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的女人」說,三代才能培養一個貴族,影射了誰?

2019-09-30     麥穗小魚

文/麥穗小魚

題記:

提起魯迅先生,大家嘴裡馬上會跳出一個字「狂」。

他的「狂」是「橫眉冷對千夫指」;

他的「狂」是嘗盡塵世煙火,看透人性炎涼;

他的「狂」是寧願把祥林嫂、孔乙己寫死,也不願看他們苟活。

他的「狂」是能把一切看透,敢把一切說透,願把一切寫透。

中國人有知識,沒文化?

「知識改變命運」、「學而優則仕」、「知識是通往文化高地的階梯」、「腹有詩書氣自華」......

似乎在很多人的觀念里,知識=文化=素質=高貴這個公式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但是,知識是否能和文化劃等號呢?不盡然!

知識是一個人擁有的技能,是一個人攥在手裡引以為傲的高學歷,而文化則是一個人厚植在血脈里的底蘊,是由內而外散發的涵養,兩者雖有諸多交集,但不可混為一談,更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

前不久,被稱為「王的女人」的田朴珺在《三代才能培養一個貴族》中說道:

「我們父母一代到我們這一代,沒學過公共場合什麼是得體、吃西餐如何用刀叉、如何握手。今天的中國人多數是有知識,沒文化。

一石激起千層浪,此話一出,廣大網友們不幹了,紛紛「討伐」。

其實,客觀的說,「有知識,沒文化」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田朴珺之所以被廣大網友爭相「討伐」,問題就出在「大多數」三個字上,有點過於以偏概全了。況且,「中國人多數是有知識,沒文化」明顯的是自我矮化。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優秀文化源遠流長,濃郁而厚重。倘若否認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文化,整個世界璀璨的文化之光會黯淡不少。

無獨有偶,網上曾經也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目前我們對藝術的欣賞水平,還停留在(彈鋼琴)彈得真快,(唱歌)唱得真高,(畫畫)畫得真像。」

唏噓之餘,確能引起很多人共鳴。也回應著人們許久以來的普遍感慨:「中國人依舊處在文化沙漠之中」。上個世界八十年代的「文化熱」便是這種「文化焦慮感」的體現。如今,三十多年過去了,我們似乎依舊感覺自己像個「土鱉」,毫無「氣自華」之感。

我不太喜歡用文化認同感這「高大上」的詞彙去解釋產生上述結果的原因,雖然確是如此。我更願意把複雜問題簡單化,從「土鱉」到「氣自華」,到高貴,其實就是看你的錢袋子鼓不鼓。

司馬遷在《管子·牧民》中有云:「倉廩實而知禮節」。在衣不遮體,飯不充胃的年代,誰還有心思去談禮儀?但凡對歷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古時除卻一些文人墨客,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在為了活著而努力。所以,「知禮節」於「倉廩實」之後也就不足為怪了。

魯迅先生在《墳》中寫道:

「凡承認飯需錢買,而以說錢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裡面怕總還有魚肉沒有消化完,須得餓他一天之後,再來聽他發議論。」

可見,「狂人」魯迅也並未排斥過錢。只不過,他還說過:「有銅臭味的人是真實的,而銅臭味太重的人是腐爛的。」

如果,你了解魯迅先生所處的年代,就會明白他在《墳》中所說的那段話,有著特定的語境。一方面,他憤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殘酷現實;另一方面,他又對像孔乙己那樣的文人怒其不爭,哀其不幸。

然而,歷史的車輪走到今天,車轍所碾之處都見證著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改變。從「路有凍死骨」到現在的衣食無憂;從只知道「富口袋」,到現在的「口袋、腦袋一起富」;從崇洋媚外,到現在的文化認同。我們在不斷地提升著自己的文化涵養,不斷地傳承和弘揚著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內核。

中國缺乏「貴族精神」?

說完了知識和文化的關係,再來說說知識和高貴的關係。

本來「知識=文化=高貴」就有很多人不認同,偏偏還有人在這中間強行塞入一個「金錢」。於是,這個公式就變成了「知識=文化=金錢=高貴」。

依我看,這和「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有異曲同工之妙。或許,也正是受此影響,人們才嚮往「學而優則仕」的生活。似乎,書讀好了便可以保你衣食無憂,便可以讓你高人一等,便可以讓你氣質高貴。

在那篇文章中,田朴珺還說:「貴族精神在英國得到了很好的傳承,我需要WiFi密碼時,管家用手托著一個小銀盤,不是直接遞給你,而是非常優雅地轉到我面前,銀盤上放著一張摺疊得非常精巧的紙片,打開就是密碼,神奇的是管家為你服務的過程都是無聲的。」並表示:「中國缺少貴族不是三代有錢就是貴族,而是三代才能培養一個貴族。金錢堆不出貴族,只有文化可以。」

不免詫異,怎麼能拿管家端著銀盤子,給你提供了一份高貴的服務,就得出中國人缺乏「貴族精神」呢?如果非要如此理解,我只能說田小姐恐怕還處在買櫝還珠的階段。

再說了,這些所謂「貴族」的體驗,都是用錢堆砌出來的,普通人是萬萬享受不到的。說到底,這種貴族生活方式,很多時候不過是販賣的一門生意而已。

想必《潛伏》大家都看過,謝若林的那句話記憶猶新。他說:

「現在兩根金條放在這兒,你告訴我哪一根是高貴的,哪一根是齷齪的?」

看看我們所住的城市,無論是一線、二線、三線甚至是四線,多多少少都會存在著所謂的「貴族學校」。說白了,就是「富人學校」,與高貴沾不上一點關係。有錢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但是把自己打扮成新貴的樣子,拒人於千里之外,就有點「沐猴而冠」的意思了。

誠然,中國沒有西方式的貴族,也不需要西方式的貴族。

北宋大儒張載有句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當代哲學家馮友蘭將其稱作「橫渠四句」。因其言簡意宏,歷代傳頌不衰。每每讀到這句話,不免讓人熱血沸騰!

