們麼!不但學子們坐不住,就連北方籍的官員們也紛紛抨擊,他們嚴重懷疑張信這些人和劉三吾串通一氣,故意把水平低劣的試卷呈送給聖上以混餚視聽!於是朱元璋再次大怒,這個不講理的皇帝乾脆在五月份下詔,把主考官劉三吾和白信定義為「藍玉餘黨」,扣上了這個大帽子可就要了命,所有涉案官員都被認定是「反賊」,相關涉案官員或殺或流放,最慘的是複審官員張信和狀元陳安阝,這兩位一個被朱元璋認為知法犯法和反賊勾連,欺瞞君上被凌遲處死,另一個則因為在科舉考場舞弊欺君被車裂。

(朱元璋心裡話:這次朕主持的考試你們南方人一個都沒份!)

作為報復,六月份老朱親自對落榜的北方考生考核,這次補錄的六十一人全部都是北方人......


(這次南北榜案的直接後果就是又弄出來一個北榜,專門照顧北方考生)

本次「南北榜案」的直接結果就是洪武三十年一共舉行了兩次科考:二月份正常流程的南榜和六月份皇帝親自插手錄取的北榜。那麼這場讓朱元璋痛下殺手的科舉舞弊案真的是南方官員們上下勾結糊弄朱元璋和北方士子麼?

(狀元、榜眼和探花可是你朱元璋自己取的,人家什麼能力你不知道?)

其實這就是個冤案,是典型的冤案。劉三吾、白蹈信、張信等人都是朱元璋為了安撫北方學子而故意找的「替死鬼」,其背後則反映了明朝南北方文化教育水平的巨大差異,但這場科舉結果已經由南北士子之爭逐漸演變成南北地區之爭,南北官員之爭!這就是朱元璋所無法接受的,再加上本次科舉明顯北方是弱勢一方,雖然弱勢未必有理,但為了大局,老朱只能靠著鐵腕手段找人背鍋來安撫北人不滿的情緒。

(但實際上劉三吾給出的錄取名單完全出自公心,毫無問題)

那麼我這麼說有道理麼?咱們先來逐次分析一下當事人:首先是主考官翰林學士劉三吾。劉三吾為人如何?史書記載「為人慷慨,胸中無城府,自號坦坦翁」、「至臨大節,屹乎不可奇」,是個人品才學俱佳的當世大儒,明朝建立後他對朝廷典籍制度貢獻極多,有明一朝科舉制度由他制訂(創始人不可能賊喊捉賊吧?),明初的刑法《大誥》也請他作序,洪武三十年他已經八十五歲高齡,是當之無愧的士林領袖,這麼一位年高德勛的長者當然不可能在科舉上徇私舞弊。

(張信給出這樣的複審結果讓氣勢洶洶想要查處貪官的老朱很是尷尬)

劉三吾沒問題,那麼張信呢?其實就更沒問題了,張信是洪武二十七年的狀元(才學有了),為人公平耿直,就複審這個事兒,咱們想想看當時北方士子議論紛紛,皇帝震怒要求徹查,但凡腦筋活絡點的人都知道皇帝這是嫌北方人沒上榜呢,必須要在錄取名單上加幾個北方士子(在復卷時就有同僚這麼建議,把上榜名單更換幾名來迎合朱元璋的旨意),但張信仍秉公執法,按照試卷的實際水平判定成績(不是張信不想讓北方士子上榜,但他就是這麼個死板較真的性格,北方舉子的試卷水平低,我不能昧著良心把其他有才華的南方舉子給替下去啊),結果反而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事後還被朱元璋扣上了「謂三吾信蹈藍黨,余皆胡黨」(就是說他們都是胡惟庸,藍玉一伙人)的屎盆子,胡惟庸都死了十幾年了怎麼可能還會和幾個讀書人是一夥?其實無非就是為了找個理由光明正大殺人而已!

若本次科舉公平公正,那為何南北雙方的試卷水平會有如此大的差異?

