譙城區張店鄉:脫貧路上韭香濃

2020-04-22     瞰亳州

  當地村民在基地打工

  金秋十月,韭菜花陸續盛開。漫步鄉野,碧綠的苔莖高高聳起,頂端綴著一簇簇碎銀似的小白花,散布在綠油油的韭菜地里,幾位農民正忙著採摘芬芳的韭菜花。近日,記者來到譙城區張店鄉韭菜種植基地,感受韭菜種植帶來的豐收氣息。

  目前,張店鄉韭菜種植面積達1萬畝左右,年收入近千萬元,韭菜成為該鄉農民脫貧致富的「搖錢菜」。

  門外漢變成「韭菜通」

  「現在韭菜花開得正好,正抓緊時間採摘。」張店鄉王樓村偉豐韭菜種植基地負責人李偉說。李偉這幾天忙得不可開交,不僅要操心韭菜花的採摘工作,還要與外地客商交流收購的事兒。不過,今年的韭菜花行情還算不錯,客商對產品的需求也很旺盛,對李偉來說,辛苦得到了應有的回報。

  別看李偉現在說起韭菜來頭頭是道,幾年前他可是個十足的門外漢。李偉的韭菜種植事業起步於2011年,而在此之前,他並沒想過回鄉種地,也沒有韭菜種植的經驗。李偉以前是飯店的主廚,事業也算順風順水,後來不曾想突遭家庭變故,家中的田地無人耕種,這讓他產生了回鄉種地的念頭。

  種地可不是簡單的事,李偉很清楚這一點,他決定放棄傳統種植業,走特色種植的路。李偉認真對比了多個蔬菜品種,又考慮到張店鄉有種植韭菜的傳統,於是他將韭菜種植作為自己事業的起點。李偉介紹說,韭菜種植不需要多問事兒,栽上一茬,能收穫三四年,經濟效益也比較穩定。2011年,李偉從自家的4畝地開始種植,一年之後,他從一個門外漢變成了「韭菜通」。

  見到效益之後,李偉很快擴大種植面積,現已達到近百畝。「每畝每年純收入2000多元,光是韭菜花一項就能掙1000多元。」李偉說。

  貧困戶種地又打工

  走進偉豐韭菜種植基地,貧困戶羅秀英正在地里忙活著,她彎下身子,撥開苔莖,熟練地揪下韭菜花。一年四季,韭菜地里總是能看見貧困戶的身影,這些貧困戶通過在此務工,順利實現脫貧增收。

  「我自己種著地,平時到這兒來幹活,兩不耽誤。」羅秀英說。羅秀英家有兩口人,丈夫長年患病,基本喪失勞動能力,而且需要不少醫藥費,長此以往陷入了貧困。現在羅秀英種著兩畝地,每年能收入幾千元;閒的時候來韭菜地幹活,一天能掙70元錢,「這一年下來,收入萬把塊錢,日子比以前強多了。」羅秀英說。

  除了吸納貧困戶務工,偉豐韭菜種植基地還教貧困戶種植韭菜技術,免費送種苗,鼓勵他們自己種植,實行「工資+分紅」的制度。基地將大棚承包給貧困村民管理,棚內蔬菜由基地栽植。基地發給承包人員工資,待蔬菜銷售完後,再按照蔬菜總收入分紅。

  此外,基地還根據不同年齡、不同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制定了不同的工作內容。如年齡偏大、有一定勞動能力的貧困村民,在技術人員指導下管理蔬菜,每天工資70元。年輕的貧困村民在技術人員指導下進行種苗繁育、大棚建設等,每天工資100到200元不等。

  多品種集約化經營

  張店鄉的韭菜種植傳統由來已久,韭菜品質遠近聞名,

  中又以泥店村為最。前幾年,在泥店及其周邊村,韭菜種植面積近2萬畝,種植模式有大田露天韭菜、陽光大棚韭菜、日光溫室韭菜和地窖避光韭菜,品種有雪韭、黃韭、平韭、竹竿青、獨根紅等。

  近年來,張店鄉的韭菜種植面積雖然有所下降,但是其他蔬菜品種的種植面積卻在不斷增長,並逐漸走上了多品種集約化經營的發展模式。據了解,泥店村附近分布著張店鄉最大的兩個韭菜種植基地,偉豐種植基地和年豐種植基地。兩個基地都是從種植韭菜起步,但是現已不再局限於韭菜,還分別成立了蔬菜種植合作社。

  目前,張店鄉採取「合作社+農戶+基地」形式,通過合作社的帶動作用,積極引導農民大力發展無公害蔬菜種植,實現脫貧致富。該鄉大力支持發展蔬菜種植合作社,積極落實各項優惠政策,幫助協調流轉土地等。李偉介紹說,近期村裡準備把扶貧驛站放在偉豐蔬菜種植合作社,光這一項就能獲得10多萬元的資金支持。

  政府支持合作社,合作社也能更好地反哺貧困戶。年豐蔬菜種植合作社現有蔬菜面積860畝,是張店鄉依託蔬菜特色產業建立的一家貧困人口就業扶貧的工廠之一,產銷高峰期每天用工200餘人,產銷淡季每天用工60餘人。合作社的發展壯大,促進了農民增收,解決了貧困人口就業,有效幫助了貧困戶脫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Uw8oXEBfwtFQPkdTgq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