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興國的前世今生

2019-10-01   雲上陽新

富川勝跡圖

蓮花湖大橋

老興國建設街

本期畫家

尹關山,男。1952年出生。湖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湖北省工藝美術大師,陽新縣美術家協會第一任主席。黃石文化名人。

如果有時光機器可以回放,也許我們能看到清末或者民國時期陽新老興國縣城的樣貌。高高的城樓,南門、北門等大小8座門將興國縣城擁入懷中,近萬人生活在臨近富河的縣城內。

日軍的轟炸讓老縣城毀於一旦,但從戰火中走出來的陽新人收拾好悲傷,重建家園。從解放初到如今,昔日帆船遠航、碼頭熙攘的盛況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日新月異的高樓大廈、大廣和杭瑞兩條高速境內縱橫,鐵路貫通東西。

商貿發達的老興國

在老一輩陽新人眼裡,興國州曾經在鄂東南是響噹噹的。

根據陽新縣誌記載,古陽新城(興國州城)城垣始建於宋。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知州魏鈿主持擴建,東西長約800米,南北100餘米,呈不規則的長方形。

興國州城有城門8座:大東門、小東門、大南門、小南門、大西門、小西門、北門、富川門。其中,大小南門南臨燕子港,富川門東臨富河,北門北臨蓮花池和北門湖,清晰地勾勒出小城環水的風貌和格局。

清末民初時,城內四條街道,東西走向的正街呈曲尺形,后街與之平行;南北走向的橫街、十字街與正街或后街呈「十」字相交。城內商號集中分布在通往富川門的方向,商業貿易十分依賴水運之便。

縣城的主要建築群縣衙(州署),處州城中心,坐北朝南。另一處重要建築群儒學(文廟)處城西門外蟠龍山下,亦北坐南向。城內景觀有蓮花池、滄浪亭、懷坡橋、疊山書院等。

回顧歷史,富川門一帶位於明清時期宣化坊的中心,晚清建有九座戲台,夜夜驚鴻蹁躚,笙歌嘹亮。民國時期,這裡更名為中山街、中正街、復興街,在當年最時尚的「新新茶樓」,隨處可見鼓書藝人說書論史,纖纖歌女彈唱新曲。

縣城西高東低,處在富河西北岸向西延伸的狹長地帶,形成東西狹長、南北短的條形格局,城外向西北方向發展。

古縣誌將陽新古城城池風水圖繪成近似圓形,像中國古代許多其他城市一樣,是出於防禦、防洪或者某種象徵意義的考慮。

陽新境內盛產的竹木、苧麻、煤炭從富川門碼頭運往長江下游江浙一帶。江浙等地的布匹、刺繡、江西的瓷器通過水運由長江進入富河。毋庸置疑,老興國曾是鄂東南的商貿中心。

老街見證歲月變遷

解放前乃至初期,富川門作為老縣城的商貿中心,也是整個縣城最繁華的地段。富川街、南門街和大大小小的巷子構織成陽新老縣城的樣貌。

農耕時代,人們在有水源的地方居住,水井就是他們賴以生存的資源。有水井的地方自然也就形成了村落、集市和城市。位於老縣城富川門附近的三眼井便是如此。

家住陽新三眼井社區的鮑慧萍老人今年已經82歲了。老人回憶,小時候,鄰里街坊每日來此挑水,絡繹不絕。清早,婦女們紛紛端著盆子浣洗衣裳,棒槌聲聲,不時傳來歡聲笑語;傍晚,男人們幹活回來,拎著大桶挨個舀水,渴了便掬一捧清甜井水飲下。

在陽新老縣城出生長大的本土畫家尹關山依稀記得,用三眼井的井水煮豆漿,味道特別甘醇,用來泡茶,滿室馨香。

那時,家家戶戶住的是磚木結構的平房,房子都有長長的屋檐,供過往的行人避雨。

除了三眼井,在老陽新人的印象中,五馬坊是一道繞不過去的記憶。

五馬坊因有五匹石馬得名,緊挨著富河。五馬坊周圍有南門街、后街,數不清的小巷在這裡交會分離。街道寬處過一丈,窄處僅容一人通行,下雨天雨傘都撐不開。

「春天的時候,下一場小雨,有少女撐著油紙傘從巷子裡走過,真的有種余光中詩里寫的《雨巷》的味道。」尹關山說。

富川老街是一條三米多寬的長街,清一色的青石板,街兩側的徽派老房整整齊齊。春天到來時,依水而建的老興國大有煙雨江南的味道。

滄海桑田換新顏

1998年,陽新遭受特大洪水,緊鄰富河的縣城也遭殃,一些老房子受損。後來,這裡新修了水泥路,拆掉了許多老房子,建起了許多新式樓房。

2000年左右,由於老城區人口過於密集,許多人紛紛搬離了這裡。但時至今日,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依然重遷。對他們而言,習慣了這裡喧囂中帶著寧靜、嘈雜著帶著平和、忙碌著帶著清閒,吾心安處是故鄉。

2015年,陽新縣三眼井社區幹部發起籌建了三眼井歷史展覽館,通過老物件、老照片等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物品,呈現這片天地的文化和過往。

建國初期,三眼井、五馬坊這一帶曾是陽新最繁華、商鋪最集中的地段。可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展,步行街、興國大道等地的田地和湖泊被填為平川。取而代之的寬敞的興國大道、商鋪林立的步行街。城內的蓮花池成了人民廣場,毀掉的滄浪亭已經擇蓮花湖中央重建。

改革開放後,陽新修建了鐵路,近些年,杭瑞和大廣高速從這裡縱橫穿越。過去嚴重依靠水運的老縣城如今已是鐵路、高速、水運「路路」通達。

以前處於城外的竹林塘隨著城市的發展,搖身一變成為今天風光迤邐的蓮花湖濕地公園。城東新區的建設如火如荼,教育城、新式樓盤拔地而起,寬敞的馬路縱橫交錯。

時光流逝,滄海桑田,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城市的發展也開始舊貌換新顏。以三眼井、五馬坊為中心的陽新縣城如今已擴大了數十倍,人口也由解放初的萬餘人發展到現在的近30萬。

南門街、后街的青石板和斑駁的磚牆在四周拔地而起的樓房中有些美人遲暮的味道。作為老縣城的三眼井、五馬坊,也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如果有機會,你來到這裡,可以去三眼井、五馬坊走一走,看一看,老街、小巷、青石板,恍惚中,仿佛進入了舊時光。

來源 | 東楚晚報

編髮 | 清清

在這裡看上陽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