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批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申報工作正式即將開始申報!
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以下簡稱「園區」)是推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農業科技創新創業的重要載體,其建設工作是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一項重要任務,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和成果轉移轉化、推動農業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探索農業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等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
數說園區建設
2000年,科技部聯合農業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局、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銀行等部門,啟動了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工作;
2001-2005年,園區發展經歷試點建設階段;
2006-2011年,園區發展進入全面推進階段;
2012至今年,園區發展打開創新發展新局面。
截至2017年底,已批准建設國家級園區246個,核心區面積579萬畝,示範區2.0萬畝;引進培育的農業企業8700多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1555家;累計引進培育新品種4.09萬個,推廣新品種1.46萬個,引進推廣各類農業技術2.2萬項,審定省級及以上植物和畜禽水產新品種642項,取得專利授權超過4000項。
園區建設運營模式
我國的園區建設及運營主要有三種模式:
政府主導型
占比87.0%
企業主導型
占比9.7%
科研單位主導
占比3.3%
近年來,基於園區自身發展模式和區域特色,在功能定位、規劃布局上出現了一系列新的變化:
新時期建設發展目標
新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進入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轉變,園區發展面臨諸多有利條件和機遇,同時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必須更加依靠科技進步實現創新驅動、內生髮展。
《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發展規劃(2018-2025年)》指出:
到2020年,構建以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為引領,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為基礎的農業科技園區體系。
布局優化
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達到300個,帶動省級園區發展到3000個,基本覆蓋我國主要農業功能類型區和優勢農產品產業帶。
園區成果轉移轉化
能力不斷增強
累計推廣應用農業新技術4000項、新品種6000個以上,授權發明專利數在1000個以上。
高新技術產業
集聚度提升
培育20個產值過100億元、30個產值過50億的園區,3000個農業高新技術企業,10000個農業技術成果推廣示範基地。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效顯著
園區累計創建500個「星創天地」,創新創業活動持續湧現,創新創業氛圍更加濃厚。
精準脫貧帶動能力大幅提升
累計培訓農民1000萬人次以上,帶動周邊農民收入增長20%以上,推動園區成為科技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載體。
到2025年,把園區建設成為農業科技成果培育與轉移轉化的創新高地,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及其服務業集聚的核心載體,農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陣地,產城鎮村融合發展與農村綜合改革的示範典型。
園區建設定位
拓展四項功能
拓展農村創新創業、成果展示示範、成果轉化推廣和職業農民培訓功能,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打造五個鏈條
強化創新鏈,支撐產業鏈,激活人才鏈,提升價值鏈,分享利益鏈,推動園區成為中國特色農業自主創新示範區。
六項重要任務
四條基本原則
申報條件及流程
申報條件
申報程序
園區監測評價機制
園區建設將開展監測評價機制,更加注重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突出對園區科技創新、產業發展、企業培育、輻射帶動、脫貧攻堅等方面的考核和評價,在此基礎上採取後補助機制及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重點支持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和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應用;並強化園區動態管理,建立淘汰退出機制,對已經驗收的園區定期進行評估,優先支持成績優秀的園區,對評估不達標的園區責令限期整改,整改後仍不達標的取消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