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在街上,我偶然遇到了曾經初中時的語文老師,我當時差點沒認出來他,在我的印象里他還是一個常常穿著一套沾滿粉筆灰塵的深色夾克,看起來有些不修邊幅的青年教師,可是如今他已經頭髮花白,眼角刻滿皺紋了。
我們站在路邊聊了很久,也回想起了曾經我還是個不懂事的孩子時的一些事情。記得那個時候我們對這位老師真的是又愛又怕。首先他是一個學識淵博、文采斐然的好老師,而且十分風趣幽默,同學們都很喜歡聽他的課。而除了課本本身的內容之外,他也會在每天早課教我們背一篇《論語》,在課程內容講完之後教我們寫寫詩,可以說是帶給了我們一個充滿詩意的青春期。
可是為什麼會怕他呢?因為他的手裡有一件讓我們所有學生都聞風喪膽的「兵刃」——一隻長達30厘米的金屬格尺,我們一般用東北方言稱呼它為「鋼板尺」。
每次聽寫,只要錯一個字就會被老師用鋼板尺打一下手心,我記得同桌最高的記錄一次曾經被打過十多個手板兒。前些天和初中同學聚會,同桌說那種火辣辣的痛感和他寫錯的那些字至今想起來,還會讓他的手掌隱隱灼熱呢。
我笑著問他:「現在學生寫錯字還打手板兒嗎?」
老師聳聳肩:「不敢打了,現在學生家長不像你們那個時候,現在大家都寵著孩子,打不得說不得,不然一定把你告到學校去。」
說實話那個時候我們也是討厭死了那把尺子,幾次密謀過要把它秘密銷毀。不過說起來我們班不少同學的語文成績都還不錯,不知道是不是也有尺子的威懾力在其中起著作用。
曾經意氣風發的男人如今已經白髮蒼蒼快要退休,曾經手持戒尺的老師如今已經放下武器。
在我們上學那個年代,老師偶爾動手打一下學生似乎不是什麼新鮮事,估計不少家長們你們也都曾經挨過老師的打吧。我記得我上學的時候,很多家長見了老師,都要囑咐一句:「如果他不聽話該打就打,沒關係的。」
後來人們越來越重視對孩子的保護,不管是學校還是家長,對於各種體罰和變相體罰我們都堅決反對。這也是我們社會和觀念的一種進步。
不過就在前幾天,常州一家小學決定「把戒尺還給老師」,並且為此專門舉行了聽證會,討論建立學校懲戒制度。
該學校的校長說學校已經有將近百年的歷史了,「那個年代的老師,手裡是有戒尺的。」
「如果一個孩子在課堂上故意大喊大叫,目的就是單純的擾亂課堂秩序,這個時候難道要去對他創出的搗亂方法進行賞識教育嗎?」「『賞識教育』只是眾多教育理念和方式中的一種,不能包治百病,不是人人適用。」
不過校長也強調「教育懲戒是以『愛』為先,是為了幫助學生進步發展,教育性是其最根本的原則。學生的成長需要家校雙方的合作,雙管齊下,提高懲戒效果。」並且表示學校的懲罰,絕對不是體罰與變相體罰,二者有著本質差別。
討論稿上,教育懲戒的實施對象包括7種情形:
1.經常不能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學習任務;2.經常不能達成小學生日常作息規範;3.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影響班級集體學習和活動;4.經常慫恿他人犯錯,並藉助謊言推卸自己應負的責任;5.經常出現暴力傾向,傷害班級同伴; 6.經常不經過他人同意,隨便取用他人的東西;7.其他(經學校實施教育懲戒指導委員會討論認可)。
這次討論的教育懲戒的實施方式共有8種:
1.批評:直接用言語指出學生的錯誤,讓其明白自己的錯處,並產生愧疚。先進行單獨面批,若沒有效果,可以選擇合適的範圍進行公開批評,讓同伴一起指出他的錯誤。
2.加倍勞動:將自己力所能及應完成的學業任務和勞動任務完成,並加做一次,然後與學生約定再犯錯,如何翻倍。根據反覆犯錯的情況,不斷提高之前約定的相應的倍數,最高不超過5倍。
3.取消部分特權:取消的特權應是學校正常教學活動之外的,與學生受教育權無直接聯繫的權利,如不能評先,不能參與午間活動等。
4.沒收:沒收與違規行為有特定關係的物品,沒收是暫時的,應在短期內歸還學生或家長,如手機、不利學習的課外書、玩具等。
5.靜坐:放學後將學生留下在自己的座位上反思自己的錯誤,並與老師進行反思後的交流。
6. 誦讀:誦讀與錯誤行為相關的經典語錄,並進行強制抄寫和背誦。
7.隔離:將無法與夥伴友好相處,或經常影響集體生活的學生從集體環境中抽離出來,與學校專業指導老師在獨立的情境下學習一些時間。
8.陪讀:請學生的父母到校陪讀,幫助老師共同督促學生的表現。
其實,懲罰一直都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當中一個避免不了的話題,我們之前也在文章中討論過關於懲罰孩子這件事。
只不過由於懲罰這件事邊界本身就比較模糊,尤其是當實施者不是家長本人,而是「外人」老師的時候。家長們都會覺得「我自己親生的孩子,我心裡有準」,但是如果由別人來懲罰自己的孩子,家長就難免會擔心是不是會讓孩子遭到體罰、虐待等不公平待遇和傷害。
其實想罰站、罰寫一類的小懲罰,也一直都在我們孩子的身邊存在著,而對於這次這所小學公開把懲罰學生提上明文規定的「合規」地位,也引來了網友們的不同觀點。
有的人堅決反對:
@想想想睡覺了 : 當任何公共事件或討論說到要把握度的時候,這件事就應該被禁止。度怎麼把握?誰來規定這個度?具體執行時候的度如何證明?
