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江浙滬「老大哥」,是如何沒落的?| 中國自駕地理

2019-11-28     中國自駕地理

-這 是 自 駕 地 理 的 第 293 篇 原 創 主 文-

清順治十七年,揚州城等來了已到弱冠之齡的王士禎,這位名揚天下的詩人緩帶輕裘自城中街道上打馬而過,來此出任推官,文名因此大振。

王士禎喜歡約上好友,駕一葉蘭舟悠遊於紅橋下,當是時,兩岸燈火通明,笙歌盈耳,迷濛的水汽自舷窗飄入,醺醺然間,王提筆在紙上寫下「北郭清溪一帶流,紅橋風物眼中秋,綠楊城郭是揚州。」

(虹橋建於明代崇禎年間,原為木質結構,橋欄飾以紅漆,故始稱「紅橋」,圖為瘦西湖景區內的紅橋,by老牛liangsheng)

只此一句道盡揚州風情,霎時間無數畫家引詩入畫,揚州城的美景躍然紙上,淌入觀者心扉。

揚州,這座在詩詞中美了上千年的歷史名城,究竟有著怎樣不得不說的故事?

一、此揚州非彼揚州

在歷史長河裡的揚州是富庶而溫柔的,這個名稱源於《尚書·禹貢》,取「州界多水,水波揚也」之意。

但是當時所說的揚州指的並不是今天的揚州市,而是古代九州之一的古揚州,《爾雅·釋地》寫道「江南曰揚州」,說的是長江以南到南海以北,是「揚州」的範圍。

(相傳,夏王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漢時將天下九州劃分為十三州,之後經過三國之爭晉朝五胡之亂,到了隋朝統一,隋文帝改為州縣二級制,後煬帝實施郡縣制,此時就已很難見到九州原貌。圖byWwbread)

現在的揚州市是江蘇省的地級市,處在長江下游平原腹地,水系通達,物阜民豐,自古就是中國最富庶的地區之一,然而在早期,這一帶卻遠不及北方發達。

那時的揚州雖然草木茂盛,但地勢低洼,土壤水分多,肥力不足,所以當時的原住民採用的是 火耕水耨 nòu)的耕作方式,先燒荒再耕種,這樣做能保證溫飽,卻少有積蓄。

雖然在農業不發達,但這片土地也有它的天賦,有長江與無數的河流湖沼可以依靠,第一個發現揚州價值的是春秋時期最後一代吳王 夫差。

邗溝大王廟,又稱吳王廟,系兩大夫差、劉濞的供奉地。圖by陳建新

公元前486年,為了打開北上伐齊、進而一統天下的通道,夫差下令開鑿邗(hán)溝,溝通江、淮兩條東西走向的大河,並在河口築起邗城。

邗溝一通,吳國大軍揮師北山,在艾陵之戰中全殲十萬齊軍,與諸侯盟會於黃池,可是夫差並沒有注意到自己身後還有一個更有野心的勾踐。

(邗溝的開鑿,為中國東部地區南北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發揮了巨大作用,同時誕生出淮安、揚州兩座歷史文化名城,圖by《中國自駕地理》)

勾踐趁吳國精兵在外,發起突然襲擊,夫差落了個國破身死,邗城與邗溝雖然完成了它們的使命,卻失去了創造者,只能等待下一次名揚立萬的機會。

西漢時期,吳王劉濞(bì)在夫差打下的基礎上建設了廣陵,這也是揚州第一次作為諸侯國的國都 ,「東有海鹽之饒,章山之銅,三江、五湖之利。」。

劉濞為實現自己的野心,把邗溝向東延伸,直通今江蘇南通一帶,開闢為一條販運鹽、銅的水道,使得在之後的兩千多年中,揚州一直是我國經濟最繁榮的城市之一。

相比蘇州、南京、連雲港,如今揚州的生活節奏更舒適,圖by《中國自駕地理》

直到晉朝永嘉之亂的爆發,戰火席捲了整個北方,大批中原士庶、流民為避戰禍來到南方,提供充足勞動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北方的農業技術,江南魚米之鄉漸漸成形,為後來揚州的崛起埋下伏筆。

