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房價走勢?適合買房嗎?看完這幾點,就明白了

2020-04-02     民工裝修

首先說明,房子承載著我們居住的需求,當手頭寬裕時該買還是要買。但千萬不要覺得現在不買就要買不起了,就要虧了,沒有這回事。而且今年千萬不要強上高槓桿,更不要去炒房。

其實本質還是房價永遠漲那套邏輯,把房子的部分金融屬性等同於全部。和美股股市連漲十年一樣,你信了美股的一周四次跌停就是你最後的歸宿。

首先,我們是承認房子具有一定的金融屬性,所以具有資產的特徵實屬正常,但把它解讀成股票,那就大錯特錯了。

他的文中起碼有如下幾點站不住腳:

  1. 把政府看成企業,目標要利潤最大化

政府的宏觀目標主要有如下幾個:經濟系統效率提升和總量增長,充分就業,控制貧富差距保持社會穩定,防止通貨膨脹和緊縮等。目標很多,但就是沒有一條要利潤最大化,利潤最大化是市場化的個體行為目標,但政府是市場化的個體嗎?難道有多個政府在競爭,誰賺錢多誰就是合法政府?

這點站不住腳,那麼結論就沒有意義,薛丁格的結論,對與錯與原因和邏輯無關,盈虧最後必然同源,源於錯誤的基礎認知。

2. 政府需要土地提供財政,但這不等價於房價越高越好。

因為高地價是一把雙刃劍。

你眼中政府的邏輯是:房價高—>地價高—>稅收高—>政府美滋滋。

而真實的邏輯是:

房價高—>地價高—>企業和人才流失—>稅收降低、城市衰敗—>政府淚汪汪。

高地價必然會導致的企業和人才外流,最終又會降低政府的財政。

舉一個現實中正在發生的例子,我在華為工作我非常了解這個過程:華為從深圳龍崗遷出到東莞。

為什麼呢?看任總怎麼說:「深圳房地產太多了,沒有大塊的工業用地了。大工業的發展,每一個公司都需要一定的空間發展。工業現代化最主要的,要有土地來換取工業的成長。現在土地越來越少,越來越貴,產業成長的可能空間就會越來越小。這些人要有住房,要有生活設施。生活設施太貴了,企業就承載不起;生產成本太高了,工業就發展不起來。」

華為從深圳遷往東莞後,走一個華為,人才帶走了,跟著華為聚集的產業鏈也走了,對深圳來說是一大損失。

你看華為走了深圳笑了嗎?


3. 限價土地財政依賴的一手房豈不是砸自己飯碗?

如果土地是政府的資產,要利潤最大化。那麼土地財政只依賴一手房,那麼為何要限價、限購一手房交易?而不是完全限制二手房交易,讓大家都去買一手房,從而去推高地價?

一手房房價70%大頭是地價,被政府拿去。但二手房只有了了的百分之一的稅才能被政府拿去,政府為了利潤最大化,反而把自己的飯碗砸了,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嗎?

4. 房產本身的金融屬性已經高估

即使房地產是資產,那麼這等價於現在就應該舉債買入嗎?

完全不是一回事。

如果要討論房地產的金融屬性,我們就好好討論。而不是玄乎的說成全部是資產屬性,給人一種不買就要虧了的錯覺。

宏觀大佬任澤平提到的房價: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長期看人口。這才是基於真實的歷史數據得出的邏輯,是我們應該去學習的,而不是被別人嚇得火急火燎的又要去買房。

1. 短期看金融

看金融就看M2,其他都是虛的。M2怎麼影響房價的,M2已經維持了幾年的8. +,堪堪高於GDP和債務增量,短期金融角度,空。

2. 中期看土地

土地限制供給才是房多黨真正應該抱住的核心支撐邏輯,然而現實也在無情打臉。

城市土地很多,而且在放開供應,中期土地角度,空。

有人說我過度解讀,那是你對供給側改革是什麼沒概念。

土地供給增加支撐事實一,即使是土地總體規劃外的農用地權限也已經下放。

土地供給增加支撐事實二,以前的老的限制供給強的土地年度管理辦法已經廢除,新的還沒出出台,但國務院政令比土地管理法跑的還快,可見供給側改革的速率和強力。



土地供給增加支撐事實三,審批速率的提升本身就意味著供給的提升,如果想要地就能有而不是排隊審批,這不能緩解緊張情緒嗎?況且數量上本身就有增量。


3. 長期看人口

二胎生育率低:二胎生育率很低,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才1.+,自然增長率都達不到,人口只會越來越少。

老齡化:很嚴重,現在出門坐公交地鐵,一大推老年人。老年人對房子的需求降低以及去世,導致供給增加,需求減少。

城市化:這個也是房多黨常用的一個理由,但卻切切實實的是個偽邏輯。說中國城市化率60%,而已開發國家80%,所以中國還有20%的空間,將會有幾億人進城。

大錯特錯。

第一個事實,他們說城市化才60%,但不會告訴你一二線城市的城市化率已經達到80%以上。以南京為例,城市化率83%。廣大的城市化空間在於農村人口向城鎮聚集,而不是向一二線大城市。

第二個事實,城市化並不意味著農村人口遷往城市,增加需求。農村人口的自然消亡也是一種路徑。日本的城市化有個躍遷,說的就是農村的留守老齡人口死亡,那麼城市化自然提高了。中國農村能進城的年輕人基本都進城了,留守的中老年人是無法城市化的,知乎的上的農村人很少嗎?身邊農村是個什麼景象看不到?有的已經破敗荒廢了。

第三個事實,農村人口城市化並不是中國發展的目標。農村人口進城,農村土地機械化生產是西方的很多國家的社會面貌,但這就是合理的道路嗎?

西方面對這次疫情危機已經亂了,工業化、集中化生產的社會無法忍受一時半刻的停頓。工業化社會必然存在的經濟危機一旦出現,就是幾年甚至數十年的衰退蕭條,人口大規模失業。把人口都趕去當工人,那麼整個國家的系統就缺乏韌性。

而東亞國家特有的小農經濟則具有更強的韌性,小農經濟下的土地不僅提供糧食,也提供大量就業,也提供大量需求。所以,中國會有城鄉兩條腿走路的模式,而不是一條腿。中國農村在歷史上多次為城市危機的解決提供了著陸的機會。


看到這一點的把市場下沉到農村的拼多多已經大賺特賺了,而這裡竟然還有人做夢著把農村人口都趕到城市來買房,真當自己比國務院還聰明。

長期人口角度,空。


最後,總結說一下。有人看到這裡以為我在唱空,其實並沒有,我只是在扒開事實給你看。房子對我來說不算啥壓力,所以我對漲跌無所謂。

房地產以前確實具有較強的金融屬性,為城市發展提供了資金來源,但它的歷史使命結束了,而且現實數據也處處給出了終結的跡象。視而不見,拒絕否認,最後只會被無情打臉。

疫情下企業債務承壓,失業增多,拿好手裡的那點辛苦錢不好嗎?非要去博那個處處透露出高風險的微小機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HVaWXEBnkjnB-0z0-H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