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艘國產航母來了!36年前,鄧小平說:「還是自己搞放心,不會被卡脖子。」

2019-12-18     環球人物雜誌




今天,我們再也不需要踮起腳看別人的航母了!



|作者:蘇坦 阿曄


2019年12月17日,是一個註定被載入史冊的日子,因為在這一天,我國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艦」正式入列了!

這是中國海軍發展史上一個里程碑事件,標誌著中國海軍正式迎來國產航母時代。

回想起39年前,時任海軍司令員的劉華清上將訪問美國,第一次登上航母,美方以保密為由,不允許中方人員觸碰儀器。為了能看得更清楚一些,劉華清只得踮起腳尖、伸長脖子來觀望,眼神中是對航母強烈的渴望與期盼!

這一幕,讓無數人淚目……


1980年,劉華清(右)在美國航母上參觀。

劉華清將自己後半生的心血全都用在了中國航母的建設上,他說:「中國不搞航空母艦,我死不瞑目!」


其實,渴望擁有航母的中國人,遠遠不止劉華清一人,也不止他這一代。



中央軍委提出建航母計劃


中國人的「航母夢」由來已久。


1928年,國民黨海軍將領陳紹寬,就曾提出花2000萬元建造航母的計劃。當時還是航母發展的初期,距世界上第一艘航母誕生,剛剛過了10年。但是,由於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原因,這一計劃最終沒能成為現實。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內憂外患,國防建設被擺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就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海軍的建設相對耗資大、見效慢,但毛澤東意識到了海防的重要性。1953年2月,他提出:「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


1953年,毛澤東視察海軍部隊。


1958年6月,毛澤東又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強調說,繼續加強陸、空軍建設以外,必須大搞造船業,大量造船,建設「海上鐵路」,以便在今後若干年內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


隨後,中央軍委提出了發展遠洋海軍的船舶工業8年建設計劃。這個計劃分為兩步:第一步,以飛彈為主,潛艇為重點,同時發展中小型水面艦艇;第二步,建造航空母艦。


不過,這個雄心勃勃的計劃,缺少現實基礎。由於長期戰爭的破壞和大範圍的人才流失,當時,中國實力最雄厚的江南造船廠,也造不出一條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萬噸級貨輪。


20世紀60年代以後,蘇聯停止對我國的技術援助。我國雄心勃勃的船舶工業8年建設計劃,最終只能停留在紙面上,「航母夢」隨之變得遙遙無期。



「買還是造」的痛苦抉擇


改革開放後,中國的「航母夢」經歷了「買還是造」的痛苦抉擇。


上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終止了軍事建設中一些不切實際的計劃,將經濟建設確立為國家發展的核心。從表面上看,這使得「航母夢」更加遙遠,實際上卻使中國走上了良性發展的道路,為日後建造航母打下了基礎。


當時,中國剛剛打開大門,在外界的新技術面前,很多人失去了追趕的信心。「造不如買,買不如租」一度充斥著不少人的頭腦,他們希望通過購買方式,儘快更新陳舊的海軍裝備,提升海軍實力。


1980年,中國開始與英國接觸,計劃從英國購買42級驅逐艦,並引進技術,改造中國自己的051級驅逐艦。42級驅逐艦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驅逐艦之一,如果中國能夠購進這一驅逐艦,對海軍戰鬥力會有極大的提升。


但是,英國人提出了讓中國難以承受的高昂價格,同時也拒絕進行技術轉讓。這項購買計劃最終宣告失敗。


這次經歷,讓中國領導人意識到,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實現軍事現代化;只有自主研製出先進的驅逐艦,具備了現代化的造船能力,中國的航母計劃才能夠有所依託。


1983年,中船重工701所的全體研究人員聯名上書,建議獨立自主地研發驅逐艦。鄧小平當即拍板:「還是自己搞放心,不會被卡脖子。」從此,中國海軍走上了一條自主研發的道路。


通過艱苦努力和不斷學習,我國相繼研發成功了「江湖III」級護衛艦、「江衛」級護衛艦、「旅大」級飛彈驅逐艦等。至此,中國解決了「買還是造」的問題,造船業逐步走上了一條良性發展的道路。到了這個時候,中國的航母計劃雖然依舊停留在圖紙上,但放飛夢想的時刻越來越近。



「航母夢」噴薄欲出


上世紀90年代,在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的推動下,中國的航母計劃進入了具有實質意義的預研階段。


此前,中國海軍從未真正深入地接觸過航母。所以,相關人員研究的突破口,就放在了各國退役的老航母上,希望通過分析這些退役航母,獲得寶貴的研製信息。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購買了澳大利亞的「墨爾本」號航母,之後在廣州將其拆解。這是中國海軍科研人員第一次認真細緻地了解航母的結構。


此後,中國分別於1998年和2000年,購買了俄羅斯退役的「明斯克」號和「基輔」號航母,在對其進行分析及修整後,改建成海上公園。


1999年,中國從烏克蘭購買了「瓦良格」號航母,幾經輾轉,於2005年4月交付大連造船廠進行更改安裝及繼續建造。


就這樣,中國海軍的科研人員,逐漸對航母的各個方面有了深入的了解。


與此同時,我國在航母的重要組成部分——艦載機項目上,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從1992年開始,中國與俄羅斯簽署了有關引進蘇—27SK戰機的一系列協議。這些協議涉及270多架蘇—27SK戰機,總金額約25億美元,中國從俄羅斯分3—4批購買72架成品戰機,剩餘的200架則由俄羅斯提供技術,在中國組裝生產。


這個號稱「用200億人民幣換取10年時間」的協議,迅速增強了中國空軍的實力。更重要的是,以這個項目為依託,瀋陽飛機製造廠建立了完整的蘇—27國產化基地,並在此基礎上成功研發出國產化的殲—11B型戰機。如今,裝備在遼寧艦(「瓦良格」號)上的殲—15型重型艦載機,正是脫胎於殲—11B型戰機。


此外,這個時期的中國造船業,不僅早已恢復了元氣,而且還具備了相當雄厚的實力。艦載機技術的突破和造船業能力的迅速提升,使得中國的「航母夢」噴薄欲出。



滬東造船廠熱火朝天


進入21世紀,隨著綜合國力的大幅提升,中國軍工業的能力也得到了增強。此時,中國的「航母夢」已經完成了從科技到經濟等各方面的儲備,開始進入實質建設階段。


2009年3月20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梁光烈在接受多家海外媒體採訪時表示,大國中沒有航母的只有中國,中國不能永遠沒有航母。這是中國軍方高層首次公開作此表態。


此時,大連造船廠的船台上,最新型的相控陣雷達已被安裝在「瓦良格」號上。而上海長興島上,另一個規模巨大的造船廠也不平靜。


當時,有海外媒體報道稱,大批科研人員和造船工人云集於上海滬東造船廠,巨大的航母造船台上熱火朝天,「有信心有決心有能力承擔中國首條國產化超大型水面作戰艦艇」的標語清晰可見。西方媒體認為,幾年後,兩艘嶄新的中國國產航母將在這裡下水。


中國的「航母夢」,在幾代領導人的努力與追求中,終見雛形。


2012年,首艘航母遼寧艦入列,中國正式進入航母時代;2019年,中國第一艘國產航母「山東艦」入列,中國跨進雙航母時代。


今天,我們再也不需要踮起腳看別人的航母了!中國海軍將行駛在一條更加波瀾壯闊的航路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uK-SGG8BMH2_cNUgfCG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