窩窩頭留給我的苦澀記憶

2019-07-30     中國鄉村美文

如今的餐桌上,孩子們蒸饃到處扔,燒餅味道品,一日三餐花樣新,不合心思臉陰沉。目睹這一奢侈浪費現象,我的心像鋼針扎了似的疼痛。時光飛逝,歲月如刀,上世紀六十年代忍飢挨餓,常吃「窩頭」的貧困生活又一幕幕地浮現在眼前。

從我記事起,家裡就是年年缺糧,吃糠咽菜不為罕見。母親精打細算,熬稀飯,吃「窩頭」成了家常便飯。蒸「窩頭」也是根據季節而變換。春天榆樹上的「榆錢錢」晃悠悠的,母親準備一把長鐮,將它削下來和玉米面攪拌在一起,捏成「窩頭」蒸在籠里,大約半個小時,「榆錢窩頭」熟了,一開籠,隨著熱氣騰騰、微甜的味道撲鼻而來,當你興致勃勃地去吃時,綿綿的、甜甜的,滿口榆葉味還有點反胃。就這樣的「窩頭」也不敢放開肚子去吃,而是控制在每人一個。到了暮春初夏,田野里苦苣菜水靈靈的、綠茵茵的,母親提著一個大籃子,將苦苣菜拽得滿滿的,回去在鍋里煮一煮,泡一泡,用刀切碎,將玉米面摻進去,蒸「苦苣窩窩」。「苦苣窩窩」的外表不及「榆錢窩窩」光滑,發黑的菜條橫七豎八地爬在上面像一個個醜小鴨,吃在口裡苦苦的、澀澀的,如若加點調料,味道就變成香香的,吃了一個還想再吃,看著母親不情願的臉色,不敢伸手去拿。初秋季節,母親又將沒有老到的青皮南瓜用「擦則」擦在盆里,到院子邊的那顆花椒樹上摘一大把葉子回來切碎,放進盆里和玉米面和在一起蒸「瓜絲絲窩窩」,蒸上一大陣,一股香味隨氣而飄,沁人心脾。開籠以後,一家人搶著去吃,這和野菜「窩窩」相比,真是上了檔次,軟軟的,花椒味香香的,真使人垂涎三尺。掉了牙齒的奶奶更喜歡吃這種窩窩。冬季來臨,家裡漚了一大瓮酸菜,母親隔三差五蒸「酸菜窩窩」。酸菜性寒,冬天吃上「酸菜窩窩」,時間久了,一家人咳嗽不停。後來「酸菜窩窩」蒸的次數減少了,母親開始蒸「糠窩窩」,碾過穀子的細糠和玉米面和在一起,細糠要占到三分之一。這種窩窩比較粗糙,雖勉強能吃,但不易消化,真有點苦惱。

後來母親接受教訓,開始改蒸「悠窩窩」,這種窩窩的材料為三合一,其一是碾了豆面最後剩下的豆糝糝,其二是將細糠上碾則再碾一遍,用最細的籮子篩過,其三是玉米粗面。將三者攪和在一起,玉米面占到主體,用熱水和起來,捏成半圓形狀的,一個個放在蒸籠里,用微火、熱氣慢慢地去悠,切不可性急,悠的時間越長,味道越甜,蒸這種窩窩費時長,一般要放在晚上,是講究技術、有訣竅的細活,經驗豐富者蒸出來的「悠窩窩」是紅葚葚的,甜生生的,有筋有骨。功夫不到位的,蒸出來的顏色是淡紅的,味道是酸酸的,口感是酥酥的。母親蒸「悠窩窩」是有獨特技巧的,我們經常盼望蒸「悠窩窩」,有時放學回來,乘大人不注意,偷偷地掰上一塊。因家裡糧食奇缺,玉米在碾則上總要碾十多遍,最後幾遍的玉米皮皮用粗籮一篩叫「殺隔則面」。回去以後,用開水潑起來蒸在籠里,叫「殺隔則一潑面窩窩」。這種窩窩吃在嘴裡像咽沙則似的,既難吃,又沒有營養,只能是哄哄肚皮而已。春節來臨,家裡要做豆腐,做了豆腐剩下的豆渣,摻進玉米面蒸「豆渣窩窩」。因豆渣已抽去精華,蒸出的窩窩是發白的,沒有光色。如果玉米面多一些,還稍有點筋骨,玉米面摻得少了,蒸出來東倒西歪,沒有一點精神,這種窩窩一般都在年前年後吃的。正月天我們愛吃的是白玉米面蒸成的饃饃或者是「黃蒸」,母親偏要讓搭配「豆渣窩窩」,看著我們不高興的神態,父母只好多吃「豆渣窩窩」,讓我們去吃饃饃、「黃蒸」,一個正月饃饃、黃蒸數著吃,豆渣窩窩不斷線。

最富裕的時候是秋收季節。母親常說:「收不收,吃一秋」。隊里剛分回來的濕玉米穗,晚上便一粒一粒地摳下來,早晨上碾則人工去碾,用粗籮一篩叫「一勞則面」。母親將「一勞則面」用溫水和起來,蓋上一塊厚厚的大布,第二天早晨就蒸出「伏面窩窩」,也叫「起面窩窩」,這種窩窩又暄又大,金黃欲滴,吃起來香甜可口。加之母親也不再限制,我們可以隨心所欲,痛快淋漓地吃得心實飽滿。那時真想讓金秋時光再延長一些。還有一種比伏面窩還好吃的叫「刀離黃」,這是窩窩中頂尖的精品。什麼時候才能吃到「刀離黃」呢?下鄉幹部吃派飯快輪到家了或者家裡要來客人,母親將小米在水裡淘上幾升,然後上碾則碾成面和「一勞則玉米面」按比例和起來,伏得暄暄的攤在蒸籠上,然後再去蒸,蒸出來用刀切成麻葉似的方塊。「刀離黃」看起來富麗堂皇,吃起來又甜又香,津津有味,砸砸有聲,像一塊塊色澤鮮艷的大麵包,下鄉幹部吃了讚不絕口。殊不知平時哪裡能吃到這種色、香、味俱全的特殊窩窩。這顯然是招待貴賓的極為少數的食物。我們經常盼望下鄉幹部及客人的到來,我們也能跟著沾沾光,解解口饞,享享口福,改善改善生活。

隨著歲月車輪的旋轉,我們已成家立業,上世紀七十年代缺糧的饑荒已壓在我們頭上,才更加體會到當年父母這樣做的苦衷。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東風扭轉了農業體制的乾坤。聯產責任制的推行,家裡承包了口糧田,大面積種植了玉米、穀子,到了秋天玉米穗裝滿囤,穀子打了兩大瓮,缺糧憂愁化為零,金黃窩窩成普通,改變花樣燒成餅,玉米換面扛家中,全家歡喜笑盈盈,黨的政策暖民心。

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康生活的邁進,是時代前進的特徵,享受幸福,是與時俱進理所當然的,但我們這一代人歷經農業集體化時,計劃經濟歲月的滄桑,絕不會忘記歲入不豐,人均口糧徘徊在300多斤,需要糠菜來補充的抑鬱時光,心靈的傷痛得到醫治,精神的動力如虎添翼,我們應當責無旁貸地教育子孫及青少年一代珍惜一粒米,一把面,一滴油,不奢侈,不浪費。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精神要繼承,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塑造品行高尚的靈魂,當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

作者:關保慶,退休教師,山西省沁源縣人。


雜誌徵文郵箱:[email protected](原創首發作品)

版權聲明:本文為中鄉美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ug-KYGwBUcHTFCnfHJw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