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道包括哪些內容,真的那麼狂熱嗎?

2019-10-15     高廣銀

日本武士,最早可考證歷史是在七世紀中期,大化改新之後,日本為了模仿唐朝府兵制,讓成年男性服兵役,後來採用志願兵的形式,這些志願軍後來負責國府的警備與安全。

武士的起源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武士,一方面是當時日本模仿唐朝的均田制,按照人口來平分土地,但是隨著人口的增加,就沒有那麼多土地了。於是鼓勵墾田,根據身份地位,開墾一定數量的土地就可以永久私有。這些土地慢慢就變成了莊園,於是就有了領主。這些領主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僱傭一些武人,這就是後來武士的由來。

另一方面,還有些貴族,為了鞏固與皇權的關係,於是把女兒嫁給天皇,這就導致皇子皇孫成群。為了維持他們的生計,把這些皇子皇孫降為臣籍貫,放到地方做官,即使任期滿了也不能回京城。這些皇子皇孫於是就圈占土地,為了保護自己的土地,他們養的武人逐漸成了地方武裝。

隨著武人的增多,他們按照血緣、主從關係結成了大小不一的武人軍團。最開始他們只是一些小的軍事組織,族長為這些軍事組織的首腦,家人是武士,隨從就是侍奉武士的農民。通常這些武士都會有三個僕人,一個幫忙拿武器,一個拿鋪蓋卷,一個拿隨行食物。

後來這些武士擴大了自己的勢力,各個莊園之間形成了聯盟,逐漸演變成為武士集團,一般需要中央貴族出身的,任大領主首領。比如歷史上有名的源氏集團,就是天皇的後代。

武士集團形成以後,中央貴族認識到這些地方武裝的厲害,於是採用招安的方式,讓這些武士成為貴族的侍衛或者國府的兵士。天皇為了打擊貴族,逐漸依靠這些武士,比如11世紀,天皇為了打擊藤原家族,便利用北面武士,並且形成了院政政治。

院政政治在武士支持下持續了近百年,源、平兩家武士集團捲入了皇室的鬥爭,最初平氏家族獲勝,幾乎殺掉源氏家族的全部成員,13歲的源賴朝被流放到伊豆半島,在他長大成人之後,聯合其他武士集團對平氏政權發起進攻,最終徹底打敗平氏。之後天皇任命源賴朝為征夷大將軍,成立了鎌倉幕府。

鎌倉幕府就任用這些武士對地方進行統治,他們負責督促土地耕種者向領主或者國衙繳納賦稅,同時也鎮壓農民起義以及追捕強盜、維護本地治安等工作。本來這些武士只是各地的領主,但是鎌倉幕府為了得到他們的長期效忠,明確承認他們的土地所有權,另外根據戰功獎勵新的領地,為此這些武士都無條件服從鎌倉幕府。

因為這種君主與武士的關係,形成了武士道-約束武士道德規範的行動準則。其實武士道精神並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其武士道精神也在不斷的變化。

在鎌倉幕府時期,武士道要求向公背私,不得超越自身的權力;到了戰國時代,因為舊主、新主不斷的變換,武士們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強調勇猛、自我獻身,不再是為君主效忠。但是在和平年代,武士被迫轉型成為行政官吏,因此要求他們具備治民的才幹。因此那種宣揚以死效忠的愚忠被主流文化所拋棄,其核心思想著作《葉隱》也被列為禁書。

到了侵華時期,這本《葉隱》再次被提及,鼓勵平民百姓要為天皇獻身,形成了日本特色的法西斯精神。

武士道精神

所謂的武士道精神就是關於武士的道德倫理體系,其中主要包括忠義、勇敢、仁愛、克己等。

忠義:武士道所提出的忠義是指即使再愛自己的家人,愛惜自己的身體,也要犧牲家人和自己去保護主人。和儒家的忠君、孝道相似,武士道精神認為,即使父母沒有道德不值得去愛,兒女也必須孝敬父母。

勇敢:日本武士道對於勇敢分為兩個派別,一派是士道派,強調文武兼修,用道德約束自己;另一派就是《葉隱》派,這種勇其實是匹夫之勇,比如二戰時期神風特攻隊,用人肉炸彈的形式沖向敵艦。

仁愛:這裡的仁愛,和中國儒家仁愛非常相似,但是日本後來近乎野蠻的濫殺無辜卻和儒家的仁愛背道而馳。因此在日本著名政治家新渡戶稻造《武士道》一書中,也沒有很好解釋這一現象。新渡戶稻造被認為是日本重要的思想家,印在日本5000元的鈔票上。

克己:日本武士道強調要用訓練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感情,內心可以情感豐富,但是不能喜怒於色。明朝時朱元璋下令,對走出寺廟的游僧進行嚴厲打擊,甚至死刑,防止這些寺僧蠱惑百姓。這些寺僧遠渡日本,把佛教中的禪帶入日本。因此日本武士道精神要求用禪定的方式,訓練自己。

切腹:在日本人看來,腹部是靈魂的歸宿,切腹是讓自己的靈魂能夠呈現出來,獲得外界清白的評判。雖然我們看起來非常殘忍,但是日本人認為這是高尚道德之人的死亡方式。

武士道和俠客的區別

日本的武士道和中國的俠義道在生活方式上,就有很大的區別,武士是要依附於貴族集團的,而中國的俠客,一直都是游離於權力集團之外。比如秦國時期的法家就認為「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俠客和儒家一樣,都是擾亂社會秩序的危險分子,要進行嚴厲打擊。

到了明清時期,俠客更是處於社會底層,游離於與主流社會之外。古代把百姓分為士農工商,這些俠客不在四民的主流里,甚至都不再算卦相面,行醫賣藥,雜技馬戲等這些「下九流」範圍內,代指那些詐騙和盜竊的烏合之眾。

江戶時代,日本社會分為士農工商,這裡的「士」就是指武士,他們大約占到當時整個日本人口的1/10到1/5。而且再低等的武士階級也是領導階層,屬於統治階級。這些武士不僅僅做一些安防保衛的工作,而且還有做文案,當會計的。

這些武士必修課還包括練武,每年都會接受考核,能不能漲工資就要看考試成績了,所以和平時期,他們都非常重視習武。而中國的武俠中那些俠客,都是後來文人臆想出來的,和真實的江湖相差比較大。

曾經有人問金庸先生,他筆下那些俠客是如何生活的,走南闖北,而且還不用擔心盤纏問題。其實這些武俠小說就好比童話故事,在夢境里,我們哪管那麼多真實,我們需要的是從俠客故事中獲得童話般的慰藉。

新文化運動的時候,流亡日本的梁啟超寫了一本《中國之武士道》。想藉由對日本武士道的推崇,喚醒中國的尚武精神。當時人們認為中國文人長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習武的人群逐漸消失,從秦漢以後,中國就是「無兵的文化」。要知道在春秋時期,孔子教學生六藝,有一半是習武道的技能。

而日本的武士衰落的比較晚,因此保留的就比較多。明治時期,隨著武士階層的消失,沒有人再提及武士道精神。但是到了近代,特別是甲午戰爭之後,武士道精神再次被一些軍國主義者提及,並不斷宣揚及美化,主張為國獻身。他們主張武士的價值,像櫻花一樣,不在乎盛開,要追求像櫻花一樣凋謝,用自己獻身精神,強大的耐力,服從集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uZO80G0BMH2_cNUgidL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