二、因運河而生

公元590年,隋朝一統天下,結束了中國近四百餘年的動盪不安,然而南北分離時間太久遠,導致南方士大夫對這個新建立的王朝並不認同。

為了彌合裂痕,隋文帝決定從經濟上聯通南北,於是徵調人手,從山陽(今江蘇淮安)開始重修邗溝,開鑿大運河,並在揚州匯入長江,重新命名為山陽瀆。

(正是因為有運河的水,才催生了中華民族歷史上一系列的經濟繁華、城市發展和文化輝煌,圖by《中國自駕地理》)

繼文帝之後,隋煬帝楊廣來到他最迷戀的揚州,這位在大眾印象里好大興土木的暴君對揚州卻情有獨鍾,在之前統兵滅陳、平定南方的時候,他就當上了揚州總管,對故土的懷念乃人之常情。

不可否認隋煬帝確實雄才大略,當時中原的威脅來自於北方游牧民族,打通南北漕運將南方的物資源源不斷地輸往北方,才有可能完成大一統。

繁忙的大運河揚州段,圖by青柳

隋煬帝在位期間整修了邗溝大部分,同時在前人的基礎上拓寬、加深揚州通向杭州的江南河,僅用六年時間就使得大運河連接中國南北。

地處邗溝與江南運河連接點的揚州迎來了屬於它的榮光,只不過到頭來「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隋朝開鑿運河只是為李唐做嫁衣。

揚州古運河的一個渡口——東關古渡,圖bygdczjkk

唐朝更多的是疏通、維護隋朝修建的運河,就能將南方的糧食、食鹽、茶葉等物資運送到以關中為主的北方,大運河脫離了它本來的使命,成為一條商業、漕運的黃金水道,之後唐高祖更是把揚州總管府遷往廣陵,從此拉開了揚州盛世繁華的序幕。

三、揚州盛景

大運河上繁忙的漕運,絡繹不絕的船隊,給揚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人氣,除卻首都長安,天底下再沒有一座城能超過揚州,就連物產富饒的益州(成都)也只要甘拜下風,所以有「揚一益二」的說法。

今天大雁塔南廣場還有著眾多新唐風建築,圖bychensiyuan

揚州的繁榮引得一批批優秀詩人在與它的邂逅中蹦出閃耀的火花,李白仙口一吐「煙花三月下揚州」成了這座古城最具意境的宣傳標語,杜牧在此做了一場風流的十年揚州夢,蘇軾更是醉倒在這裡,還有更眷戀的張祜(hù)死也要死在揚州。

被揚州的魅力所吸引的還有不少外國人,阿拉伯人、波斯人、日本人…他們聚集在這裡經商、生活。

公元742年,日本僧人榮睿普照來到揚州,懇請揚州大明寺方丈鑒真到日本弘揚「真正的」佛法,鑒真欣然應允,經歷千辛萬苦的六次東渡後,他在十年後才成功登臨日本。

揚州鑒真紀念堂,圖byGisling

然而唐末時期,軍閥混戰,揚州擁有重要的地理位置,成為了必爭之地。當時雲集揚州的商人一鬨而散,一直到宋朝才在太平盛世中復甦,再一次迎來熙熙攘攘的商船以及文人墨客的矚目。

可惜好景不長,南宋的偏安一隅把揚州頂在了宋金宋元戰爭的軍事前沿,當蒙古鐵騎南下,和平在鐵蹄下終被打破。

後來的元朝時期,這座城遇到了歷史上最有名的外國人——馬可·波羅,它的美妙讓他無比稱讚,「廣大富庶,商業興盛。」

揚州馬可波羅紀念堂,圖by揚州市文旅局

可到了明末清初,揚州遇上改朝換代,迎來了一場滅頂之災。

清軍自入關之後一直都是打勝仗,但到了揚州後竟遇到頑強抵抗的大明將領史可法,不過雙方實力差距實在太大,最後揚州城還是被破,在破城之後,清軍在城內燒殺搶掠,屠殺進行了10日,史稱「揚州十日」。

