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特色-魚飯是飯不是飯

2019-08-15     愛食人

原先本以為魚飯,也許就是飯上加幾條好吃的魚吧,但是後來親自嘗鮮,才知道魚飯就是魚,沒有飯,非常具有潮汕特色的一道美食,到潮汕地方一定要品嘗一下!又因為在古往今來的潮汕飲食文化中,漁民和大海支撐了文化的承續,因此魚在潮汕人的生活中有著特殊而且奇妙的地位,「以魚當飯」,魚上升到了米在中原人民中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有了魚飯一說。

魚飯——是飯不是飯

吃貨們千萬別把潮汕人掛在嘴邊的「魚飯」和「炒飯」、「蓋澆飯」混為一談,魚飯不是飯,而是用鹽水煮出來的海魚,在最大程度保持海鮮原味的同時,也能存放更長時 間。在潮汕的大小市場和排檔,都能看到用竹籃裝的魚飯,尤以那哥魚、秋刀魚、鯛魚等最多,鋪籃的時候常鋪成菊花狀,非常好看。魚飯和雜咸、糜一樣,是潮汕 最有特色的家常美味,也是最受歡迎的「打冷」,放在冰箱裡鮮凍後再吃依舊不失鮮嫩。



為了弄清是不是與疍民有關,我們暫時穿越時空來到1000多年前的唐代。在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韓愈因諫迎佛骨被貶來到潮州任刺史。當時的潮州,還是一處人煙稀少(編戶數僅萬餘戶,約5萬多人)、野象縱橫、鱷魚出沒的地方,境內漢人與蠻夷雜處,蠻夷是所謂的百越,主要有蜒(疍)、俚和獠(畲)。韓愈的僚屬用鱟、蚝、蒲魚(魟魚)、章舉(章魚)、馬甲柱(江瑤柱)等很多海產設宴為他接風。不想韓愈越吃越不是滋味,竟寫詩向一位叫元十八的朋友訴苦,這首詩就是著名的《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裡面因為談及很多潮州物產而經常被人引用。



蠻俗食物有兩個特點:第一是尚雜食。這雜食並非現代人所理解的雜糧小吃,而是「不問鳥獸蟲蛇,無不食之」。第二是尚生食。生食本來也是漢民族的傳統,出自聖人之口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和「膾炙人口」中的「膾」,指的就是生魚片。到了宋代,還有吃食「洗手蟹」的習慣,做法是將活蟹剁碎加香料拌勻後即食,宋人傅肱《蟹譜》記載:「盥手畢,即可食,目為『洗手蟹』。」但是,漢民族這種生食的習俗在明清之後就消失了。

魚飯之名,說法有二:一種認為煮熟後的魚飯一簍簍擺放著,就像一鍋鍋乾飯一樣,而且魚飯新鮮原味,鹹淡適中,吃起來往往沒完沒了就像吃飯一樣,所以就被稱為魚飯;另一種認為魚飯與疍民的生活習俗有關。

魚是全世界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或不同族群最常吃的食物之一,但不同地方的人,烹制魚的方法往往不同。韓國人和泰國人很可能會將整條魚放在炭火上燒烤,日本人則會將魚肉生切下來做刺身,歐美國家的人十有八九會先去除魚骨後再用香料焗成魚排。到了中國,最常見的做法大概是燒,通常是將魚先用油炸一炸,然後加各種調味料和水煮至收汁入味。進一步細分,還可按放不放醬油和勾不勾芡分為紅燒、白燒和干燒,按輔料的用量又有醬燒或蔥燒等分別。不論何種燒法,最大好處是能夠去除魚的腥味且增加香味。然而潮汕人卻認為,魚一經油炸,鮮味便會喪失,所以他們不到萬不得已是不肯將魚油炸的,而最常見的做法是將魚煮成魚飯。



所謂魚飯,是指不經打鱗,肚去腮,將魚裝於小竹簍里再放入大鍋中用鹽水煮熟的海產品。魚飯之名,說法有二:一種認為煮熟後的魚飯一簍簍擺放著,就像一鍋鍋乾飯一樣,而且魚飯新鮮原味,鹹淡適中,吃起來往往沒完沒了就像吃飯一樣,所以就被稱為魚飯;另一種認為魚飯與疍民的生活習俗有關。疍民亦稱水上人家,古書稱他們是「不粒食者」,即以魚蝦蚌蛤等海物為生,不依賴麥粟等粒狀糧食。

