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樹栽培的經濟目標是早果、高產、穩產、優質和低成本,圍繞這些經濟目標而設計的標準化技術方案中,修剪被認為是最複雜的,也是最重要的環節。在同樣的條件下,果樹產量和品質的提高,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效益取決於修剪技術。合理修剪的樹與放任不剪相比,其產量相差一倍以上,甚至達數十倍。
日光是果樹進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因素,修剪則是調節樹體光照條件的重要措施。
據研究:在7年生梨樹上夏剪後,其主枝分枝處的光量為2.6%-58%,而未修剪的光量僅為0.7%-5.3%,顯然修剪使光量顯著增加。夏季修剪去新梢長度50%和75%,在當年基部較老葉片上的凈光合速率和蒸騰率比不剪樹要高36%。
樹冠光照隨葉幕厚度的增加而減弱。一般落葉果樹葉幕厚度為1.5米,柑橘類為1米左右光能利用較好。採用夏剪和扭梢均可達到和維持其適宜的葉幕厚度。
在果樹栽培上,把能得到較強光照,葉片能積累營養的葉層區域叫有效葉幕層;光照太低,葉片不但不能積累養分反而消耗養分的區域叫無效葉幕層。
通過修剪,可控制樹冠的過分擴大,將樹冠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從垂直投影來看,樹冠占地面積70%為最好,剩有30%的樹行空間,斜射日光就能進入樹體中下部,既可擴大有效葉幕層的面積,也便于田間操作和機械化作業。
一般重修剪的樹體大小和重量均比不修剪和中度修剪的樹小。幼樹修剪將使樹冠擴大的速度減慢。隨著樹齡的增加,修剪對樹體大小的抑制作用將減弱。
自然生長的果樹,大多是多主枝圓頭形,下部枝條稀而上部枝條密,陽光被上部葉片阻擋,形成的有效葉幕層很薄;上部葉片光飽和,中下部葉片光照不足而形成光飢餓,全樹光合作用效率低。
通過整形修剪,可以使果樹形成下部大、上部小的紡綞形,做到主枝之間互相不重疊,樹體能透光,則光線照在樹上能均勻分布,從上而下一直到樹冠內部的光飽和現象很少,光飢餓的葉片也極少,整體光合作用就大大提高。
對有些不易形成中央主幹的果樹,可以修剪成開心形,使每一個主枝修剪成下邊枝葉多、上部枝葉少的塔形枝,使陽光能照到內部,主枝之間距離較大,互相不重疊,也能達到通風透光,使葉片大多處於有效葉幕層內。
由於植物體內生長激素主要分布在各生長點,而頂部生長點濃度最大,因此頂部生長點得到的營養物質就多,同時上部光照條件又好,因此造成頂端優勢。
通過整形修剪可以削弱頂端優勢,使生長量變小,養分積累,從而引起花芽分化;也可以縮短枝條的長度和縮短水分、養分的運輸距離,減少發育枝、徒長型結果枝和長果枝,增加短結果枝、花束狀結果枝和形成密集的結果枝組。
當需要枝條結果時,修剪可以改變枝條角度,這是營養枝轉化為結果枝的主要方法。
修剪並不一定用剪刀剪,也可以用繩子代替剪刀,用拉枝、拿枝、扭梢等方法使枝條角度開張,甚至平生和下垂,來促進花芽分化。
自然樹形的果樹往往有大小年現象。原因是結果多後,樹體營養虧損,光合作用的產物主要供給果實和種子,而花芽分化減少,引起第二年開花結果少,產量低;當年樹體結果少時,光合作用產物在枝條的積累增加,促進花芽分化,又引起下一年開花結果過多。
修剪可以克服這種大小年的現象。在修剪時注意結果枝或結果母枝的留量,保持一個穩定的水平,加上疏花疏果的調節,就能使產量穩定。
自然生長的果樹,大年結果太多,單果重量減少,含糖量和營養含量必然降低,品質下降。冬剪可以使養分集中,增加每一個果實的葉面積和細胞體積;夏剪可以使陽光成倍地透過樹體,可以促進果實的發育和著色。
總之,修剪可以調節樹體各器官間的平衡關係,特別是生長與結果的關係,又可調節樹體與環境間的正常關係,創造最適宜生長和結果的外部條件,合理修剪能直接創造最大的空間利用效率和最佳的光合面積與吸收面積(根系),從而獲得高產優質果品。
參考文獻:
高新沂.淺談果樹修剪的共同機理
白昌華,田世平.果樹修剪生理生態效應的研究進展
許明憲.果樹修剪的經濟目標和生理依據
來源:農業技術
農林衛視新媒體整理髮布,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