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多小是你的底線?
五六十平?才不是!
油管上有一個名為「Never Too Small」的視頻帳號不斷在刷新我的底線,好多案例只有20、30m²的大小,最大的也不足50m²。
別看它們小,內部的結構和設計都大有想法,舒適程度一點也不輸大豪宅,每一間小公寓簡直是一場點石成金的微型奇蹟,令人嘆服。
所以今天我就來分享裡面我最喜歡的幾個案例,順帶聊聊當我們只能買mini size的房子時, 該如何在螺螄殼裡過上小而美的生活。
49㎡的植物小屋
第一套公寓位於雪梨西部一棟1960年建成的老小區內,當地人稱之為「兔子窩」,因為街道狹窄,住房很密集。
公寓的面積有49㎡,在「Never Too Small」拍攝過的公寓里算得上豪宅了。
改造前因為缺少收納空間,每個空間非常雜亂
屋主是一個藝術家,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麼:1.將生活在植物園裡;2.想要再多出一個畫室兼客房;3.對斷舍離的極簡生活不感興趣,未來會繼續囤東西,所以充足的收納空間是第一位。
改造前
改造後
改造重點:設計師打通了主臥, 將原來的牆壁改成一個巨型儲物櫃;然後重新對每個功能區進行規劃,把睡覺的區域挪到原來的浴室位置,而浴室則移到了洗衣房,這樣原主臥就變成了畫室和客臥。
改造後的巨型儲物櫃,是這個家設計的重點,不僅能分隔空間,劃分區域,每一面都暗藏玄機。
柜子左面,能當衣櫃;側面設計了書架和電視櫃;
右面則藏下了洗衣房以及畫室的雜物間,還安裝了洗手台,方便清掃作畫產生的混亂。
最厲害之處在於 設計師特意將主臥的床抬高做成地台,這樣柜子的另一邊底下就可以 藏下一張可拉伸的床,實現了次臥的功能。
有朋友來訪就可以拉出來使用, 再配上拉簾,立馬讓這個空間封閉起來,非常私密。此外 柜子的縫隙和壁龕上方還能投射出柔和的光線,作為小夜燈使用。
柜子的表面是 金色鏡面材質,反光的鏡面不僅能彌補採光,讓空間顯得更開闊,而且能點綴綠植,讓綠意瞬間升級。
屋主是一個狂熱的植物愛好者,他希望家裡處處都有生機勃勃的綠植,包括浴室,所以設計師在定做浴缸時,還附屬了一個小花池。
浴室還 選用了反光的白瓷磚和白浴簾,來製造出明亮潔凈的感覺。
公共區域是LDK開放格局,空間顯得很開闊。廚房同樣採用了 金色鏡面櫥櫃, 功能非常齊全,冰箱、烤箱、洗碗機、一體集成爐灶全都嵌在柜子里,讓最容易髒亂的廚房變成家裡最隱形的部分。
廚房沒有做吊櫃,屋主想要把牆壁都留給自己的心愛之物—畫和綠植,這樣能體現主人的個性,具有藝術氣息,也能讓每個功能區互相融合連貫。
35㎡的變形金剛公寓
第二套公寓坐落在墨爾本,面積只有35㎡,結構存在一定的局限和約束,沒法進行太多調整。
屋主Jack Chen本身就是一名建築師,於是他決定自己動手設計,把一個大房子的功能全部塞進這個小公寓里。
硬裝上他保留了原有的布局,連管道都沒有動,只是 儘量減少實牆,改用柜子隔斷和推拉門來分隔空間。
這個家的設計重點是,如何把客廳和家庭辦公整合在一起,每個功能會隨著需求出現和消失。
變形家具就成了關鍵。比如客廳里的沙發椅,在工作的時候就可以秒變辦公椅。
整面牆就像「變形金剛」一樣,右側的櫥櫃里藏著電腦顯示器,可伸縮設計,檯燈是固定在櫥櫃門背板上的。
只要把櫥門一關,誰也想像不到內里的乾坤。
辦公桌可以從牆上直接翻出來,在不需要的時候也可以摺疊放下,隱藏在白牆裡。
晚上想要看電視的時候,把桌板的上面部分打開,一台電視機就神奇的出現了。
旁邊看上普普通通的木頭牆面,其實暗藏了餐廳功能,Jack平時一個人吃飯用不到,這面牆都是來了客人才會使用。
牆裡面隱藏的木頭隔斷,滑出來可以摺疊成一個供4個人舒適就餐的餐桌。椅子呢?藏在了工作區的最上面。
整間公寓沒有陽台,設計師 把客廳的窗戶設計成飄窗+窗櫥,既可以休憩,又能給收納擴容。
窗櫥用了不少鏡面元素,能反射光線增加室內的亮度,也能讓空間在視覺上有放大效果。
原來的廚房長達4米, 設計了一個回形結構的櫥櫃,和玄關洞洞板連在一起。 中間的台面有3米寬,常用的廚具都掛了起來, 其他一切電器都是可隱藏設計。
原本廚房和洗手間之間由牆隔開,光線不足,Jack 把牆改成了霧化玻璃,巧妙地把洗手間裡的自然日光引入了廚房之中。
不用擔心衛生間的隱私,遙控器一按,玻璃立馬變磨砂。
衛生間的門藏在主臥衣櫃右側,Jack想要把戶外感引入浴室,所以 鋪設了一面綠色的苔蘚牆。
