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故事裡的中國》重溫了1999年的老電影《橫空出世》。
這是首次全景式再現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過程的電影,數以萬級的科學家和軍人,在茫茫無垠的西北戈壁上,隱姓埋名,艱苦奮鬥,為了那聲震驚世界的東方巨響,付出了青春、熱血甚至生命。
節目組請來了當年電影的導演、編劇以及中國第一任核武器試驗基地司令員張蘊鈺將軍的兒子張旅天等嘉賓,分享了讓人鼻酸眼熱的馬蘭故事,重溫了那橫空出世的壯志豪情。
《故事裡的中國》視頻截圖,節目中,主持人董卿被感動得幾度欲落淚
馬蘭的故事裡,最令人心疼的就是馬蘭的孩子們。
半個多世紀前,他們隨父母來到戈壁大漠,在這裡長大成人。他們犧牲了生活中最普通、最平常的東西:有孩子剛到馬蘭就被一場沙塵暴刮跑了,戰士追出去兩里地才給追回來,兩個人都成了「土人」,母親抱著孩子再也不肯撒手;有孩子想去動物園,爸爸沒辦法,抱著孩子到連隊的豬圈,看了半天豬……
嘉賓們的隻言片語勾勒了馬蘭孩子不同尋常的童年,令人深深震撼。《大漠深處的馬蘭童年》一書,收錄了二十多位在馬蘭長大的孩子記述童年歲月的文章,書中有更多動人的故事、更令人震撼的細節。
孩子鬧著去動物園,父親抱他去了豬圈
1961年4月,從馬蘭農場一所簡陋的地窖中傳出一陣陣朗朗的讀書聲,馬蘭子弟學校正式開學了。全校共有教師六人,學生二十七人,其中六年級學生僅有一人。
馬蘭地窖小學
張蘊鈺將軍心情複雜地回憶起這樣一件事:那是在基地創建初期,一位剛從大城市轉來的孩子,哭著鬧著要去動物園看動物。戈壁灘上哪兒來的動物園,父親很無奈,又不願孩子失望,靈機一動,便抱著孩子到豬圈看了一天的豬。
或許是環境的艱苦,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父輩們傾注了太多的關心與溫情,馬蘭村中最漂亮居住最舒適的建築是幼兒園和學校,孩子們的伙食供應是基地領導特別批准的特殊標準,為了孩子們的將來發展,甚至要求學校所有授課的老師都必須會講普通話……
馬蘭中小幼運動會
馬蘭的孩子中走出了解放軍的高級指揮員、大學教授、高級工程師、國家高級幹部……他們都無愧於他們的父輩,無愧於他們「馬蘭人」的光榮稱號。
——張志壯《走進將軍的情感世界》(此文為電視專題片《中國·1964·倒記時》的編導手札)
妹妹被大風颳走,戰士們冒險追回來
記得那天是黃昏的時候,下火車後我們一家被安排在一頂帳篷里住下,準備第二天乘汽車去往馬蘭。就在這天晚上發生了兩件事:
天黑不久,外面就狂風大作,吹得帳篷的窗簾啪啪直響,帳篷開始晃動,我們在帳篷裡面都感到十分害怕。這時候,就看見戰士們都出來了,緊緊拉著固定帳篷的繩子,衣服在大風中飛舞,帽子就像變戲法一樣被瞬間刮沒了。
電影《橫空出世》視頻截圖
風越刮越大,固定帳篷的兩尺來長的三角釘也被拔了起來,沒辦法,戰士們只好放棄了帳篷,挾著我們幾個孩子,拉著我的母親,往地窖的方向跑。
天昏地暗,飛沙走石,根本睜不開眼睛,小石子噼里啪啦打在臉上,生疼生疼。突然,聽到一聲慘叫,我妹妹沒抓住,一下子被大風颳走了,我們聽到她的呼喚聲。母親急得直喊,叫聲慘厲。
電視劇《有個地方叫馬蘭》視頻截圖
一些戰士順著風就追了過去,追出去的人影一下子就看不見了。不一會兒,有人影回來,戰士們把我妹妹追回來了。現在想想,如果沒有那些戰士,我妹妹早就是戈壁灘上的一具白骨了。
我們一家人進了兵站的地窖,又發生了第二件事。我的母親急性闌尾炎犯了,疼得要命,強忍著。雖然我父母都是醫生,也束手無策,因為那時,轉運站沒有醫療設備,沒有藥品,什麼都沒有,我們只能看著母親發出一陣陣呻吟。
慢慢地,不知不覺地我在地窖里睡著了。母親那痛苦難耐的面容深深刻在我的腦海里,現在還時常浮現在我的眼前。時光已過去了半個多世紀,這段往事已被深深地埋在了「為兩彈一星」奮鬥而走過的茫茫故道上。