宋代詩人楊萬里有《蜑戶》詩云:

天公分付水生涯,從小教他踏浪花。

煮蟹當糧那識米,緝蕉為布不須紗。



可能很多外地人咋一聽,對「魚飯」這兩個字容易產生誤解,以為是魚和大米做成的一種飯食。其實不然。「魚飯」大多是用新鮮的海魚水煮而成,目前潮汕地區的 最好的「魚飯」是「就澇」來的,即順著漲潮剛運進來的。最新鮮好吃的魚飯要數達濠出產的,達濠的魚船晚上出海捕魚,大多在近海,捕到的魚獲經過分類後,分 別裝在一種專門做的小魚筐里,一筐能裝七八斤魚,船里專門有人煮魚,以前用的是木炭爐,現在都用煤氣爐了,煮魚用的是大陶缽,直接用海水就可以了,水裡不 用放鹽,水煮沸後就把一筐魚放進缽里煮,煮熟後整筐魚放在甲板上吹海風,天亮後船靠岸這些「魚飯」就馬上可以上市了。新鮮質優的魚飯,其外表魚色富有光 澤,魚身堅挺硬直,用手略按魚身,魚肉有堅實感。魚飯肉色潔白,因其製作方法,跟製作白斬雞相似,故能很好地保留魚肉的原有的鮮甜味,不過用鮮活魚煮成的 「魚飯」吃起來可比雞肉還鮮美百倍。「魚飯」價錢便宜,在潮汕地區家家戶戶都把它當家常菜,喝酒用它作佐抖再好不過。

清乾隆《潮州府志》對潮州人的飲食習慣是這樣概括的:「所食大半取于海族,故蚝生、魚生、蝦生之類,輒為至味。然烹魚不去血,食蛙兼啖皮……尚承蠻徼遺俗。」這裡「蠻徼」即蠻地、邊徼,泛指邊遠未開化的地區。這是潮州人在地方志書中,自己承認繼承了蠻族的食俗。

回望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無論東西南北中,也無論哪大菜系,幾乎都是建立在肉文化基礎上的,其味覺和烹飪的標準是「香」,最大特徵是熟食性。潮菜明顯是一種例外,它是建立在魚文化基礎上的,其味覺和烹飪的標準是「鮮」,最大特點是生食性。2010年,潮菜餐飲企業「潮府館」代表粵菜進駐上海世博會八大菜系專區,當時有多家日本媒體要聯合採訪他們,我是潮府館的顧問,他們問我如何應答,於是我這樣講述潮菜和日本菜的異同:



第一,都很喜歡吃魚生,無論魚、蝦、蟹、蚶、螺、蛤,什麼都食;第二,都以大米為主食,但日本人做成壽司比較單一,潮州人還做成各種粿品,而且用來下稀飯的雜咸,即小菜特別多,常見的就達100多種;第三,都喜歡吃紫菜等海藻,潮汕俗語「浪險過打紫菜」,專門用來比喻遇到兇險的事情;第四,潮菜的炸蝦餅、炸蝦棗和炸肝花類似日本的「天婦羅」;第五,都喜歡吃鰻鱺,潮汕出產的烏耳鰻是一個獨立的鰻鱺亞種;第六,都將筷子稱為「箸」;第七,都喜歡用作料拌食,讓清淡的菜肴儘量保留本味;第八,潮汕的豆醬跟日本的味噌驚人的相似;第九,潮州工夫茶與日本茶道代表了茶藝世界的兩座高峰,前者的目標是追求完美的茶味,後者則用茶事禮儀來表達禪意;第十,潮州有魚飯而日本沒有。