中國從都不缺少「修身, 平家, 治國, 齊天下」的儒家精神,也歷來都以「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家國情懷為榮。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內核是自強不息,是厚德載物,是剛毅堅卓,是敢於擔當。而不是什麼所謂的貴族精神。

真正的貴族氣質是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強大人格魅力,絕不是那些矯揉造作的裝腔作勢!

惟有讀書高,高在生活有希望

且不談「學而優則仕」,畢竟仕途之路走的人寥寥。

魯迅先生曾說過:「希望是附麗於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

在他看來,讀書便會給人們帶來希望。況且,先生自己就是一個文人,他當然知曉讀書的好處。一如,他在《娜拉走後怎樣》中提到的:讀書卻也於人以智慧的同時,給你到來功利。

不可否認,自古以來讀書都是帶有功利性的。

戰國的謀略家蘇秦,年少時遊說四方,希望得到一官半職,結果沒有得到一個君王的賞識,並且連自己的家人都奚落他,對他十分冷淡。於是,傷心之餘,他決定發憤圖強,徹夜苦讀,最終功成名就。《史記·蘇秦列傳》上就有一章專門對他的記載,其中說:「士業已屈首受書,而不能以取尊榮,雖多亦奚以為!」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知識分子低頭受教,學到的東西卻不能用來升官發財,讀得再多又有什麼用?

特別是在科舉制度確立之後,「才華」與「功名」之間搭建起了一座橋樑:文人自此可以向社會證明,自己的才華可以有望「兌現」成地位和權力。

「書中自有黃金屋」的信念不僅存於古時,在現代人的心目中尤甚。最近的一些熱播劇《小別離》、《小歡喜》讓我們見識到了父母們把孩子的學習看得有多重。而且,「書中自有黃金屋」還是有科學依據的。

美國國家教育中心(NCES)的調查數據顯示:20—24歲,受教育程度和就業率呈正相關,與失業率呈負相關。也就是說,學歷越高,越容易找工作,工作也相對更加穩定。

如果,就業率還不能刺激你的神經的話,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學歷和收入的關係。

美國統計概要(SAUS)的數據顯示:學歷和收入同樣呈正相關關係。

更為扎心的是,最低學歷群體(高中以下)收入的5倍還沒達到最高學歷群體(博士)的平均收入。而本科以下的收入,還未達到整個群體的平均收入。可見,不同受教育階層的收入鴻溝還是很大的。

所以,「知識改變命運」從古至今被證明了無數次,我們無意反駁。只是,太過功利性的讀書有時也會讓人走火入魔。在「賺取功名」和「光宗耀祖」的驅動下,讀書其實還有更高級的作用。

惟有讀書高,高在內心有涵養

一個人的涵養體現在諸多方面,包括言談舉止、思想境界、人生格局等等。當然,涵養的培育也有很多方法,但是讀書絕對是最廉價的方法。正如梁實秋所言:

最簡單的修養方法就是讀書。」

當我們每次聽蔡康永講話時,會為他浩瀚的博學和敏捷的才思所拍手點贊;當我們看《曉松奇談》時,會為他的幽默風趣和博古通今所欣羨;當我們讀風流倜儻的李敖作品時,也會被他的文筆拜倒。他們個個都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最佳代言,讀書讓他們涵養了自己的內心。

有個詞叫「開卷有益」,人的氣質和涵養是通過言談舉止體現出來的。而一個人的言談舉止,是與他的思想內核分不開的,而深邃的思想必須通過讀書來實現。所以,一個人要想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就必須多讀書。

董卿說:「我始終相信我所讀過的書都不會白讀,它總會在未來的某一個場合幫助我表現的更優秀,讀書是可以給人以力量的,它更能給人以快樂」。我們可以從書本中吸取前人的思想精華,從而潛移默化的讓我們的氣質得到升華,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可讓我們對世間萬物理解的更為深刻。其實,讀書的過程,就是一個人不斷進步的一個過程。所以,腹有詩書氣自華,當我們堅持不懈地多讀書時,會讓自己越來越有魅力。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節奏時常讓我們很焦慮,物慾橫流的社會也常常讓人很浮躁。讓我們浮躁的心安靜下來的最好方法就是,掬一杯茶,靜靜地讀上一會兒書。現在想來,在這塵世中覓得一份閒逸情懷,是件多麼奢侈的事情啊。

我們時常說,讀書使人明智。當今社會,一個人最重要,最保值的東西,不是金錢,不是房子,而是思想。我承認,讀書少的人也可能具有深邃的思想。但是,你也得承認,讀書越多的人,越能把問題看透。

一個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就,關鍵看他的格局。格局是一個人對自身價值的追求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一個沒有格局的人是不值得深交的人,因為他們會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爭論不休,會為了一點蠅頭小利而選擇背叛和傷害你。

如果可以請遠離身邊格局小的人,如果不可以那就請你靜下心來認真的讀書,改變你自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uRO4hW0BMH2_cNUgDNK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