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PEA 40年:樹木終成林

2019-11-27     中國科學報

作者 | 陳歡歡

「惠英,拿茅台!」這是上世紀80年代,每次確定了CUSPEA推薦名單,嚴濟慈都會對孫女說的一句話。

CUSPEA即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由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於1979年提出,78歲的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嚴濟慈出任委員會主任。嚴老的出面也成為該項目嚴格公正的保證。

嚴惠英記得家裡經常開會,自己負責倒茶,李政道每次喝茶時都會道謝,給她留下深刻的印象。

11月25日在西安參加CUSPEA 40周年慶研討會時,嚴惠英說:「爺爺和李先生的無私奉獻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科學家,但也應該成為對社會有用的無私的人。」

傳承李政道、嚴濟慈等人的精神力量亦是所有CUSPEA學者的共同心聲。

「天才」匯聚

現在很多的年輕學生已經不知道CUSPEA是什麼了。

簡單地說,通過這個考試,一批中國的物理天才由美國名校資助進入該校學習。

10年間,這套特殊的留學制度共產生915名優秀物理學子,他們的年齡差距達到30多歲,但有很多相似之處。

其中最大的共同點就是不怕考試。

當年,李政道拿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研究生入學考試題,結果中國學子高分頻出,使CUSPEA得以順利開展。很多「學神」還在各自的學校創下物理系高分紀錄。

「我從小就愛學習,經常參加各種競賽,對於考試很有信心。」當年20歲的復旦大三女生祝紅抱著試試看的心理,一次就通過了考試。

前不久她高薪加盟了一家石油公司,她告訴《中國科學報》,紮實的物理學習為她今後轉向其他領域提供了基礎。

祝紅的復旦學妹李兆平更是成為1983年CUSPEA女狀元。如今,李兆平是全球知名的計算神經科學家。

縱觀CUSPEA學者名單,離開物理,在生物、金融、人工智慧等領域開疆拓土的科學家、企業家比比皆是。

在CUSPEA考試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一枝獨秀,占比超過25%。尤其是最後幾年,連年成為錄取總人數冠軍,成為現象級的存在。

本次研討會請來了當年中國科大的「魔鬼教練」張永德。

張永德搞國防項目出身,前半生都在大西北「鑽山洞」,後來到了中國科大接手CUSPEA培訓班。

「我就用搞國防的做法,認真刻苦,沒有捷徑。」張永德回憶,班上每個學生都瘦了,他給校領導打報告,給學生加了雞蛋牛奶補身體。「我非常佩服這批學生。」張永德說。

而CUSPEA前幾屆學子則多是恢復高考之後的那批大學生,時代烙印明顯。

CUSPEA 1982級留學生、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的經歷就很有代表性——中學時代在「文革」中度過,沒有好好學習,直到恢復高考才臨時突擊。

「『蒙』上大學是我人生的第一個大幸。」王中林笑稱,自己上大學才開始學ABC,「怎麼會做(出國)這麼大的夢?感謝李先生給我們機會,走上科研道路」。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在給本次研討會的書面致辭中表示,該計劃是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與歐美高校人才交流的破冰之舉,推動了中國和世界的科技交流合作,具有重要的歷史功績和歷史意義。

白春禮還指出,CUSPEA項目回國人員占比達到30%,其中12位科學家成為中國、歐洲、美國、加拿大等地的院士,約300多人次在各國際科學技術組織中擔任職位或成為Fellow,100餘人次獲得各類國際科技大獎,有400多位成功的高科技發明家和企業家。「可以說,CUSPEA是新中國對外科技和人才交流史上的一個豐碑。」

不忘初心

多位CUSPEA學者在談到自己的經歷時都愛用「幸運」二字形容。確實,他們的幸運都得益於一個人。

當年,學生們填好表格寄至李政道處,由他統一將各種表格連同推薦信寄給申請的3所學校。

10年間,李政道和夫人秦惠䇹、秘書特拉姆每年都要寄出近千封申請信。由於信件太多填滿郵筒遭到紐約郵政局警告,他們買了一輛小推車,將信件推到臨近的幾個街區分別寄出。

李政道曾估算,CUSPEA的工作每年占用了他約1/3的時間和精力。但他認為這項工作「有意義、有價值。從某些方面講,比發現宇稱不守恆定律還有意義」。

從1974年5月第二次回國訪問開始,李政道在中國科技發展的每個關鍵時刻都提出了前瞻性建議。

當時,他發現中國存在嚴重的人才危機,立刻意識到,中國要可持續發展、為世界作貢獻,必須把人口優勢變為人才優勢。

隨即,李政道通過周恩來總理向毛澤東主席上報《關於培養基礎科學人才的建議書》。

恢復高考後,李政道又接連提出CUSPEA計劃、建議在中國設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建議設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提出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的設想、協助建設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

張永德認為,李政道之所以能做成這些事,源於他人緣好、具有超一流的溝通能力和對祖國的赤子深情,十年如一日堅持用實際行動為祖國的年輕人服務 。

當時,生物和化學領域也仿照這一模式開展了CUSBEA和CUSCHEA項目。

CUSPEA結束之後,延續這一模式的「小CUSPEA計劃」又將近百名學子送到美國深造。

40年過去,CUSPEA學者已經成長為一支可觀的科技創新力量。雖然職業不同,但這些人有相同的情感紐帶和責任使命。

對他們來說,這段經歷不僅僅是中國科教史上的一段佳話,亦應在新時代產生新動力。「不忘CUSPEA的初心,牢記薪火相傳的使命,為人類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傑曾在李政道指導下推進中美高能物理合作,二人結為「忘年交」。在張傑擔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期間,李政道也同上海結緣。

2014年上海交通大學建成李政道圖書館,2016年李政道研究所在上海張江成立。據介紹,該研究所將秉承服務科學的目的,建成全中國甚至全世界推動科學前進的服務平台,尤其是幫助年輕科學家學習、交流、成長。

11月24日是李政道先生93歲生日。

他委託長孫李善時博士給研討會帶來書面致辭,表示感受到「十年樹木終成林」的喜悅,並希望CUSPEA學者努力,為年輕一代創造機會、薪火相傳。

《中國科學報》 (2019-11-26 第1版 要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AwVq24BMH2_cNUgoAr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