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無須那麼多弦外之音,鈍感力是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2019-10-07     麥穗小魚

文/麥穗小魚

題記:

「這個世界不過是一場生存遊戲,所以必須要有頑強的意志。而要保持亦或加強自己的生存能力,鈍感力又是必不可少的。與其有銳利的敏感度,不如對於大多數事物不要氣餒,這股遲鈍的頑強意志,就是得以生存在現代的力量,也是一種智慧。」

—— 渡邊淳一(日本著名作家)

敏感和鈍感,是硬幣的兩面

「閱讀空氣」這個說法,近些年因日劇而流行。它指的是在人際交往中善於察言觀色,感受氛圍。可以說這一能力,是人際交往的必修課。這種人,通常敏感細膩,天生善於捕捉他人的情緒和需求,比一般人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好感。「閱讀空氣」也被認為是高情商的表現,似乎掌握了這種能力,人生便能順遂無憂,走上巔峰。然而,凡事都要有個度。否則,必將過猶而不及。

生活中,總有這樣一群人:

他們對別人的一言一行特別敏感,稍有異樣就會覺得是不是別人不喜歡我;

和朋友在一起時,他們總會扮演那個照顧他人情緒的角色,甘願做「中央空調式」的老好人;

他們時常會因為別人無意中的一句話或一件事,傷心自責很久,甚至茶不思飯不想;

他們一看到別人的不幸,就特別容易感同身受,像林黛玉一樣,梨花帶雨,共情力特強。

.......

很多時候,我們發現,當自己過於在意別人的感受時,常常委屈了自己,活得很累。之所以會無時無刻不在意別人的眼光,是因為我們沒有一顆「粗糙」的心,神經太敏感了。別人的一個舉動,一句話,甚至是一個眼神都可能讓你坐立不安,如芒在背。

這類人就屬於過度敏感的人,過度敏感的人於人於己都是很可怕的。到底有多可怕?或許我們可以從日劇《凪的新生活》的女主凪身上找到答案:

從北海道來到東京打拚的都市小白領凪是「閱讀空氣」的典型代表,她性格高度敏感,生活中患得患失,工作上小心翼翼,愛情中里戰戰兢兢。

生活中,有一次她在推特上看到同事發了一張聚會的照片,立馬緊張兮兮地點開其他同事的推文,看她們是不是背著自己偷偷聚餐。她害怕錯過公司的每一次聚餐,總擔心別人會在背後對她指指點點。

工作上,經常替同事頂班,為同事背鍋,從不拒絕他人的請求,將自身的姿態放得極低。有一次,同事犯了一個低級錯誤,上司來興師問罪,犯錯的同事向她使了一個眼色後,她立馬心領神會,主動背鍋認罪。原因很簡單,她怕自己被同事孤立,她要極力在同事心目中塑造一個「好人」形象。

愛情里,她戰戰兢兢,卑微地愛著自己的男友。會因為男友隨口說了一句喜歡「黑長直」的秀髮,而每天堅持在男友睡醒前偷偷拉直那一頭自來卷。原因也很簡單,就是怕失去他。

可惜,她的察言觀色,迎合討好並沒有換來朋友、同事和男友的感動。相反的,過於敏感的心驅使她無限壓縮和包裹自我,活在別人的陰影里,讓自己身心疲憊,甚至傷痕累累。

比如,相熟的女同事會在背後一起嘲諷她,所謂的精英男友會跟男同事吹噓,說她「摳門,窮酸」,跟她在一起只是因為「那方面和諧」。

一直善於「閱讀空氣」的凪,在那一刻,被化做潮水的「空氣」淹沒窒息,她用敏感和討好辛苦構建的世界頃刻間崩塌。在入院治療一周後,她選擇辭職走人,逃往鄉下。凪是讓人心疼,但卻不值得同情。因為她過於敏感,甚至到了犧牲自我的程度。這樣的人,不需要同情,只需要指引。

從凪的身上我們可以探究到造成敏感的原因大抵有以下三個方面:

