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doctor_cancer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一、放療前準備工作
(1) 血常規、生化、腫瘤標誌物(CEA、CA153、CA125等)。
(2) 胸壁CT、乳腺+腋窩+鎖骨上彩超、腹部彩超、心臟彩超;對於口服他莫昔芬的患者查子宮、卵巢彩超,口服芳香化酶抑制劑的患者查骨密度。
(3) 乳腺腫瘤具體位置、病理類型、腫瘤大小、淋巴結轉移情況、免疫組化(ER、PR、Her-2、Ki-67)。
二、乳腺癌保乳術後放療規範
1. 適應症
適用於所有接受保乳術的患者,包括浸潤性癌、早期浸潤癌和原位癌。
2. 放療與全身治療的時序配合
(1) 對無輔助化療指征患者的術後放療建議在術後8周內進行。
(2) 對接受輔助化療的患者,應在末次化療後2~4周內開始。
(3) 對於曲妥珠單抗治療的患者,只要在放療前心功能正常,就可以與放療同時使用。
(4) 對於內分泌治療與放療的時序配合沒有一致意見,可以在同期或放療後開展。
3.照射靶區
(1) 對行腋窩淋巴結清掃或前哨淋巴結活檢為陰性的患者,或腋窩淋巴結轉移1~3個,但腋窩淋巴結清掃徹底(腋窩淋巴結檢出數≥10個),且不含有其他復發的高危因素的患者,照射靶區只需包括患側乳腺。
(2) 對於腋窩淋巴結轉移≥4個,或腋窩淋巴結轉移1~3個,但含有其他高危復發因素(如年齡≤40歲,激素受體為陰性,淋巴結清掃不徹底或轉移比例>20%,HER-2/neu過表達等)的患者,照射靶區需包括患側乳腺,鎖骨上、下淋巴結引流區。
(3) 對腋窩未做解剖或前哨淋巴結宏轉移而未做腋窩淋巴結清掃者,可根據各項預後因素綜合判斷腋窩淋巴結轉移機率,然後在全乳照射基礎上決定是否需要進行腋窩和鎖骨上、下區域的照射。
4.照射技術(IMRT)
乳腺CTV | 上界 | 下界 | 前界 | 後界 | 外側界 | 內側界 |
參考臨床乳房上界+第2肋骨 | 參考臨床乳房下界+參考對側乳腺CT圖像消失的層面 | 皮膚 | 不包括胸肌、胸壁肌肉及肋骨 | 參考臨床乳房外界+參考腋中線,除外背闊肌 | 肋骨胸骨交界處 |
5.處方劑量
PTV DT50Gy/25f,200cGy/f,5f/w,6Mv-X線。
患側肺:V20<25%,Mean<15Gy。
雙肺:V20<20%。
心臟:V30<10%,V40<5%。
6.瘤床加量
手術瘤床放置金屬標記的患者,包括手術疤痕和金屬標記外放1~1.5 cm;未放置金屬標記的患者,直接在患者體表上勾畫,手術疤痕外放2~3cm。
(1) 對浸潤性癌、手術切緣陰性的患者,行乳腺瘤床補量10~16Gy/1~1.5周,2Gy/次/天。
(2) 對浸潤性癌、手術切緣陽性者,行乳腺瘤床補量16~20Gy/1.5~2周,2Gy/次/天。
(3) 原位癌患者一般無需瘤床補量。
三、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後放療規範
1. 適應症
(1) 原發腫瘤最大直徑≥5cm,或腫瘤侵及乳腺皮膚、胸壁。
(2) 腋窩淋巴結轉移≥4個。
(3) 1-3個腋窩淋巴結陽性者,根據復發轉移高危因素(年齡≤40歲、激素受體陰性、淋巴結清掃數目不完整或比例大於20%、HER-2/neu過表達等)而定。
2.照射技術(常規二維技術)
鎖骨上、下野 | 上界為環甲膜水平; |
下界位於鎖骨頭下1cm,與胸壁野上界相接; | |
內界為胸骨切跡中點沿胸鎖乳突肌內緣向上; | |
外界與肱骨頭相接。 | |
胸壁切線野 | 上界與鎖骨上野銜接,如單純胸壁照射上界可達鎖骨頭下緣; |
下界為對側乳腺皮膚皺褶下方2cm; | |
內界為體中線; | |
外界為腋中線或腋後線,照射野需包全手術疤痕和皮瓣並包全引流口。 |
3.處方劑量
第一階段 | 鎖骨上下野PTV DT2400Gy/12f,200cGy/f,5f/w,12Mev-X電子線; |
胸壁野(覆蓋0.5cmBolus膜)PTV DT2400Gy/12f,200cGy/f,5f/w,6Mev-X電子線。 | |
第二階段 | 鎖骨上下野PTV DT2600Gy/13f,200cGy/f,5f/w,6Mv-X線; |
胸壁野(不覆蓋0.5cmBolus膜)PTV DT2600Gy/13f,200cGy/f,5f/w,6Mev-X電子線。 |
四、乳腺癌放療不良反應
放射性心血管損傷 | 包括放射性心包炎、放射性心肌病、放射性冠心病、放射性膜損傷、放射性傳導系統損傷等類型。 |
放射性肺損傷 | 主要症狀有乾咳、輕微或嚴重的呼吸困難、低熱等,嚴重者會出現呼吸功能不全。影像學表現為肺部出現與放射野一致的片狀模糊陰影,不受肺葉、肺段的限制。 |
皮膚損傷及乳房纖維化 | 主要表現為上皮的生髮層和皮下血管的變化。而血管損傷、微循環障礙則會引起組織細胞變性壞死,造成乳腺纖維化。 |
放射性臂叢神經損傷 | 主要是感覺改變、神經性疼痛、運動無力以及淋巴水腫。 |
上肢淋巴水腫 | 主要與腋窩淋巴結清掃有關,腋窩淋巴結清掃切斷了部分淋巴管,放療進一步引起細微的淋巴管狹窄、閉塞,且皮下組織發生纖維化,限制了淋巴液回流。 |
五、隨訪
時間 | 放療後1月;1-2年,每3-6個月複查1次;3-5年,每6個月複查一次;之後每年複查1次。 |
內容 | 血常規、生化、腫瘤標誌物(CEA、CA153、CA125等)、胸壁CT、乳腺+腋窩+鎖骨上彩超、腹部彩超。對於口服他莫昔芬的患者複查子宮、卵巢彩超,口服芳香化酶抑制劑的患者複查骨密度。 |
參考文獻
[1] 毛偉敏. 常見惡性腫瘤治療管理及技術規範[M].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0.
[2] 李. 腫瘤放射治療靶區勾畫與放射野設置[M]. 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 2014.
[3] 王綠化, 朱廣迎. 腫瘤放射治療學[M].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6.
[4] 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 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範(2015版)[J]. 中國癌症雜誌, 2015, v.25;No.191(09):6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