@努力給老師生孩子中: 小時候家長知道我被老師打了,回家還有一頓打,現在知道孩子在學校被打了,恨不得去把老師打一頓
@小米在成都: 不支持……小時候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一個,但家裡窮補不起課,哪怕橡皮掉地上去撿一下都會被數學老師叫到最後一排罰站,做下蹲,爸媽也不理解為什麼回回考試都是名列前茅,回回開家長會都要挨批評,然後回家訓我……直到小學畢業,爸媽以為上了初中我突然懂事了……其實關鍵是老師換了
有的人表示支持:
@趙晻1996525: 打手罰站適當的教育可以。
@鄂魚:適當的體罰可以接受吧!對於屢勸不改的熊孩子,可以適當懲戒。
@日收入四位數的妖金女孩: 小時候挨老師的戒尺,將來會避免挨社會的刀子!說的真好
首先我相信有一點是所有孩子的爸爸媽媽們都能夠達成共識的,就是我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受到任何傷害和委屈。
而至於把戒尺還給老師這件事,我之前看到過一篇媽媽寫給自己剛剛入學的孩子的信,她在信中提到:「孩子,媽媽希望你能遇見一位手持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師,當一個心懷敬畏、不丟信仰的學生。」
對於眼裡有光,這位媽媽的解釋是:「孩子,當你再讀一些書,再閱一些人,再經一些事,你就會明白,一位眼中有光、靈魂有愛的老師會對你產生怎樣的影響:他們的公平與善良、真摯與光芒,會在你清澄的眼睛裡映照出這個世界最初的模樣,也會在你幼小的心靈里播種下未來人生的第一個夢想。」
而關於手持戒尺,這位媽媽的理解則是:「孩子,你要知道,盲目的鼓勵和寬容,只能培育出溫室的花朵。好的教育,必然是寬嚴相濟、獎懲分明的;好的老師,必然是管教同步、嚴慈同體的。」
其實這也是我們所有家長的心聲,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遇到負責任、有境界的好老師。希望他們能夠在鼓勵和肯定當中獲得自信和力量。同時我們也知道人生難免挫折,有時候或許我們被對孩子的寵愛遮蔽,就更希望有一位頭腦冷靜,鐵面無私的老師能夠及時給孩子適當的管教。
太多的顧慮或許會讓老師們瞻前顧後、束手束腳,不能給我們孩子最好的約束。但是如果真的放開手腳,把戒尺完全還給老師,又有什麼樣的標準和監督體系來保證這個執行過程的絕對公正和懲罰方式的科學合理,避免我們的孩子受到身體和心理上的創傷呢?
教育,說到底就是家長和老師合起來,共同做一件關乎孩子一生的大事。每一個小細節都馬虎不得,我們知道嚴師出高徒,我們知道不能一味的寵著和捧著,孩子也需要適當的懲罰。但是這種懲罰,也是需要家長與老師能夠達成共識,並且有一套科學的標準來供我們參考,確定大家都能接受又對孩子又真真正正的正面教育而沒有「副作用」的,這樣才能讓大家都放心。
懲罰我的孩子不是不可以,家長、老師、孩子之間良好的溝通與理解,全社會的關注以及科學合理的標準,完備的監督體系,這一切或許才是我們能夠放心把戒尺交還到老師手上的前提。
你支持把戒尺還給老師這件事嗎?你會同意學校懲罰自己的孩子嗎?歡迎留下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