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還在無節制地買玩具嗎?延遲滿足,父母試試這個方法很管用

2020-04-02     幼教咖

自從當上媽媽,家裡的空間可以說是日漸收縮。從本來看著寬敞明亮的100平房間,到現在的一片狼藉,可以說,作為寶媽,是讓我至今為止感受最為頭疼的事。

隨著家裡大寶慢慢長大,每次路過商場的玩具區,就會停下來不停的要玩具,一個不滿足,還想要兩個三個,甚至是同款不同樣的。對於這種情況,隨著時間,逐漸讓我引起注意:

孩子現在不停地對喜歡的事物毫無節制地索取,長大後會不會因為這樣的習慣,養成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心理?

為此,我開始搜集兒童有關方面的書籍資料,並通過親身實踐更改了大寶這種習慣。以此應對孩子當下的「戰術」策略,來對來孩子的成長問題。

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我做了一些資料查找,去閱覽相關的兒童成長書籍,後來,我發現有一個小方法,不僅能夠理解孩子當下的想要玩具的心態,還能夠輕鬆應對孩子這樣的狀況,這個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延遲滿足」,父母試試這個方法很管用。

01什麼是延遲滿足?

所謂的「延遲滿足」,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忍耐」,也叫作「糖果效應」。即通過為了長遠的、更大的利益而自願延緩或者放棄目前的、較小的滿足。這種方式來自於一個很經典的實驗:

有一個實驗員找來數十名兒童,讓他們單獨呆在一個房間裡,並在桌上放了一塊糖。實驗員告訴孩子們可以馬上吃掉這些糖,或者是等到實驗員回來後再吃掉,如果選擇後者,孩子們就可以得到另一塊糖作為獎勵。

對於這些孩子來說,等待的過程是痛苦的。很多孩子堅持了不到三分鐘就放棄了,只有少數孩子等到了實驗人員回來,得到了第二塊糖果。

但這個實驗並沒有就此結束。而是對這些孩子跟蹤研究,一直到他們成年之後。實驗員發現,得到第二塊糖果的那些孩子,無論是在學習和事業上,還是在生活上,都更容易獲得成功。

由此可以看出,延遲滿足可以為孩子日後的成長帶來非常大的幫助。

02為什麼要延遲滿足?

1.讓孩子學會克制

我們常說:一個人的成就有多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心中所要達成的目標。而多大程度克制自己的「天性」,就是所謂的自律能力。

一般來講,能夠做到延遲滿足的孩子,也就學會了去控制自己的行為,滿滿的,就會有意識地用理智去戰勝感情,學會去做情緒的主人,這樣長大後,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也就能夠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管理好自己的行為,不被外界的誘惑所左右。這個是克制的中心目的。

2.讓孩子學會等待

在歐美的科學界有這樣一句流行語:一心想得諾貝爾獎的,得不到諾貝爾獎。而在我國的學術界同樣也有這樣一句話:不要急於滿口袋,先要滿腦袋,滿腦袋的人最終也會滿口袋。

我們要讓孩子學會欲速不達,學會等待,也只有這樣不慌不亂的處事方式,才能夠培養孩子有氣度、有城府的心胸,去面對日後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這才是培養孩子的學會等待的目的。

當一個孩子學會了自我控制,學會了有耐心,也就有了強大的自控能力,那麼對於今後的成長和生活,都能夠讓孩子有清楚的利益關係。因為孩子懂得,他要做什麼事,目標是什麼,做什麼樣的事情會更好。當然,這樣正確的自控能力,會為孩子今後的人生帶來很多有利的價值。

03父母到底該怎麼做?

我們平時可以通過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有意識地去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心裡,就以上面我家寶貝要玩具的事例來說。

當我們再去商場,遇到他想要的玩具時,我就會和大寶說:好啊,你看哪個更好看?大寶會指出他喜歡的那個。這時我會說:嗯,很不錯,不過媽媽覺得如果我們把這些買小玩具的錢存下來,去買你一直喜歡的樂高玩具套裝會更不錯,你覺得呢?

我們家大寶聽了我的話,他會認真思考,雖然才四歲,但他會認真權衡利弊,最後答應我,放棄眼前的小汽車,等待月末去買喜歡的樂高玩具。


我會發現,通過這樣對孩子的逐漸訓練,他會慢慢有意識地去客觀看待問題,思路和邏輯也會更加理智。

但這裡需要指明一點,並不是每件事都要刻意去延遲,培養延遲滿足也不是給孩子灌輸利益為上的思想。而是在必要的時候要讓孩子學會忍耐,學會等待,不是任著自己的性子胡來。

我是幼教咖,幼兒園園長、早教師,傳播更好育兒乾貨。歡迎關注,您的點贊、轉發,是對我們最好的認可。

(圖片全部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由於是自己碼字,如果錯別字請見諒。本帳號已開通維權,歡迎個人轉載,但不允許抄襲文章,如有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7k5O3EBiuFnsJQVsYX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