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凌薇
編輯 | 貝貝
「媽媽,我恨你!」
前段時間,這封信的主人,因為母親再次家暴,坐上前往異地的飛機,打算落地就自殺。
我很難想像是怎樣的絕望,能讓一個能考上清北,前途一片光明的漂亮女孩,臉上毫無生氣,一心求死。甚至幾次下跪求民警不要給父母打電話。
在這個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我們都在工作中面臨著巨大的精神壓力。
很多父母在公司是好好先生,回到家卻對孩子喜怒無常。
長此以往,孩子有了巨大的心理創傷。
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認為,父母的心理素質對兒童的心理健康具有深遠的影響,情緒平穩,心態豁達,行為具有理性的父母,會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並為他們的健康人格奠基。
孩子默默忍受之下的焦慮驚恐
訪談時,遇見過一個唯唯諾諾的高一女生。
她周末不敢回家,卻不是因為爸媽對她不好,她害怕回家:
害怕聽到父母的爭吵,媽媽的嘆息,爸爸的罵聲。也害怕看到媽媽傷心,爸爸生氣的場景。
一聽到爸媽吵架,她就會驚恐地鑽到床底下。
她每天活得小心翼翼,唯恐有什麼行為,加劇了父母的衝突。
她的焦慮驚恐,不過是在為父母的不和諧買單。
有時,父母看似在自我承擔壓力,以為孩子不記事 。
但卻不知,這些無休止的爭吵都被孩子們記住心裡,無辜的孩子在無形中成為父母發泄情緒的間接「出口」。
據調查顯示,在中國,直到子女在高中就讀,仍有5.43%的家庭每月至少爆發過一次爭執。
這些,有意無意上演的形形色色的「情緒恐嚇」,給孩子的心靈蒙上灰塵,甚至造成了人格傷疤。
心理學專家高飛教授,研究發現,父母的情緒波動得分與子女的焦慮驚恐得分有顯著相關性。
他表示,其實,父母的情緒無時無刻在影響孩子。
不穩定的情緒,會造成孩子的焦慮驚恐,孩子也很難形成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父母的這種不穩定的情緒也就是喜怒無常:
對孩子好,只因為自己心情好。心情好的時候,對孩子細微的好表現都會大大誇獎,甚至還會滿足孩子一些無理的要求;
但如若自己心情不好,孩子還沒有按照自己的意向去做事,就會把這些情緒向孩子宣洩,隨意指責和打罵孩子。
在這樣培養下長大的孩子,因為無法判斷自己的行為到底會導致什麼,常常會感覺到茫然和無助,沒有安全感,性格也會發生一些不好的變化,自然就無法適應社會。
父母情緒穩定,小孩才會樂觀開朗
何江,從湖南農村一步步走到福布斯俊傑榜。
關於寒門貴子他有他的看法:「我很感謝母親這麼多年來的支持,是她給了我勇氣,讓我能樂觀開朗地迎接生活的未知。」
在何江看來,父母的文化程度並不重要。何江的母親,和大多數農村婦女一樣,沒有什麼文化。但她,性格溫順,從不和兩個兒子發脾氣。
記得何江剛考入重點高中時,一下成績不再拔尖,他開始感到焦慮,懷疑自己是不是讀書這塊料。
這時的母親,並沒有對何江有太多的責備,更沒有說,「家裡花這麼多錢供你讀書,你就讀成這樣」這類激烈的話語。
她只是鼓勵何江再試試,耐心地跟何江說,家裡剛開始改種農作物的時候也是收成不如以前,但現在不也走過來了嗎?
