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部空調的升級
上海的夏天非常悶熱,1984年也是如此。
但是這個夏天,很多上海市民都從家裡走出來,走在炎熱的街上,往同一個地方去。
離得稍微遠一點的,甚至願意坐幾站公交車,趕到這個地方。這些上海市民,都湧向同一個地方——永安百貨。
很奇怪,這家百貨商店沒有搞促銷,也不是開業慶典,就是每天都有這麼多人去,把商場擠得水泄不通,而且很多人都待到晚上21點,商場關門才走。
這放在現在叫做:流量巨大,且用戶停留時間巨長。
原因是什麼?
這個商場安空調了。
現在我們已經無法想像,36度的夏天沒有空調怎麼活。
但那個時候就是這樣,誰家也沒有空調,夏天是真難熬。永安商場裝上開利中央空調,並且免費為用戶開放時,吸引力是巨大的。
每天晚上在熱浪下睡著的人們,忽然就覺得第二天有盼頭了,醒來就可以去吹空調,多麼幸福~
永安百貨靠空調這個巨大優勢,引來了巨大的流量,市民在商場待久了,總是要消費的,銷售額就上去了。
這是實體零售業,購物環境和體驗的一次升級。
2
一個貨架的升級
1991年,上海市曲陽中心商場開出第一家聯華超市。
傳統的零售方式,是貨架在後面,店員站在櫃檯前,顧客把要買的東西告訴店員,店員再從貨架上拿到顧客面前。如果顧客看完商品不想要呢,經常不好意思拒絕,就硬著頭皮買下來了。
整個購物體驗太差了,兩個字:侷促。
超市,第一次把貨架推到了顧客面前。
讓顧客體驗了在貨架前自由穿梭的幸福感。可以隨心所欲的挑選商品,不用看店員臉色,想買就拿,不想買,放回貨架,也沒有心理壓力了。
顧客終於完全擁有了貨品的自主選擇權。可以任意比較貨品的重量、價格,挑肥揀瘦,悉聽尊便,買就是了。
這是什麼感覺?顧客是商品的主人,是上帝。
這是實體零售業,貨架和用戶選擇的一次升級。
3
一座倉庫的升級
1996年,深圳羅湖區來了一家沃爾瑪,這是國際零售業巨頭帶來的大型連鎖超市。
巨大的賣場,貨架層層疊疊,上面擺滿了商品,顧客可以買到一個蘋果,也可以買到一件衣服。基礎的生活需求,都可以在這個超市解決。
這個時候的市民,也不是沒有見過超市,大家都知道超市意味著貨品很全,什麼都可以買到。
但沃爾瑪還是不一樣,差別在哪裡?蔬菜生鮮就是比別家新鮮,價格也便宜,新鮮好玩的東西,也比別家多。
關鍵是,還沒見過任何一件東西缺貨。
差別在哪裡?其實是沃爾瑪的倉庫。
當時的很多超市,大一點的,把貨存放在超市附近的倉庫里,或者就把超市隔出來一個屋子,當做倉庫,空間有限,且商品一多,員工就很難找到目標商品,來完成補貨。超市補貨體驗很差,盤點商品庫存也非常不方便,是個力氣活。
沃爾瑪建了一個統一倉庫和配送中心,中央倉庫,輻射周邊城市的銷售網點。幾百個員工24小時倒班,只做3件事情,裝卸,搬運,配送。
在競爭對手1周才配送1次商品時,沃爾瑪實現了每天配送1次,減少了零售店裡的庫存,提高了商品的周轉效率,降低人員成本和零售場地成本。
這是實體零售業,倉庫和供應鏈的一次升級。
4
當零售業升到滿級
上面講到的升級,都是一種零售業態的單項升級,那麼單項如果升到滿級,是什麼樣的?
貨架升到滿級,意味著商品無限多。
倉庫升到滿級,意味著商品無限庫存,永遠不缺貨。
體驗升到滿級,意味著顧客躺著、趴著、在按摩、在吃飯,在任何一個角落,在凌晨3點,想要買東西,隨時能買到,不想走出門,還會有人送上門。
在實體零售店,因為物理屬性的限制,無法升到滿級。
放到網際網路,就不一樣了。
這就是電商,一個商品無限多、庫存無限大、24小時在線的超級商店。
這是零售業裡面,貨和場的滿級。
那升級是不是在這個地方會停止呢?
也沒有。
電商這個超級商店,所有的交易都在線完成,送貨,是唯一需要發生在物理世界的環節。
一開始的配送,也沒有現在這麼快的。
一個商品通過快遞發出,體驗是極差的。費用貴不說,一個快遞顛簸1、2周,最後送到用戶手裡,有可能因為運輸問題,已經損壞了。
巨量的交易,最後逼著快遞行業,優化配送成本,壓低配送費用,壓縮配送時間、改良包裝和運輸。
這是快遞業的第一次升級。從2周送達,變成了大部分城市,次日達。
但這還不夠,沒有升到滿級。
因為這個時候,配送的大部分商品,還是保質期比較長的商品。
繼續壓縮配送時間,就可以實現,今早果園裡摘下的水果,下午就送到顧客的餐桌,這是生鮮配送。
但這還不夠,沒有升到滿級。
繼續壓縮配送時間,就可以把廚房裡剛做好的食物,30分鐘以內,送到顧客的嘴邊,這是外賣。
這裡是滿級了嗎?當然也不是。因為還是有30分鐘的提升空間啊:)
接近於滿級的狀態,應該是:下單完成,1秒後,滴!你的商品已送達。
大膽想想,在這樣的體驗下,零售業會怎麼發展。我很期待。
祝大家不久之後的「11.11」,在電商這個無限庫存、無限商品的超級商店裡,enjoy屬於你的購物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