(清末人繪的揚州十日圖,圖中清兵屠殺手無寸鐵的平民,從明末到清初,中國人口從1億4000萬銳減到1600多萬,經濟被破壞,資本主義萌芽毀滅殆盡。)

曾經繁華的揚州城變成了廢墟,不過並沒有就此湮沒於歷史中,在戰爭停止後,南來北往的船隊使這座失血過多的城市重獲新生,統治王朝也在積極接受漢文化,封建帝制王朝的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最終降臨這座江南小城。

四、鹽,帶來了鼎盛

自古以來,帝王將相、文人雅士無不喜愛著揚州,憑藉大運河這條黃金水道,揚州再次迎來繁榮頂峰,來此經商的商人猶如過江之鯽,其中資產最雄厚的便是鹽商。

江蘇自古就是產鹽地區,鹽商們要想賣鹽必須高價購買朝廷發給鹽商的食鹽運銷許可證——鹽引,以此就能取得對鹽業的壟斷,這些商人當中唯有徽商獨占鰲頭。

(鹽城有很多鹽嗎?這句話估計在外的鹽城人聽了不止一遍,鹽城製鹽歷史悠久,因「環城皆鹽場」而得名,圖by《中國自駕地理》)

在清朝中葉,中國人口快速增長到帝制時代的頂峰,與此同時,對鹽的需求也大大增加,當時的朝廷將全國劃為11個鹽區,其中掌握江南鹽業命脈的兩淮鹽運使就駐紮在揚州城。

有鹽引的鹽商們壟斷了食鹽這種生活必需品,又通過運河銷往全國,最後發家致富,富甲一方,而鹽稅成為清政府財政收入的第二大來源,道光年間獲得的鹽利更是占了全國總額的一半。

引市街是過去鹽商倒賣鹽引的地方,圖by揚州市旅遊局

資本雄厚的揚州鹽商成為當時高消費的群體,在經濟領域上引領時尚消費風潮。

如今揚州的園林大部分都是清朝鹽商所建,他們不惜工本斥重金大興土木,其中的個園就是鹽商黃至筠的宅邸,園中以石料堆砌成春夏秋冬四季假山盛景,又有各種草木、樓亭,當時就素負盛名有「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三者鼎峙,小可軒輊」的說法。

個園裡的假山,假山旁點綴著樓台亭榭,讓遊人如置身於山水畫中,圖byAcot一杯茶

就在鹽商們為自己的成就感到歡欣鼓舞之際,沒有人注意到揚州與運河的命運正在悄然改變。

五、海洋時代的落寞

隨著西方列強用炮火轟開緊鎖的國門,開啟了中國的海洋時代,在之後由於鐵路運輸的興起、運河體系的解體,使得與其共興衰的揚州轉瞬間丟失交通樞紐的關鍵地位,失去了曾經的繁榮及重要性。

中國第一條鐵路——吳淞鐵路通車當天場景,攝於今閘北區塘沽路與河南路處。

慢悠悠的揚州在這個激流勇進的大時代里拼了命想要趕上時代發展的列車,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個千年古都僅依靠公路和水路與外界聯繫。

直到2004年, 「揚州站」三個金色大字終於出現在這片土地上,等待了近百年, 揚州鐵路通了!

從地無寸鐵到十字交錯,揚州的鐵路運輸逐漸蓬勃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圖為揚州站,bySCjiang

當下的揚州是悠閒的,進入了鐵路時代,揚州成為「全國一盤棋」中的重要一子,從此不再是邊緣、盲點,而是樞紐。

今日的大運河已不再承擔航運任務,在新時期南水北調工程中成為連接著中國南北的另一種方式。

而揚州則像是一位看過無數興衰榮辱的老人家,當喧囂的浮華散去,留下的唯有深邃的文化底蘊,靜靜地訴說著過往繁華。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來源/公號:中國自駕地理

想了解更多自駕資訊,歡迎關注公眾號:自駕地理,對話框回復「入群」

更多精彩內容/線路,歡迎戳左下方的「了解更多」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ThryG4BMH2_cNUgUkN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