  • 對細節有較強的感知力

通常能夠觀察到一般人容易忽略的細節,包括人的說話聲音、說話語氣、肢體動作等等,他們善於察言觀色。而且,共情力特強,看到別人難過時,會比別人更難過。

  • 善於解讀他人的行為

內心敏感的人通常會不自覺地從他人身上接收更多的信息和情緒,如果缺乏強大的心理素質,難免會對這些「雜音」過度解讀,為其所困。

  • 做人做事追求完美

做任何事情都想追求極致,擔心別人會因自己的不完美指指點點。他們習慣了將自我建立於他人評價之上,善於依賴「討好別人」讓自己看上去更加無可挑剔。

誠然,以上三點如果不走火入魔,都是優點。比如,共情力強的人更有同情心,善於解讀他人會更能照顧到別人的感受,在意別人的評價也可以成為一種自我成長的鞭策。

但是,過於敏感的人,常常伴其左右的是自卑和內耗會讓一個人把寶貴的時間和精力浪費在無休止的自我困頓中不可自拔,從而裹住你前行的腳步

於是,就需要培育另外一種能力,去調和,去平衡這種敏感力。這樣,一個人才能活出自我,人生之路才會走的更加輕便。

而這種能力就是,鈍感力!

鈍感≠遲鈍≠木訥≠傻愣

「鈍感力」很多人或許聽都沒聽說過,按照中國人剖文解字的理解方式,鈍感應該是和遲鈍、木訥,甚至傻愣劃等號的,被賦予了更多的負面色彩,總之和褒義很難扯上關係。

其實,說到「鈍感」,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科技領域中的「鈍感係數」、「鈍感機理」。生活中,幾乎沒人用鈍感這個詞。但是,生理學上卻對「鈍感」一詞有清晰的界定:鈍感,是人的動作活動反應慢度的標尺,是用來描述人活動速率的。鈍感係數越高則對外部反應越遲鈍,同時其敏感度也會越低。

提到鈍感,我們腦海中很快就會跳出另外一個詞——敏感。的確,敏感是鈍感的反義詞。敏感意味著聰明、睿智、靈活,帶有強烈的褒義和肯定色彩。

這「一褒一貶」似乎就像是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它們相互站在彼此的對立面。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又告訴我們,「萬事萬物都是相互聯繫的,對立的雙方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然而,真正讓「鈍感」一詞翻紅的,還是被日媒讚譽為「中間文學第一人」、「現代男人的代言人」、「日本現代情愛文學大家」的渡邊淳一。

他那部《鈍感力》的雜文集,被稱為處世的智慧之書。此書曾被業界推薦給日本安倍內閣,也被情商大師蔡康永推介給眾多讀者。毫不誇張地說,《鈍感力》和最為津津樂道的《失樂園》相比,其影響力有過之而無不及。

不可否認,很多人都被自己的遲鈍木訥,共情力差所困擾和,甚至因此被周圍的人排擠與嘲諷。但是,當我們讀完這百餘頁的《鈍感力》時,確有頓感。渡邊淳一試圖極力在向人們傳達不因眼光淺短而喜憂、保持信念往前走的重要性。

就像他在書中寫道:

「鈍感」相對敏感而言,由於生活節奏的加快,現代人過於敏感往往就容易受到傷害,而鈍感雖給人以遲鈍、木訥的負面印象,卻能讓人在任何時候都不會煩惱,不會氣餒,鈍感力恰似一種不讓自己受傷的力量。在各自世界裡取得成功的人士,其內心深處一定隱藏著一種絕妙的鈍感力。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鈍感力」傳遞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雖然有時給人以遲鈍,木訥的負面印象,但鈍感力卻是我們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對於「鈍感力」會給一個人帶來哪些好處,百度百科列舉了5項。

鈍感力的五項鐵律:(摘自百度百科)

1.迅速忘卻不快之事。

2.認定目標,即使失敗仍要繼續挑戰。

3.坦然面對流言蜚語。

4.對嫉妒諷刺常懷感謝之心。

5.面對表揚,不得寸進尺,不得意忘形。

說白了,鈍感是一種處世的智慧。「鈍感力」不等於遲鈍,更不能和傻愣劃等號。它強調的是從容面對挫折和傷痛的豁達,是「厚著臉皮」對抗外界的能力

心變得粗糙點,或許人生是另一番天地

360CEO周鴻禕曾說:

"人在年輕的時候,應該還是遲鈍一點,讓自己的心變得粗糙一點兒,能夠承受各種鍛鍊和痛苦,這樣才能讓自己多一些積累。我覺得這個道理很正確。你可以選擇在年輕的時候過得肆意妄為,但如果沒有趁著年輕打下一片基礎,憑什麼在中國這樣一個環境越來越複雜、競爭越來越激烈、CPI越來越高的地方生活下去?"

