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汕頭牛肉丸,在我看來,是有武俠氣的。
有一年,去汕頭拍美食紀錄片《搜鮮記》,在海記看到夥計們錘打牛肉製作肉丸的場景,頓時就被這氣勢驚到了。
一條精瘦的紫紅色的牛後腿,被一個夥計揮一把鋒利薄快的利刃,瞬間就被分割成了二寸許厚的長肉塊,隨手就被拋到了在一個粗笨的圓木樁上,兩支方鐧狀的鐵棒臥在案上,黑黝黝沉甸甸的暈染著一絲兒殺氣,據說一支要三斤六兩重,這讓老虎想起了山東老鄉秦瓊,也是揮舞兩支鐵鐧,威震江湖,建功立業。
三個精壯的少年,肱二頭肌都鼓脹著,看著就有江湖習武之人的體魄,其中一個還長得頗像年輕時的竇唯,那是我年輕時最喜歡的搖滾歌手,這武俠氣中似乎又多了一份搖滾的意思,想想也是,這武俠和搖滾還頗有些相通之處。
一聲號子響起,三個人揮舞鐵棒操練起來,鐵棒上下紛飛,鐵棒擊打肉上噗噗有聲,而三人間或齊聲呼喝,號子節奏之中,鐵棒揮舞亦整齊劃一,據稱錘打牛肉亦有技巧,需先用鐵棒的窄面去擊打牛肉,期間要不時停下挑出牛肉里的筋膜,然後再用鐵棒的寬面去錘打,直至打成肉漿。在少年們的吆喝聲中,鐵棒捶打牛肉的聲音也此起彼伏,大約近半時辰,一塊牛肉就被捶打成一團黏稠緊密的肉漿,據說,用捶打而非剁這種方法,能使牛肉成漿後保持肌肉纖維的延展,從而在捏成丸子後,產生桌球般的彈性。
牛肉漿捶打好後,調味僅僅需加鹽和最少量的番薯粉,而肉漿的攪拌更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只見兩個夥計,一人雙手把握住盆沿,一人雙手用力順同一方向攪拌上勁,攪拌肉漿最關鍵的是加帶冰的冰水,視加水多少和最終肉漿稠薄程度,肉丸也分為軟硬之別,軟漿鬆脆細膩,硬漿彈韌,更有筋肉咀嚼感。但喜歡軟漿還是硬漿,純粹個人愛好。我呢,是偏愛硬漿一些,在咀嚼中更有硬朗的江湖意味。
肉漿攪拌好,便擠捏肉丸,左手抓一把肉漿,自拇指食指間擠出,右手拿一湯勺,自肉漿底部挖出,放入一牛骨湯內,此湯切不可沸,溫即可,一盆肉丸擠完,端入屋內煮熟即可。坐火鍋,加煮湯的原湯,入口,彈牙爽口,極有咬勁,那個夜晚,除了吃到了最好吃的牛肉火鍋,還吃到了一份最好吃的牛肉丸。
汕頭除了牛肉丸,還有好吃的魚圓,我也很是愛,而據說汕頭的牛肉丸是上世紀客家人帶到汕頭的,客家人稱之為牛肉圓。而汕頭人又結合了當地做魚丸的技巧,錘打成漿,攪拌上勁,擠捏成團。潮汕牛肉丸由此而盛。在我看來,如果把魚圓比作一個清秀柔嫩的的女子的話,那麼牛肉丸就是一個行走江湖行俠仗義的漢子,如果他們一起,那算不算是一對神仙眷侶,江湖兒女?
所以直到現在,我還是會經常想起在汕頭吃過的牛肉丸兒。不論是在一鍋沸騰的牛肉火鍋里還是在一碗街邊的粿條湯里,圓滾滾的漂浮著,在口腔中彈跳著,讓我想起了那個下午,那些少年揮舞鐵棒的場景,像一個武俠江湖的傳說。
不過我還是更喜歡魚圓和牛肉丸在一起吃,有一次去深圳,深夜凌晨的時候,在一家汕頭粿條店吃了一碗魚圓牛肉丸粿條,當白嫩柔軟的魚圓和褐色Q彈的牛肉丸在口中徘徊時,不知為什麼,我突然想起了周星馳星爺的《食神》,揮舞著雙刀做撒尿牛肉丸的火雞姐,和星爺,也是一對江湖兒女。
堅持原創美食文章,央視《味道運河》《吃貨傳奇》美食顧問,美食紀錄片《搜鮮記》總策劃王老虎與你共同搜尋舌尖上的「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