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古福建 | 惠安,在中國建築之鄉邂逅最美閩南韻味

2020-01-15     古村記

福建,惠安。

閩南,這處被譽為中國建築之鄉的美好地,總可以不經意間邂逅那些傳統古建築。

它們是閩南地區最為典型的建築,也是惠安建築技藝的絕佳體現。它們在傳承中國古典建築精髓的同時,也汲取著閩南地域文化中的獨特養分。

從東南而來的海風又一次拂過錯落有致的「燕尾脊」,當和煦的暖陽再次灑落古厝黑瓦下的庭院,紅磚白牆裡、翹脊飛檐間,那些關於惠安建築的故事重新穿越歷史輪迴,浮現在世人眼前……


惠安傳統建築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沒有人能真正說得清,惠安這座東南沿海的縣城是從何時開始與「建築」二字密不可分的。


或許是四千多年前,惠安的先民們壘起第一座牆、架起第一根木樑之時;或許是唐五代時,惠安的匠人們始用木構架、弧形瓦造起第一座「皇宮起」之日;或許是惠安的「掌篙尺」師傅們將「三開間」、「五開間」的閩南傳統民居發揚光大的明清時期;或許是民國後,惠安的行業名師們帶著一身技藝漂洋過海,將「惠安」印記打上每一個工程;亦或許是「中國建築之鄉」等響亮的稱號紛紛擺在惠安人面前的今日……


如今,惠安建築已成為惠安一張深入地表、聳入雲端的名片——「中國建築之鄉」,經由一位位來自惠安的建築名師,傳遞給世界。

惠安縣域內仍然保存著許多古建築,如居仁提督衙、崇武張勇將軍府、螺城劉望海故居、螺陽沈氏古厝群……它們不僅彙集了閩南傳統建築的各種特徵,也是惠安建築歷史延續千年的見證。


在螺陽,有一幢華麗的番仔樓吸引著人們的眼球,它就是林秀芬樓

「番仔樓」即閩南語的「洋樓」,是中西合璧建造而成的「洋樓式」閩南僑鄉民居。它的石雕、剪瓷、磚雕、木雕,無不體現出「惠安師」的獨具匠心。

每一幢番仔樓,都見證了惠安人對於異族先進文明,從牴觸到接受、欣賞、追隨的心態變化。也許因生活而遠涉重洋,惠安人的心胸與視野比較開闊,不管西洋還是南洋,只要覺得好,就把它放進自家的大厝里。


錦豐村裡有一處清代舉人蕭際恩留下的約50畝老宅——石埕林氏宗祠,有公館、私塾、府第、祠堂,甚至還有典當行,如此功能齊全的建築群,目前在泉州比較少見,被認定為「泉州名祠」



在古侯卿中心地帶,勝跡、文物頗多。曾經的碑坊林立雖已無存,但仍有許多構件被保留了下來。這裡尤以三進官式大厝為最,燕尾翹脊、紅磚琉璃瓦,極具閩南特色,其占地面積之大,無出其右。


在侯卿古官馬大道上,就像是墜入閩南古建築博覽園里,30多座明清及民國時期,官宦府第與富商豪宅的古建築樣本,令人目不暇接。


「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樑畫棟皇宮起,石雕木雕雙合壁。」是惠安傳統建築營造技藝的生動寫照。木雕、磚雕、石雕、泥雕、灰雕、漆雕將傳統建築每一個細節的美展示得淋漓盡致。

惠安的建築,蘊含著匠心獨運的建築技藝與絢麗多彩的剪瓷,在歷史的長河中陪伴並見證著歲月變遷與時代更迭。但作為一間厝,如家般的溫暖一直都在。

站在這些建築面前,看著它們。我們可以真切地知道,數百年前,我們的祖先也曾經這樣與它們對話過;我們也可以真切地感知,數十年甚至數百年後,當我們也已遠去,我們的後代也將會這樣,與惠安建築對話。

閩南特色的紅磚厝、非傳統的古宅建築、供奉著神明的寺廟、西式風格的番仔樓、古色古香的民居群……這些古老、兼容的建築,無一不是惠安的寶藏,無一不是惠安人的智慧。

在惠安歷史的洪流中,「惠建」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甚至是基石。而創造它們的「惠安師」,秉承著歷代以來的優良建築傳統,在傳統守舊中穩中求進,幾百年來一直代表著泉州建築業的頂級水準

惠安工匠之所以能將惠安建築推向世界,除了技藝本身精湛絕倫以外,還與惠安人吃苦耐勞、艱苦奮鬥、敢於拼搏的群體性格有很大的關係。

不論是古代建築還是現代建築,惠安師活躍在中國的每一個角落,他們帶著惠安的精神,帶著剛毅的崇武品質,遊走於中華大地。他們心裏面,何嘗沒有感覺到「惠建精神」在支撐著自己呢?

「惠建」是最為微妙唯美的傳承,是一種歷代可見的精神。當我們凝視這些建築時,才能仔細領略它們曾經的風采,才能確切地相信,這座城的記憶埋藏在「惠建」里,等待後人將之延續。

轉載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ufmzpW8BUQOea5Owx-H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