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論文應是科研正經事

2019-11-04     中國科學報

作者 | 李曉姣

最近,G老師讓我給師弟、師妹們作一場關於科技論文寫作的報告。但我僅僅是一名博士後,能力有限,成果不多,沒什麼豐富的經驗可輸出。

而照本宣科列出寫論文應知、應會「清單」,我也無意於此。因此,就想分享我對學術寫作相關問題的思考和感悟。

生物學家達爾文曾經說過:「如果只作觀察,從不寫作,自然科學家的生活倒是幸福的。」可見,寫作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寫?寫論文到底是不是科研正經事呢?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因為科技論文是一種載體,它傳播科研成果,承載書面思考,促進學術交流。

傳播原創性研究成果

對於科研工作者來說,再好的idea,沒有傳播出去被人聽到,就如同沒有發出過聲音一樣。為了傳播,必須將idea和研究成果轉化為「有效發表的科技論文」,否則再好的idea也會湮滅。而論文得到有效發表至少包含三個重要因素。

第一,原創性科技成果的首次發表。

原創與創新息息相關。

一般來說,當今科研創新脫離不開以下三種情況:

(1)新問題、新方法。這種當然最好,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

(2)新問題、老方法。比如說有限元方法是一種經典數值方法,但是該方法仍不斷應用於各種新結構、新模型、新材料的研究之中。

(3)舊問題、新方法。雖然是舊的問題,但由於引入了新方法,得到了許多以往方法得不到的結果,體現了新方法的獨特優勢。

創新包含不同層次、不同程度的創新,但原創是根本。

創新的標誌性提法包括但不限於提出某種新的觀點、提出某種新的方法、建立某種新的模型等。

無論是學位論文的創新點,還是期刊論文的highlights(亮點),每一篇文章都必須有值得分享和傳播的創新之處,以區分自己的研究與已有研究。

舉例來說,綜述文章是對已發表文獻的評述,好的綜述提供真知灼見,給人啟發。但是,由於不是首次發表的創新成果,因此綜述文章不屬於有效發表的科技論文。

第二,經得起科技同行的實驗重複和結論驗證。

在研究成果被納入人類知識體系前,還需要驗證其方法的可重複性和結論的正確性。通用做法就是同行評議。雖然同行評議機制並不完美,也屢屢曝出問題,引發爭議,但仍不失為目前最有效的方法。

舉例來說,學術會議中的會議摘要、會議報告,由於缺少細節,未經過嚴格的同行評議,因此不是有效發表的科技論文。

第三,發表在能供科學界隨時獲取的出版物上。

發表的論文必須可以被獲取,從而可以被開放討論、勘誤、引用,甚至發現問題被撤回。

這是一個持續的、動態的過程,經過科學特有的「篩選」功能,最終被納入人類現有的知識體系。

1921年,S.P. Timoshenko教授在經典梁理論基礎上考慮了梁的剪切變形和轉動慣量的影響,提出一種新的梁理論,被稱為Timoshenko梁理論。之後,但凡研究中用到這種梁模型,都會引用1921年的這篇文獻。

書面思考和論證

分享和傳播最新的原創性成果需要一個載體,科技論文必不可少。

無論是紙質版還是電子版,無論是開放獲取還是收費訂閱,無論是經過完整的同行評議還是預印本——總之,傳統意義上的科技論文都需要先「寫」出來。而「寫」論文的過程就是完成書面思考和論證的過程。

在科技論文構思、撰寫和修改過程中,要始終將潛在的讀者(編輯、審稿人、大同行、小同行)放在心頭,自覺保持與讀者的對話,時刻努力滿足讀者的預期。這裡簡單講兩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滿足讀者對於文章內容邏輯安排和呈現順序的預期。

科技論文常有「IMRAD」結構一說,看起來像是科技「八股」,但這並不是說科技論文作者缺乏寫作能力,而是為了滿足讀者預期。論文開頭,讀者想知道你為什麼研究這個題目,這就是Introduction。

之後,讀者想知道你要怎樣研究,這就是Method。然後,讀者想問你得到了什麼結果,這就是Results。最後,讀者還想知道得到這些結果,那又怎樣,這就是Discussion。

第二個層面,滿足讀者對於信息呈現方式的預期。

簡單來說,在一句話的「topic position」放入舊信息,在一句話的「stress position」放入要強調的新信息。這也是英文論文與中文論文語言方面的最大區別之一。

保持與學術共同體的對話

科研工作者要以自身研究為原點,始終自覺保持從前到後、從大到小的不同視角進行審視。

前,即向前追溯。前人如何研究?解決了什麼問題?還有什麼空白、局限與不足?本研究要解決什麼問題?解決該問題有什麼意義?

後,即向後發展,包括自己的後續研究,也包括作為已發表的文獻成為他人研究的引證文獻。

從前到後,這些研究成果環環相扣,構成一個鏈條,完善一個學科,發展新的範式,最終匯入人類知識長河。

大,將本研究置於更宏大的體系中,在此可遇見大領域的大同行。

小,將本研究立足於更具體的點,在此可遇見競爭激烈的小同行。

從大到小,大小同行形成全世界範圍的無形學院。

前人和後來者、大同行和小同行,共同構成一個研究領域的科學共同體。而科技論文就是你進入這個科學共同體的入場券,也是你行走於這個科學共同體的硬通貨。

綜上,發表科技論文實現idea的分享和傳播,撰寫科技論文促使idea的充分論證,交流科技論文助力作者融入學術生態圈。

所以,寫論文真的是科研人員的正經事!

李曉姣

http://blog.sciencenet.cn/u/woshixuxudemama

《中國科學報》 (2019-11-4 第8版 博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0xiNG4BMH2_cNUgcu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