所以我們又說回到魚飯。從漁業生產和加工的角度看,昔日的潮汕漁民,因為沒有冷凍保鮮的條件,對海產品的處置辦法不外是「一鮮二熟三干四咸五腌」。「鮮」是趁鮮販賣,「干」是曬成魚乾,「咸」是製成鹹魚,「腌」是腌成魚醢和魚露,至於「熟」,就是做成「魚飯」。傳統上魚飯都是用低值魚做的,這些低值魚主要是巴浪(藍圓鰺)、吊景(頜圓鰺)、寬目(竹莢魚)、花仙(鮐魚)、姑魚(金色小沙丁)、三黎魚(斑鰶)等,組胺酸的含量都很高,鮮魚運銷過程極易腐敗,導致有些人吃了之後出現過敏性中毒症狀。所以用巴浪魚類做魚飯,首要條件是一定要新鮮。每當漁船歸帆卸下漁獲後,賣不出去的巴浪魚都要馬上生火煮成魚飯。在上世紀70~80年代,一些新造的漁船,甚至設計安裝了煮魚飯的爐灶,邊捕撈邊加工,回航後即可卸下魚飯赴市。



魚飯一般可以保質3~5天,便於遠行運銷到大城市和內地的鄉鎮。即使一時半會賣不完,還可以曬乾後再賣,因而是一種很了不起的保鮮和行銷方法。不過魚飯這種加工方法和飲食習俗,似乎只流行於潮汕及閩南地區。我手頭有份統計資料,1987年廣東全省魚飯產量為1.6974萬噸,其中汕頭地區生產1.5026萬噸,占了近九成。另一成生產魚飯的地方為同樣是潮汕人聚居的海豐縣和陸豐縣,這兩個縣在1983年噎從汕頭地區劃歸惠陽地區管轄,後來又與陸河縣合併為汕尾市,出產的魚飯自然要另做統計了。

按照潮汕人的習俗分類,魚飯的種類還包括了蝦蟹和貝類。在潮式打冷檔——夜糜檔上常見的其他魚飯品種還有:紅蟹飯(凍紅蟹)、龍蝦飯(凍小龍蝦)、爾(小魷魚)飯、薄殼米(短齒蛤肉)和紅肉米(藍蛤肉)等。有意思的是,不管潮汕人如何解說「魚飯非飯」,外地人一聽到魚飯,往往都會望字生義,以為將魚和米飯疊放在一起就是魚飯,就像日本的鰻魚蓋飯一樣。



做魚飯的方法,也不是一成不變。我在家裡做魚飯,通常會將魚打鱗去肚除腮,再用鹽水將魚浸漬至合適鹹度,然後擺放在大盤裡蒸熟。這時盤底會出現少許魚湯,不用管它,冷卻後放進冰箱就會變成一層很美味的玻璃凍。上海大有軒的蔡昊,用類似的方法將高檔的蘇眉魚和東星斑做成魚飯,改變了魚飯只用低檔魚的傳統。北京的大董吃後覺得驚訝,在博客中寫道:「魚被一層凍兒包裹著,那凍兒晶瑩剔透,微微泛黃,嘗一口,清清涼涼,鮮鮮美美,魚肉緊密……很有滋味!」



魚飯的製作方法是:

一、首先是製作魚湯,所謂魚湯,實則即是鹽水,將大鍋里放入水,再按10:1的比例加鹽,然後燒沸;

二、將魚洗凈擺在魚籃中,放進燒沸的魚湯裡面煮,直到魚眼珠突出或用手按魚肉有彈性時即說明魚已熟;

三、魚熟取出,必須用魚湯在魚面上澆上一遍,去掉魚面的泡沫,使魚潔凈,美觀;

四、魚取出後,必須斜放在地面上,使魚籃裡面的湯迅速流出,而不可以平放;

最後要說明一點的是,擺魚的技巧是製作魚飯的至關重要的關鍵一步。它的做法是先將魚鋪在魚籃上,在魚面均勻地撒上一層鹽,然後再交叉地放上一層魚,再撒 鹽,這樣可以使魚與魚之間有空隙,煮魚時魚湯能夠很快滲入裡面,使魚均勻受熱,魚和鹽的比例是20:3。此外擺魚時,還要注意魚尾放在中間魚頭在邊沿。



所以與其說魚飯是一種烹飪的方法,不如說是一種飲食的理念。潮汕魚飯,這種看似普通簡單的食物,正是通過保留和彰顯食材的本味,達到了古人所說的「大音希聲,大味至淡,至味無味」的崇高境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2UAmGwBvvf6VcSZOzx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