正是這份徐徐春風的溫暖,讓何江成了第一位站上哈佛大學畢業典禮的中國大陸學生。
其實,當孩子們犯錯時,家長們的不理性,並不會讓孩子們突然變好,反而會讓孩子錯失一個成長的機會。
而且,這突然的大發雷霆,背後的生氣情緒往往會讓孩子驚慌失措。
孩子也不會去反思自己的錯誤,因為此時,孩子們的注意力放在了我們的情緒之上。
還有的小孩,會因此產生叛逆心理。
所以,面對孩子們的小小錯誤,我們不妨做一個何江母親一樣的溫和派。
當你相信孩子能夠改正錯誤時,他就真的能改正錯誤。
多一些淡定,少一些無常,做一個理性的父母。
做情緒穩定的父母,讓家庭成為溫暖的港灣
當然,一味的壓抑、克制脾氣也不是良策。
情緒,是無法壓抑的,壓抑的情緒最終會以更失控的狀態爆發。
而這種失控,往往會在不經意間,出現在孩子面前,反而,會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
所以,及時調整自我心理軌跡,在子女面前展示健康平穩的精神風貌,其實,也是為人父母的責任。
《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一書中,提出了這樣的建議:
- 應允許自己有不良情緒
我的閨蜜小樂是個暴脾氣。
以前,我常開她玩笑,你這有了孩子,肯定是被孩子恨的那種。
可誰知,有了孩子後,哪怕孩子指著她罵,她也不會跟孩子吵起來。
有次,我開玩笑說她,你怎麼突然這麼溫順了,都不發脾氣的啊,從二哈變成泰迪的節奏啊。
她跟我說,當媽以後,她看了不少心理學的書籍。
慢慢也明白了,人非聖賢,沒有情緒的是機器,不是人,要懂得接納情緒。
孩子有情緒是很正常的,我們要允許孩子有喜怒哀樂,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
而現在,對於她自己的情緒,她也不會刻意地掩蓋。
反而會回到自己的房間,好好地審視自己的內心。
慢慢地,她也發現,當允許自己的內心有情緒,不管是高興,還是悲傷。
生活好像也沒有那麼糟糕,自己生活的幸福感也提高了不少。
應允自己擁有不良情緒,其實,是對自己一種無償的愛。
這樣的關懷和情緒體驗,對父母自身的成長是極其重要的。
- 忠實地記錄自己的情緒
著名運動員孫偉的經紀人田穎,在接受採訪時說,她把情緒管理當做她的工作。
她說,她有一個日記本。
每次她生氣、傷心的時候,都會把自己的情緒波動寫下來。
當寫完的時候,好像對這個事情就沒有那麼在意了。
把內心的真實想法忠實地記錄下來,也是一種心理學家所提倡的情緒表達方式。
當我們把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想清楚的時候,往往理智就戰勝了情緒,又能淡定地去迎接風雨了。
- 學會主動地去表達情緒
電影《奇異博士》中幾乎無所不能的古一法師說,「我們永遠無法消除我們的魔性,我們只能學會生活在它之上」。
其實,情緒也是一種魔性,我們無法消除情緒,只能通過合理的方式去表達情緒。
而通常,情緒,是至少兩方的事情。
如果想讓對方放棄點燃你的怒火,最好的辦法是自己先放手。
著名教育學家揚·阿姆斯·夸美紐斯,在面對和子女的矛盾時,常常這樣做:
深吸一口氣,停止爭吵。
對孩子說,「我想要一個抱抱」
他第一次這樣做的時候,兒子表現出了疑惑,他再次說,「我想要一個抱抱」
孩子將信將疑地給了他擁抱。
在他堅實溫暖的胸膛下,孩子慢慢平復了情緒。
然後,他放開孩子,說,我們一起看看怎麼解決這事,好不好?
最後,事情得到了順利解決。
其實,不管是孩子還是成人,爆發衝突時,不妨通過擁抱停下衝突。
擁抱,是每個人從出生起就自帶的需求,能夠給人力量,讓人感到溫暖。
擁抱之後,再進行傾聽、傾訴和溝通。
這樣,我們將情緒通過真實的表達釋放掉了,自然不會對孩子造成影響。
在情緒平穩的理性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具有安全感、自信心,對社會也充滿同情心,在集體生活中,樂善好施,人際關係良好。
而在喜怒無常的理性缺失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則沒有安全感,不自信,對他人充滿敵意,社會適應不良,人際關係緊張。
所以,給予子女一個理性平穩的成長家庭,是父母的義務與職責。
為人父母,情緒穩定而樂觀,那個心有美好的小孩,就能在家這個小港灣,一點點構建自己,最終堅強地走向外面的天地。
凌薇,一個夢在星辰的coding狗,心理學專業雙修背景,理財小能手,一個喜歡文字,熱愛教育的志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