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有「東富西貴」的說法,「富」和「貴」兩個字都有著深厚的歷史人文背景。一直以來,老北京的「東」和「西」到底指哪裡,可謂眾說紛紜。
「東富西貴」的說法,最早出現在明朝時期。那時漕運是京城的主要交通方式,京杭大運河是一條重要的水上商路,南來北往的物資,集中在北京城的東部,所以東城的糧倉非常多。
為了便於商業交易,商人富賈和殷食人家都漸漸在東城紮根。長此以往,就有了「東富」的說法。
到了清朝末年,滿族學者震鈞在《天咫偶聞》中提到:「京師有諺云:『東富西貴』,蓋貴人多住西城,而倉庫皆在東城。」其中指出糧倉多在東城,貴人多住在西城。積水潭、什剎海、北海、中南海都在西邊兒。沿著這些水域,隨處可見深宅大院、王府花園,多是清朝顯貴的王府官邸,因而被人們稱作「西貴」。
再之後,又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說法:
一、西指老宣武區,東指老崇文區,因清制漢官非功不得居內城,故漢吏多住崇文,他們與商人暗中勾結,多成富人,而漢官多住宣武,清室為漢功臣賜第也多在此。
二、以前門大街為中心,它東邊多票號、大買賣,故稱富,西邊多會館、戲園等,故稱貴。
哪個更準確呢?
首先,因清代城市規劃巨變,內城皆為八旗駐地,就算明代有過「東富西貴」,至清也全部被推翻。
其次,既然清末才有「東富西貴」一說,則不可能指前門大街,前門大街明時商業已很發達,當時它東邊多是糧店,也談不上「貴」。前門大街寬闊,游商占路交易,後期甚至修建房屋,使前門大街窄了一半左右,如果是「貴」,豈能如此操作?此外,東邊的大柵欄一帶也很富。
第三,老崇文區商貿發達,但老北京好多個城門附近都是商業區。清末老地安門一帶的繁榮雖比不上前門,但內務府多個重要採買部門都在此辦公,官商結合尤其密切,只因後來前門修了火車站,地安門才相對衰落。
可見,「東富西貴」可指老東城區和老西城區,這在典籍中可得到印證。最早記錄此說法的是清末學者震鈞,此後崇彝在他的《道咸以來朝野雜記》中也有討論,他羅列了東城尚存的27所王府與官宅,多於西城的20所。他認為,因西城荒涼,與東城有差距,提西城是為了鋪陳「東富」。
而老崇文區和老宣武區為「東富西貴」的記載,出自民國,皆是漢人記載,很可能沿用了清末的傳說,附會以當時北京城的狀況。當時崇文、宣武迅速發展,已成北京城市重心,傳統的東城區、西城區相形見絀。
以北京目前的城市格局來講,如果從地理位置上劃分,現在的「西部」所指的是石景山區一帶,而「東部」則是朝陽區一帶。如果按照行政區域劃分,「東」還是指的東城區,「西」指的則是西城區。
總之,北京歷史悠久,這座城市承載了太多的民間文化,類似於「東富西貴」這樣的說法,只是僅僅停留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