這一說法,和「鈍感力」不謀而合。鈍感力告訴我們,要過濾掉阻礙你前進的雜音,甩掉羈絆你前行的泥沙,勇敢的做自己。就像《無聲告白》里說的那樣: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講到這兒,我腦海里立馬就浮現出《士兵突擊》和《我的團長我的團》中走出來的幾位優質演員,他們個個都是鈍感力的免費代言人。

一如,「一人千面」的段奕宏。他為了考中戲,復讀了三次。特別是在第二次考試時,一個考官不留情面地說:「退一萬步你都進不了(中戲),別耽誤自己。

但是,段奕宏在傷心過後,迅速調整自己的情緒。他把這句話當成是一句善意的提醒,是一句對自己的鞭策。絲毫沒有影響他再次備考,再次衝擊中戲的信念。他說:「新疆這片土地所賦予的剛毅,讓我做任何事都是越挫越勇。」正是憑著這種比驢還倔的倔勁,和不被別人左右的鈍感力,段奕宏如願以償地考上了夢寐以求的中戲。

然而,這個自稱是「中戲最窮的學生」四年里幾乎沒人願意和他一起搭戲,只有曾經的「緋聞女友」小陶虹願意靠近他。可以說,中戲的四年,他一直活在別人「土得掉渣」的流言蜚語中。但是,段奕宏從不把這些「雜音」放在心上,他充耳不聞,只顧著汲取知識,打磨演技。

畢業後,從《聖井》、《烈日灼心》、《刑警本色》、《讓愛做主》,到《士兵突擊》里的袁朗,再到《我的團長我的團》里的龍團長,這一路走來,好像批評的聲音從未斷過。什麼「他只會演軍旅題材的戲,戲路太窄,走不遠」、「段奕宏演戲用力過猛,有點假」等等,而段奕宏再次把「鈍感力」這一神器發揮到了極致,一副「別人說什麼都與我無關」的架勢,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盤旋上行。

就像《鈍感力》一書中寫道的:

一旦下了決心,就能夠無視周圍人的目光和流言蜚語,毅然決然地進行。即便聽到別人的諷刺,也是一副與我無關的架勢,大大方方地勇往直前。

段奕宏從不在意別人的批評,更不會去為了討好導演、討好觀眾而改變自己的演戲風格。如同他自己所言:「演戲這條路我會一直走下去,而且會越走越好。」隨著一部部叫座又叫好的戲紛紛上映,段奕宏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和喜愛。特別是《我的團長我的團》中精彩的演繹,讓龍團長成為了人們心目中永恆的經典。

後來,段奕宏在採訪時坦言:「有些人說我給人的感覺是寵辱不驚,不是說我從來沒有慾望、浮躁、懷疑,這些我都有過,但我都消化掉了。如果,我太過在意別人的眼光,就不可能扎紮實實地往前走,也就不會有現在。

再如,被稱為「不哭比哭還能打動人心」的張譯。在文工團當兵時,張譯曾被酒後吐真言的團領導指著鼻子說:「就你這長相,演戲就是個死。」甚至,有一次導演來團里選角,看中了張譯。而團里的領導含沙射影地奚落:「給你推薦好的演員不用,非得找個難看又不會演戲的,真是王八對綠豆。」面對這些奚落和噪音,張譯通通選擇把它們屏蔽掉。他只管用心演戲,只管堵住耳朵,大踏步地往前走。於是,我們看到了張譯演的很多角色都深入人心,也如願以償地拿到了影帝。

張譯說:「從被人痛罵你演戲就是個死,到成為演員,我用了20年的時間。從演員到被觀眾喜愛的演員,我會用一輩子!」

當然,這樣的演員還有很多。有誰會相信一沒文化、二沒長相、三沒身高的王寶強能大紅大紫;又有誰會相信,在農村連媳婦都找不到的黃渤,能成為票房的最大保證,導演們爭相合作的演員。

不可否認,他們的這種好運是憑真本事、憑真能力掙來的。但是,除了腳踏實地不斷打磨自己的演技之外,他們身上還有一個不可或缺的能力,就是鈍感力。

鈍感力就像一張過濾網,會幫助一個人屏蔽掉外界那些無所謂的評價、毫無必要的雜音,讓你不受這些干擾朝著目標前行。

不想太多,讓自己的心變得「粗糙」點,才會擁有一往無前的勇氣,才會迎來人生的另一番天地。

生活中無須那麼多「弦外之音」

如果你發現自己過度敏感,需要打一針「抗敏藥」,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儘早提高自己的鈍感力。

具體該如何做呢?

