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網上流出了一段「滴滴司機性侵直播」視頻一起了很大的反響,近年來在媒體的報道下乘坐滴滴出行在很多人嚴重是一種很危險的出行方式,看了「滴滴司機性侵直播」事件你還敢坐滴滴嗎?恐怕又會有一批人會選擇放棄滴滴出行這種方式吧,但實際上你看到的不一定真實!
回憶一下近幾年網上報道的網約車事件
2018年5月,鄭州21歲空姐在下班途中,乘坐滴滴順風車遭到司機的殘忍殺害。
2018年8月,網傳樂清一女子乘坐滴滴順風車後失聯,很快警方就宣布,女生已死亡,犯罪嫌疑人正是滴滴順風車司機鍾某。
2019年3月24日,湖南省常德市一名網約車司機被害,嫌疑人因精神崩潰殺害司機,死後投案自首。
而事實上,在2018年9月,最高法院旗下的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發布先報稱,傳統計程車司機的案發率約為網約車13倍,無論口角引發衝突還是蓄謀犯罪,網約車出事的機率都遠遠低於計程車。
成為網約車司機及乘客均需要多方面的認證,包括了支付寶、微信等等,而這之中包含了雙方的真實身份信息。一旦有使用滴滴出行的司機乘客心生歹意,實施犯罪行為,他們的身份信息將立刻為公安機關所掌握,落入法網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而反觀傳統計程車,司機乘客的身份信息難以掌握,因此安全也難以保障。一旦犯罪行為發生,行車路線、受害者和嫌疑人的身份等案情相關信息均需要通過傳統的監控、現場痕跡等方式獲取,也為案件偵破造成一定的困難。
網約車作為近幾年流行的出行方式,備受矚目,公眾對其關注量極大;媒體對其的報道也帶有選擇性,這導致了人們對網約車有偏見,過分高估了網約車的危險,也低估了其他出行方式的危險性。這種現象在社會心理學中也稱作「暈輪效應」。
例如,只要滴滴司機犯案,就有媒體鋪天蓋地的細節報道。而發生在計程車上的案件,就鮮有深入報道挖掘。滴滴出行從出現至今,為無數人的出行增加了方便安全的選擇,而且與滴滴出行的犯罪事件均已偵破。而僅去年一年,全國多地都出現了計程車殺人事件,但普通民眾卻鮮有耳聞。
媒體,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引領輿論導向,從此次的滴滴司機性侵事件即可看出,不知情的群眾瘋狂抨擊滴滴公司,不少為滴滴發聲的人也連帶著被謾罵和攻擊。在這些事情的影響下,滴滴出行在一些人心中已經等同於危險的出行方式。
我們不能脫離機率來看待問題,全國有成千上萬的網約車司機,難以避免其中有心懷不軌的人。同理,就算是選擇公共運輸方式,也有可能在車上遇到變態色狼。我們不能以幾個特殊事件來評判一種出行方式的危險係數,而應該從客觀的角度理性地進行評估。
某些媒體會利用選擇性的報道,來傳播偏見,煽動極端情緒。所以,我們需要從可靠的來源獲得透明和及時準確的信息,也需要小心不被偏見所蒙蔽,才能避免被別有用心的媒體「帶節奏」。
希望我們每個人在遇到社會事件的時候,都能保持理性客觀,不盲目跟風,做到「未知全貌,不予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