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掃墓祭祖的習俗起源於何時?

2021-04-03   夜讀史書

原標題:清明節掃墓祭祖的習俗起源於何時?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許多人會選擇在清明前後掃墓祭祖,表達對祖先的緬懷。那麼清明節的這種習俗又是起源於何時呢?今天夜讀史書就來與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古代北方中原地區在初春季節氣候乾燥,容易引發火災。所以上古時期的人們就在這段時間中舉行祭祀活動,將上一年保存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禁火」。在「禁火」期內人們只能吃冷食、生食,所以便有了「寒食節」。

到了春秋時期,晉國大夫介子推不惜「割股奉君」,幫晉國公子重耳度過了人生中最艱難的那段時光。後來重耳成為晉國國君,即晉文公。介子推功成身退,隱居深山。晉文公明知介子推不願出仕,但覺得自己還是應該報恩。由於不知介子推究竟隱藏在深山何處,於是下令燒山想藉此將其逼出,結果卻意外燒死了介子推。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晉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因此,「寒食節」又和紀念介子推聯繫到了一起。

那麼,寒食節和紀念介子推又跟清明節掃墓祭祖有什麼關係呢?其實彼此之間關係不大。後世之所以將清明節同寒食節以及紀念介子推聯繫到一起,主要是因為日期上接近(寒食節在清明節前一或二日,清朝曆法改革後正式定為清明節前一日),至於具體祭祀活動內容則沒什麼相關。

清明節掃墓祭祖習俗真正源頭其實要從漢末至南北朝這段時期的家族墓葬開始說起。

東漢晚期,家族成員埋入同個墓地的做法開始在精英階層中盛行。到了南北朝時期,這種家族墓葬的方式成為主流。原本人們掃墓祭祖往往是發生在三代之間,即兒子給父母掃墓或孫子給祖父母掃墓,但隔了更多輩的子孫後代則不會給祖先掃墓。

家族墓葬出現後,那些原本沒什麼聯繫的遠親也會因為共同祖先的緣故參與掃墓祭祖。這種活動不僅是為了緬懷先人,同時也有利於加強家族凝聚力。在南北朝這種戰亂不斷的年代中,家族凝聚力顯得尤為重要。由於掃墓祭祖被賦予了更多現實意義,所以逐漸發展成為連接親緣紐帶的儀式。這種儀式一般發生在冬至過後的第105天左右,即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所以清明節掃墓祭祖漸漸演變為習俗,親屬們到四代或五代以前的祖先墳地掃墓祭祖成了很常見的現象。

從唐朝早期開始,家族成員會在寒食節和清明節前後齊聚祖先墓前掃墓、祭祖,並享受盛宴。那些原本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也因此重新獲得結識的機會。這樣就有可能形成規模更大、更有自覺意識的家族,使家族成員能夠一起行動,或是在遇到困難時互相幫助。朝廷也鼓勵清明節掃墓祭祖的習俗,因此將寒食、清明列為法定節假日。唐代的假期從四日至五日不等,宋代更是將假期延長到了七日。

綜上所述,清明節掃墓祭祖源頭出自漢末至南北朝的家族墓葬,到了唐朝時期演變為正式節日,其重要性也不斷得到加強,後來成為了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