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勸退兩位博士生,關於我國的博士生教育,你怎麼看?

2019-07-30   職引官

清華大學兩位博士生,因這個原因被學校勸退,博士生教育你怎麼看

博士生教育是國際公認的正規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因此博士生的數量和質量是衡量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發達程度的重要標誌。

在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正式開始招收博士生,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博士生的規模已經非常可觀了。但是,數量的「高效發展」並未伴隨著質量的「同步發展」,時至今日,博士生的質量下降已經成為了我們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近日,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兩名博士研究生,因違反了《清華大學研究生學籍管理規定》而被學校予以退學處理。

其中一人被退學的原因是:未請假或者請假未獲得批准,逾期兩周未註冊。而另一人被退學的原因是:未請假,連續兩周及以上未參加學校規定的教學、研究活動。

從清華官網公布的處理結果來看,這兩位同學一個是長期未能完成學習和研究任務,另一個則是長時間不參加教學研究活動,如此看來,被退學也怨不得學校了。

其實早在清華大學出手之前,已經有多所大學對本校不合格或者違反規定的研究生進行退學處理,下面列舉三例:3月7號,西南交通大學對本校超過最長學習年限的2012級博士研究生和2014級碩士研究生做退學處理。3月11號,廣州大學研究生院對本校超過最長學習年限的72名研究生做退學處理。3月12號,合肥工業大學對本校超過學習年限以及不參加教學活動的46名碩士研究生予以退學處理。不僅是高校發難,教育部也發文了。在教育部印發的《關於進一步規範和加強研究生培養管理的通知》中明確提出要「對不適合繼續攻讀學位的研究生要落實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沒有畢不了業的研究生」這句話眼看就要成為歷史,而博士生們則越發的為自己能否畢業感到發愁。眾所周知博士生畢業難,可難在哪?究竟是哪些原因導致的呢,讓我們一起去探究一下。

第一,培養模式鬆散

我國目前對博士生採用的都是導師帶學生的模式,管理較為鬆散。且由於課題項目不多,於是就出現了部分博士生在上完一年課程之後,就投入到找工作的隊伍中。更有甚者已經開始在企業單位實習和就職,僅僅只參加期末考試,而這類人平時都不在學校。

第二,導師數量不足

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每名博士生導師平均要帶5.77名博士研究生,而國外每名導師只需帶2到3名學生。因此我國博士生導師的數量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博士生需要,供不應求。

同時由於很多導師忙於工作,所以不得不採用「分級管理」模式,即導師管副教授,副教授管講師,講師指導博士生,博士生帶研究生。這種現象直接導致導師對學生的指導較少,甚至有的學生一年都見不到導師一回。

第三,考核體系不完善

目前各高校都對發表論文數量做了硬性要求,除學位論文外,必須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規定數量的論文。因此論文數量成為了考核的重要指標。

然而單單依靠論文的數量作為考核標準,往往會忽略了博士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以及實踐應用能力。

第四,博士生自身壓力巨大

首先是經濟壓力,目前,我國博士教育的經費主要包括生活補助、科研經費、獎學金等,但數量上存在不足,因此博士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窮博士」,部分非「211」院校的博士生活補助甚至不如社會低保。

其次就是科研壓力,簡單來說就是發論文,這幾乎是整個博士生涯中最重要的壓力。由於缺乏導師的學術指導,而不同實驗室的科研條件又參差不齊,因此不知何時能出研究成果,因而論文一直無法完成。並且博士論文要求發表在核心期刊上,難度相當之大。

最後就是就業壓力和社交壓力。博士生普遍年齡超過25歲,而與之同齡的本科期間的同學,許多都已成家立業,甚至都有了孩子。博士生迫於經濟壓力都不富裕,因此很多都沒有社交活動,甚至對一些女博士而言,處對象都成了大問題。再說就業壓力,由於博士生比本科生和碩士生要專精很多,因此部分博士就業渠道要比本科生和碩士生窄的多。

以上就是我國目前的博士生教育所面臨的窘境和問題,你有哪些好的看法和建議呢?歡迎在下方留言。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關注小編哦,我們會持續為您提供有價值的教育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