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是修行之本;反省,是覺悟機緣

2019-11-23     國學書舍

《道德經》:自我反省,皆源於苦難,也是覺悟的突破點

01

馮友蘭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反思總是在生活中遇到什麼困難,受到什麼阻礙,感到什麼痛苦才會有的。如同一條河,在平坦的地區,它只會慢慢的流下去,遇到岩石或暗礁才會有浪花,遇到狂風才有波濤。」

一個人身處順境之中,如同在溫室中的花朵,從來不懂得反思和沉澱。而相反,在風雨的逆境之中,才能更好的錘鍊心性。

古代的王陽明,蘇軾,陶淵明,李白,司馬遷,哪一個人不是在困難中磨練自我,在逆境之中悟出大境界的呢?

很多人對於苦難總是嗤之以鼻,非常排斥,但是正如同道家思想中說「福禍相依」。

人生壞事何嘗不是好事?有病痛才懂得養生,有苦難才懂得修行,最後才有境界的提升與突破。

苦難是一個人自省的根源,身處苦難之中,一個人才會非常清醒的審視自己,所以有苦難才有修行,而自我反省,就是對於自身最好的覺悟機緣。

《道德經》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在人性之中,存在著最大的問題,就是所有人都能非常輕易的看透別人的弱點,但是看不穿自己的任何問題。

即便別人身上針尖點大的問題,都能因輕易的察覺,但是自己的問題卻總是避而不談,即使知道了也容易輕易的忽略。

不懂得自我認知,就更不可能達到自我反省,所以說老子才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02

國學智慧《菜根譚》之中有這樣一句話:聽靜夜之鐘聲,喚醒夢中之夢;觀城潭之月影,窺見身外之身。

這句話意思就是說:細聽夜闌人靜,從遠處傳來的鐘聲,可以把我們從人生的夢境中喚醒。靜看清澈的潭水中倒映的月影,可以發現真正的自我本性。

我們每天都會照鏡子,都看得見鏡子中的自己,但是我們卻照不見自己的內心。

鏡子只能照見自己的衣冠,自己的心性卻永遠處於模糊的狀態之中,而模糊自己心性,讓自己不能自我認知和反省的,就是主觀的意識和情感。

道家思想中說「無為而治」,就是拋開自我主觀情感的虛妄,為的就是窺見心性,看透真實的自我。

《道德經》中,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做到不妄為也就可以無所不為,取得天下,經常用無為的道,如果有為就不能取得天下。

所謂「無為」就是沒有任何的妄念,沒有任何主觀的情感,想要達到無為的境界,就要靠自我的修行,來保持心性的純粹和坦然。

人性是極其複雜的,我們所處的環境也是複雜的環境,內心時常受主觀意識和情感的影響,沾染了灰塵。

所以《菜根譚》就告訴我們,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要有反省自我的精神,及時的清理自己的內心,明心見性,才能更好的把握自己的內心。

人生越來越糟糕的根源,都是在某一些時刻,因為主觀情感的模糊做出了錯誤的決定,而導致自己的人生越來越被動。

而我們懂得時刻的反省自我,就是為了避免這樣一個糟糕的局面和狀態,明白自己是誰,清醒的活著,這非常重要。

所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

有機緣能反省自己的人,他的人生才能更上一個境界。

文|國學書舍

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uvrsnm4BMH2_cNUgqDn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