(為了躲避戰亂,北方的百姓們選擇逃往南方)

這其實和中國古代的人口遷移動有很大關係,中國經過三次人口大遷移(西晉時期永嘉之亂為第一次,唐朝安史之亂為第二次遷移,北宋末年靖康之變是第三次,這也使得南宋以後南方的經濟實力徹底超越北方)後南方取代北方成為新的經濟中心和政治中心(朱元璋選擇了南京建都),而南宋多年的偏安也使的江南地區文風極盛。與此相比北方自靖康之亂後受金、元屠殺影響極大(金滅北宋、元滅金,元末的紅巾軍和元朝在中原殊死搏鬥),連年的戰爭讓百姓流離失所,田土荒蕪,某些蒙古人甚至還想在中原地區開闢草場,這樣粗暴而落後的統治給北方的社會經濟人口帶來極為嚴重的破壞,明初山東和河南甚至出現了駭人聽聞的無人區。所以朱元璋要「洪洞大槐樹移民」,這也就難怪在科舉考試南方人要比北方人發揮優秀了,畢竟對百姓來說能活下去就不錯了,誰還奢求讀書呢!

(朱元璋也知道考官們冤,但每次科舉都是南方人霸屏,長此以往北方的士子們會不會有意見?)

有這個底子在,終洪武一朝南方經濟和人口比起北方實在是太有優勢了,而人口一多則註定了南方參加科舉的士人數量和考中的數量要遠超過北方,明朝洪武年間來自南方的進士人數占比就達到驚人的71%,到了建文帝、永樂帝時期一度達到83%,也就難怪北方士子對科舉結果頗為不平,而這次錄取人數全部來自於江南地區只不過是北方人的一次總爆發而已。

南方士子對科舉的壟斷也引起了北方士子對元朝科舉的懷念,《元史·選舉志》記載蒙古人錄取倒是乾脆,就是所有地區平均分:從各地選三百人赴會試,中選者一百人,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各二十五人,另外會試的三百人中,漢人和南人也是各占七十五名平均分配。前後對比如此明顯使得朱元璋憂心忡忡,他考慮到「北方人士服屬於元較久,慮遺民猶有故元之思,頗欲以假科舉名以籠絡之」,北方作為剛被平定地區,本來就對大明感情不深,更不能因為科舉激化矛盾,所以劉三吾和朱元璋立場就有所不同,劉老先生考慮的是公平選拔,為國取士,而朱元璋更看重如何籠絡北方文人,穩定國家,所以這場「南北榜案」就是朱元璋站在天下的角度犧牲了劉三吾這些主考官,劉三吾「不悟太祖之意,致有此禍」。

(楊士奇表示我真是個機智的少年!)

但這場「南北榜」只是安撫北方士人的臨時性舉措,之後洪武朝的科舉依然是按照老辦法錄取......可見老朱自己也明白強行提拔北人士子並非解決南北教育差異之道,但就人才選拔來說,既要考慮到政治維穩,又要考慮到地區均衡,那該怎麼處理呢?朱元璋和朱棣都沒想到好辦法,還是明仁宗時期名臣楊士奇想了個辦法:採用南北捲來考試,所謂「南北卷」,就是指在考生試卷上根據戶籍標記「南」字或「北」字,主考官根據考生的戶籍評判相關成績。

明仁宗就對南北卷做出了詳細指示:「科舉之士,須南北兼取。南人雖善文詞,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選,北人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自今科場取士,以十分論,南士取六分,北士四分。爾等其定議各布政司名數以聞。」也就是說以前每次科舉北方士子錄取比例只有10%,這實在是不公平,所以現在對錄取制度進行調整,每科錄取人數為南方錄取60%,北方則錄取40%。

隨後明宣宗登基又把南北卷細化為南、北、中三卷,北方卷的適用範圍包括北京、山東和陝西、山西等地區,而中卷則是四川、廣西和雲貴地區,其他都被設定為南方卷,錄取比例為南卷占55%,北卷占35%,中卷占10%。

不得不說南北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科舉制度,它使得各個地方利益能夠得到妥善安置和均衡,並且在鞏固國家穩定統一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南北卷制度對後代影響極為深遠,不但清朝對此完全繼承照搬,即使是今天咱們的高考分卷、高校各省招生人數名額也有它的影子。

作者:胡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VwSsm0BMH2_cNUgASC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