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坑鎮譚廟村以「黨支部+理事會+合作社」模式發展集體經濟,積極探索「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產業扶貧方式,發揮「黨建+」引領示範作用,以流轉入股土地為抓手,整合有勞動能力貧困戶扶貧資金入股冷坑鎮源自然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享受固定收益紅利。同時,通過合作社帶動周邊農戶通過土地入股和到基地務工增加村民收入,走出了一條「入股收益+勞務收益」的脫貧致富新路子。
記者在冷坑鎮譚廟村源自然果蔬種植基地看到,500多畝的韭菜花綠油油的一大片,村民們正在田裡忙碌地採摘韭菜花,一片繁忙地豐收景象。
記者了解到,韭菜花種植基地是冷坑鎮源自然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今年重點推進的產業振興項目。目前,該合作社已流轉入股土地約800畝,已創建180多畝蔬菜基地、70多畝黃金百香果基地、35多畝陽光玫瑰葡萄基地、15多畝紅心火龍果基地和500多畝韭菜花種植基地。譚廟村黨總支積極探索「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產業扶貧方式,合作社以資金、技術形式出資,農戶以土地形式出資,投入的土地、資金、技術按總投入資金的比例折價入股,經營收益按股份進行分配。
冷坑鎮譚廟村黨總支書記 黃飛龍:
通過「黨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四合一的模式,經過流轉土地、資金入股、土地入股和省市縣三級扶貧資金40多萬入股譚廟村源自然合作社,現在有勞動力的貧困戶預計分紅600元,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在源自然合作社務工,就業有保障,分紅有保障。
譚廟村黨總支發揮「黨建+」引領示範作用,整合譚廟村、水口村有勞動能力貧困戶44戶152人扶貧資金入股冷坑鎮源自然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參與入股的貧困戶可享受固定收益紅利,並接納有勞動意向的50多個貧困戶到基地務工,月人均增收1800-2500元。同時,該基地還帶動周邊農戶60多戶農戶以土地入股種植蔬菜。在基地務工的黎阿姨告訴記者,現在自家的土地流轉給合作社,自己又可以在基地務工,每個月有固定的收入,家庭生活有了保障。
貧困戶 黎少麗:
我有2畝地流轉給合作社,自己也都在這裡工作,在這裡摘菜,做一個月有2000多元,最多可以達到2500元,生活比以前好了。
記者了解到,譚廟村有勞動能力貧困戶17戶,投入扶貧資金409500元到冷坑鎮源自然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在2018年12月份該項目為貧困戶收益增收32760元,實現了有勞動能力貧困戶每人每年增收575元。
縣委辦扶貧工作組組長 李發橋:
我們縣委辦主要是通過基地帶動貧困戶脫貧,將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通過聯合政府、人社方面,經過勞務、技能培訓,然後輸送到珠三角工作,讓脫貧戶增加家庭經濟收入。通過我們這幾年的幫扶,總共41戶貧困戶全部已經脫貧,這兩年就是鞏固脫貧成效,確保41戶貧困戶到2020年全部有穩定的收入,達到預期的目的。
記者了解到,合作社採取「租金收益+分紅收益+勞務收益」的運營模式,以合作社為平台,種植各種蔬菜、水果,充分利用網絡信息平台和致富能人的資金、技術優勢,為社員提供信息、技術、貯藏、銷售等服務。另外,合作社通過發動農民種植,發展自身銷售渠道,帶動電商、微商、連鎖超市、觀光體驗採摘等形式盈利,增強了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帶動當地農民致富。
發布:懷集縣融媒體中心
記者:陳國飛,杜鵑
編輯:蔡亞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