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教育孩子家長絞盡腦汁做得更多,可是為什麼最後的結果還是不盡如人意?不由得讓家長反省,教育到底哪裡出了錯?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會走入這些誤區:
家長花費大量的精力去參與孩子的人生,教育以及養育的過程,用督促,哄騙,暗示等等方式來讓孩子做得完美。
在這個童年中,孩子失去了自由,除了成績之外孩子看不到自己的價值,同時也看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標。
被學習壓得喘不過氣,孩子心裡脆弱喘不過氣,在焦慮和沮喪中慢慢枯萎,不知道這樣的人生有什麼意義。
錯誤的信念會讓孩子產生錯的價值觀,更會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傳遞錯誤的信號:家長過度的幫助和關懷,會剝奪孩子自我價值建立的機會,但其實孩子需要為自己的人生建立足夠的思考,規劃和決定,如果不能給會孩子愛,至少要給他們一些自由。
很多孩子的問題行為根源就是因為缺愛,當出現問題的時候父母不反省自己,這個時候需要真正靜下心來了解孩子需要的是什麼,他們的期待是什麼,當父母的需求比較多的時候就會產生焦慮的情緒,自然就不能夠體會到孩子需要的是什麼。
教育做減法要比做加法要快樂得多,當教育作為減法的時候就不會有太多的要求,也不會覺得孩子有太多的不好。
家長可以通過語言來幫助孩子做減法,現在的父母教育孩子不是想的不夠而是想的太多,不是做得不夠而是做得太多,在育兒的道路上,給自己和孩子太多的負擔,這樣孩子和家長都很累,其實在教育的過程中遵循這些法則就能讓孩子自己變得越來越可愛,不需要家長太費心。
1. 家長和孩子溝通無界限
當家長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沒有界限,就說明之間沒有問題,和孩子大多數相處的時候,不要對孩子提出太多的要求,如果孩子沒有按照家長的要求去做就會讓大人覺得煩心,其實孩子做的已經夠了,只是需要家長改變一些看待問題的方式,多給他們一些信任。
2. 不要給孩子太多選擇
選項少的孩子能夠更專注於自己手頭上的事情,也能堅持最初得到的東西,太多的選擇反而會讓孩子無法集中注意力,過多選擇會讓孩子猶豫不決,從而給自己更大的壓力,尋求最優選擇,即便當下做的選擇不錯,他也會認為還有更好的。
3. 不要跟孩子說太多的不
很多時候父母用生硬的拒絕挫傷了孩子的熱情,語言也會成為一種暴力。
可以用提示的方式來代替說「不」,要懂得接納孩子的感受,很多時候矛盾都是因為父母的不接納而產生的,當接納之後孩子的抗拒心理就會減弱,所以嘗試一下用肯定來代替否定吧。
4. 不要要求的太多
父母沒有必要強迫孩子非要按照自己的要求來,內心有執念自然會對身邊的人有更多的要求,給孩子定太多的規矩要求他們做很多事情,如果是主動的還好,可大多數都是孩子自己就不願意做的。
父母管教過嚴,定太多規矩的家庭里,孩子就會沒有主見,做事情很容易動搖,自由一點能讓他們能更加控制自己,不一定非要每一件事都定規矩,給孩子自己發現和改變的機會,才能讓孩子更有機會超越自己。
5. 不要給孩子做得太多
家長做的太多就會讓孩子不知道感恩,他們體會不到父母的愛,包辦了孩子的一切,讓孩子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導致孩子認為別認為自己做事情是理所當然的,甚至別人不給自己做就是錯的,因此心生怨恨。
6. 不要給孩子太多限制
在中國的家庭教育中存在很多矛盾的現象,一方面會給孩子太多的溺愛,而伴隨溺愛的是給他們太多的限制。
這樣就會給孩子的成長天性有很多束縛,要想給孩子更多的愛就不要限制太多,只有讓孩子從內心充滿自信,他們才能夠有能力做最好的自己,不要簡單粗暴的用自己的方式來限制孩子。
7. 不要期望孩子有太多美德
美好的道德品質伴隨的是孩子經驗和心理的成長而生成,任何高尚的品德都是伴隨孩子的體驗,心理成熟而逐漸出現,如果只給孩子品德要求而不讓他們從實踐中體會的話,就會讓孩子生活在虛幻的現實中。
8. 不要有太多的物質獎勵
太多的物質獎勵會削弱學習興趣,在物質獎勵的誘惑下孩子可能會堅持做一件事情,但是學習的動機卻並非出於自發的,當孩子不是靠著自己自發的動力卻學習的時候,很難從中得到快樂的體驗,因此就很難堅持下去。
當一個人堅持的時候需要的是內在和外在的兩種動力,只有激發孩子的內驅力才能夠讓他們有自發自覺的學習動力。不帶功利性的學習才能夠遇到問題之後勇于堅持和探索。
家長的物質獎勵就是給孩子的堅持設定了一個標準,這樣內在的動力就會越來越小,轉而變成追求外在的物質,但是外在的刺激總是短暫而有限的,失去了原本的求知意義的學習不會長久。
教育孩子要學會做減法,很多時候並不是父母給的太少,而是過剩的一些要求還有標準讓孩子失去了本來就具有的美好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