苔蘚都是真實的青苔,洗澡時會有種置身於熱帶雨林的錯覺,心情也會跟著愉悅起來。
25㎡窗景舊公寓
第三套房位於寸土寸金的香港,論如何榨乾每一寸空間,最有話語權的地方莫過於香港,因為居住太密集了,什麼籠屋、劏房、棺材房到處就是,這些堪稱奇葩的小房子太需要被拯救了。
這套房位於皇后大道上一棟建於上個世紀60年代的舊樓里,奇葩的是一個小公寓就占了一層樓,每間公寓卻僅有25㎡,因為光樓梯就占據了樓層的1/4面積。
建築的形態還不規整,外立面有一邊是弧形,牆多窗少,採光差,室內也很簡陋。
負責設計的PMDL建築事務所,除了翻新室內,也將建築的外表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 將弧形牆改成了更為通透的一體L型長窗。
平面布局圖
各個功能區的位置都沒變,只是 在廚房和臥室之間植入了一個背靠背的多功能組合櫃。
一邊服務於廚房,一邊用作臥室衣櫥。
開門進來,便是廚房,設計師利用走廊寬度,設置了二字型廚房,走廊左側 增加了一組櫥櫃,設置水槽區和切菜區。
走廊的右側是前面提到的多功能組合櫃,從左往右暗藏了冰箱、油煙機、烤箱等電器,剩餘不少柜子用於收納。
沿著廚房往裡走,就是起居室,原本狹小的窗戶改成一大片L型連環窗,風光無限。
設計師把餐廳設置在窗前,布置了一個 不占空間的小圓桌+兩把椅子,落座兩個人一定也不擁擠。
可移動電視牆是這個家的一大妙招,可以180度移動。掰左側櫃角,在用餐區可以看電視;掰右側櫃角,就可以在沙發上看電視;平時靠牆放置也不擋道,非常靈活。
臥室與客廳之間, 用玻璃移門隔開,確保臥室白天也能有充足的光線,晚上睡覺再拉上帘子,就能將臥室變成一個隱私小空間。
臥室簡單的放了一張雙人床,沒有上推下拉的墨菲床,沒有複雜的空間轉換,更不需要爬梯子上床睡覺,降低了使用的複雜性。
衛生間的改造,則把原來厚厚的牆體拆成一個整體,用淋浴房乾濕分離。
在洗手台底下藏著洗烘一體機,解決了沒有陽台晾衣服的困擾。
24㎡的功能性公寓
最後的這套小公寓有一點特別,面積也最小,只有24㎡,這棟公寓位於墨爾本特別有名的開羅公寓內。
開羅公寓是建築師Best Overend於1936設計的Art Deco風格建築,當時他設計這棟公寓樓的理念就是如何用最小的空間提供最大程度的舒適(「Never Too Small」的視頻合輯里有很多套小房子改造都在這棟公寓樓里)。
這間公寓目前住著兩個人和一隻狗。屋主Nicholas也是一名建築師,他偶爾會在家工作,需要一個工作區以及安靜的臥室,當然廚房、衛生間、衣帽間這些功能一樣也不能少。
他把陽光、通風最好的區域留給客廳,這裡也是狗狗的領地。
客廳里 布置了一個可摺疊餐桌,既節省空間,也能滿足兩個人在家辦公。
這家最大的特點是 把整個廚房都藏進了隔斷牆裡。
平時看上去非常乾淨整潔,其實牆一旦拉開,一個功能強大的廚房就跳脫出來了。廚房該有的設備一應俱全,內藏水槽、燃氣設備、內嵌烤箱和冰箱,做飯不成問題。
櫥櫃收納也非常充足,台面、隔板、吊櫃三層分類儲物,牆壁上也增加了不少掛鉤來放廚具和一些零散小件。
刀具和調料瓶都被放在門板後面, 調料的收納做了卡槽,刀具採用了磁吸收納,保證物品穩固,不會掉下來。
最妙的還要數這扇推拉門,它不僅是廚房的零食櫃,還身兼書架的重任。
從臥室這邊能清楚的看到它的容量。
房間的挑高有2.9米,所以廚房上面的面積也沒有浪費。
左邊的走廊通往入戶以及臥室,玄關櫃的設計,上面壁龕,下面鞋櫃,解決了入戶收納問題。
臥室在廚房隔斷的後面,廚房這扇小窗被當作床頭櫃使用,平時打開時,也能和臥室窗產生空氣對流。
衛生間乾濕分離後, 洗手台與衣帽間放在一起,解決了衣物儲藏的麻煩。
小戶型改造TIPS
看了這麼多的乾貨滿滿的小公寓合輯,不難發現其實小空間的設計也有規律可以總結:
- 減少實牆,讓空間更通透;
- 利用隔斷做收納,藏下各種功能區;
- 隱藏式收納,降低存在感;
- 善用鏡面,視覺擴大空間;
- 一房多用,將功能整合;
- 變形家具,節省空間;
- 用綠植來提升生活情調。
你學會了嗎?是不是立馬也覺得自己住的小房子潛力無限,所以不要因為房子的大小而局限自己的生活,再小的房子,也有小而美的打開方式。
後台回復「轉載」,獲取轉載須知
編輯/Cimon 圖片/「Never to small」視頻截圖
住最小最美的家,
點最多的「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