  • 拉長時間和空間限度,放大視野範圍

缺乏鈍感力的人有個共性,就是愛鑽牛角尖,特容易為一些小事所困。人家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到了他那裡就變成了「小事變大,大事要炸」。遇到芝麻粒的事情,都會反覆琢磨,輾轉反側睡不著覺。

如何才能做到不庸人自擾呢?

一方面,拉長時間限度:想像一下一個月以後,半年以後,這件事對自己的影響還會不會像現在這麼大。如果一切都是過眼雲煙,都不需要care,那你現在又何必如此糾結呢?

另一方面,拉長空間限度:想像一下這件事是不是已經嚴重到足以擾亂你的整個生活和工作狀態。如果沒有,就請你先泡一杯茶,靜靜地聽一段音樂,再去安然若泰地處理之。

  • 不必刻意地討好他人,學會取悅自己

敏感的人常常會為他人的糟糕情緒買單,並且認為自己是感同身受,推己及人,從而把自己搞得很累。

蔡康永說:「真正的高情商是既能照顧好別人的情緒,又能讓自己舒服。而那些過度敏感的人常常把自己當成小太陽,溫暖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卻忽略了自己,慢待了自己

他也曾經在接受採訪時鼓勵大家:

「我鼓勵大家做一個比較冷淡的人,我不認為過於溫暖是一個跟別人維持良好關係的一個好的立場。如果被溫暖兩個字給綁住,就更吃力。」

當然,「冷淡」不是說要你任何事情都「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而是說,你不必強迫自己滿足所有人的期待,更不必去刻意迎合所有人。

我們習慣了看別人眼中自己的樣子,總是踮起腳尖去達成別人的期待。如果沒有達成別人給我們預設的期待值,就暗自難過,仿佛辜負了別人的期待就特對不起他人。

這種成全他人的自我加壓,時常會讓我們迷失自己。鈍感力恰恰告訴我們:不必任何事情都記掛在心上,也不必把所有人的情緒都照顧的妥妥噹噹。

  • 堅持自我,充分認識到他人的評價只是判斷自我的一個維度

缺乏鈍感力的人特別在意他人的評價與看法,甚至被其左右和反噬,從而產生自我懷疑,出現自我認知偏差。

實際上,自我不一致理論(self discrepancy)中提到,他人的評價只是衡量自我的一個維度,並不是全部。「自我認知」又可以進一步分為「自我認知的自我」和「他人認知的自我」。

在「自我認知的自我」中,有三個維度:

即,實際自我,解決的是「我是誰」的問題;理想自我,解決的是「我想成為誰」的問題;應該自我,解決的是「成為誰以後應該怎麼做」的問題。

在「他人認知的自我」中,同樣也有三個維度:

他人實際:他人眼中的我是什麼樣子

他人理想:他人希望我成為什麼樣子

他人應該:他人眼中的我應該是什麼樣子

而那些過度敏感的人,時時刻刻在意的是「他人認知的自我」,把他人對自己的評價看成是聖旨,不斷地修正自我,去迎合別人的眼光,最終活成了「別人眼中的自己」,而把真實的自己丟到了九霄雲外。

其實,真正決定你是誰的,只有你自己。鍛鍊自己的鈍感力也是在告訴我們: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否則,一旦迷失了自我會活得很累。

一如,沈從文在《邊城》里寫道:

一個人記得事情太多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體會到太多事情也不幸。

如果你也曾如此,不妨鍛鍊一下自己的「鈍感力」,讓自己的心變得「粗糙」一點,為自己建造一個屏蔽外界紛紛擾擾的屏障。這既是為人處世的智慧,也可以讓你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加輕鬆愜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VNbrW0BMH2_cNUgPJ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