——白石《遠去的馬蘭記憶》
媽媽做顱內大手術,妹妹替父親簽同意書
父親深深地熱愛他所獻身的事業,他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奉獻給了核試驗工作。
最早進駐的指戰員風餐露宿
我的母親也是第一代核試驗軍人,他們攜手走過半個多世紀,相濡以沫,感情篤深,從來沒有吵過架。可是在媽媽有病、最需要他的時候,他卻不能守在她的身邊。
20世紀70年代末,媽媽患了頸靜脈球體瘤,開刀兩次都復發了,第三次是在北京醫學院做的顱內大手術,全麻、刀口從耳前和耳後兩個地方起刀,「Y」字形向下直劃到下頜底的正中,三個教授從早上8點做到晚上7點多。
當時,父親在新疆核試驗場區執行任務出不來,是妹妹替父親簽字同意手術。
年幼無知的妹妹守在手術室的外面,不停地抹眼淚,不知道如果手術出了問題,我們該怎麼辦。媽媽雖然身為軍人,有軍人的剛強,但她也是女性,也有女性的柔弱,有時說起這件事來,她就眼中含淚。
1983年經中央軍委批准,父親離休了,才有時間回過頭來審視自己已走過的六十多年的風風雨雨。他流著淚和媽媽說:「我對不起你,我對你的照顧太少了。」爸爸故去後,媽媽把這件事講給我聽,她邊說邊哭,我邊聽邊哭,兩代人的淚水流在了一起。
——范萍《大漠軍歌》
母親把一屜饅頭送給逃荒者,那是我們家一周的口糧
母親過日子很節儉,例如做雞蛋時都會把蛋殼裡殘存的蛋清弄乾凈,才會把蛋殼丟掉。
有天中午,母親蒸了滿滿一大鍋、整整兩屜的饅頭。我負責幫母親燒火。蒸汽上來後,屋裡到處充斥著饅頭的香味。
忽然,我身後的大門傳來輕輕地叩擊聲。母親打開門,外面站著一男一女兩個人。他們都很髒,頭髮很長,一縷一縷地黏在一起,臉黢黑。當時的天氣還很冷,他們身上穿的棉衣、棉褲很多地方都露出了棉花。男的挑著兩個筐,女的背著包裹,懷裡還抱著個吃奶的孩子。
大概是我們家饅頭的香味把他們引來的。那男的怯生生地對母親說:「大姐,行行好吧。我們家鄉鬧災,來新疆投親戚,已經兩天沒吃東西了,能不能給我們點兒吃的?」母親說:「好吧。」轉身進屋用筷子串了兩個饅頭遞給他們,那麼燙的饅頭他們居然幾口就吞下去了。他們對母親千謝萬謝地走了。
配圖,圖文無關
母親回到屋裡猶豫了一下,,然後用屜布兜起整整一屜饅頭對我說:「快去,叫那兩個人等一下。」我飛快地跑出屋去喊住他們,母親隨後跟上,將饅頭放進筐里,那兩個人都愣住了。
母親對那個女的說:「大人苦就苦了,可別苦了孩子啊。」那女的哭了起來。男的一個勁兒地對母親作揖:「大姐,好人哪,好人哪。」這兩人不知道,這鍋饅頭是我們家一個星期的口糧。
——張志壯《馬蘭的母親和她們的孩子們》
《大漠深處的馬蘭童年》從親歷者的視角,記述了半個世紀前,數萬軍人和科技精英挺近羅布泊無人區的故事。在戈壁大漠,他們隱姓埋名,用生命為民族注入不屈靈魂,為國家鍛造了鋼筋鐵骨,為祖國打下了大國基石。
工程兵修建通往試驗場區的公路
文章的寫作者當年還都是孩子,大人們的光榮使命他們並不能完全理解,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的種子從此在心裡紮下了根。
那如煙的往事已離我們遠去,但那個年代的記憶不能從我們心中抹去。馬蘭精神需要講述,更需要傳承,讓我們一起追尋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文/改編自《大漠深處的馬蘭童年》
主編:劉振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編輯/張翠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uhditG4BMH2_cNUg8P0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