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滕華濤導演執導,由鹿晗、舒淇等領銜主演的科幻電影《上海堡壘》將於8月9日於各大影院上映。對於這部繼《流浪地球》之後的又一科幻巨製,輿論褒貶不一。
褒獎者,就其在科幻電影方面付出的努力與嘗試給予諸多肯定。15500平方米的實景搭建,2000餘名工作人員夜以繼日地工作付出,1600多個特效鏡頭的製作……一部獨屬於我們自己的科幻戰爭電影就此而來。
貶責者,就其故事情節、體現主旨、演員搭配等提出諸多質疑。
作為國產科幻電影的又一次嘗試,到底結果幾何?倒還是不如讓「子彈」飛一會兒,等著在上映之後,自見分曉。
鹿晗加持,效果明顯
有趣的是,同為國產科幻電影,卻能在《上海堡壘》和《流浪地球》中發現諸多的不同。其中,最明顯的一項,便是受眾群體。
《上海堡壘》受眾年齡
據國內著名統計網站數據顯示,在《上海堡壘》「想看」一欄的「受眾年齡」中,在總共355000多「想看」的影迷中,19歲以下占了百分之31.3%,20-24歲的影迷占了30.7%。
這一數據,如果拿出當時《流浪地球》中的「受眾年齡」來看,就會很明顯地發現其中的不同。
《上海堡壘》對比《流浪地球》
在這張對比表格數據中,當初《流浪地球》「受眾年齡」,19歲以下的占比僅為12.1%,與《上海堡壘》相差18個百分點,20-24歲相差雖沒有如此巨大,但也差了5個百分點。可以說,在24歲以下、特別是19歲以下的受眾群體中,《上海堡壘》秒殺了當初的《流浪地球》。
《上海堡壘》鹿晗
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無疑,主演鹿晗的影響力是巨大的。鹿晗的出演對於這部《上海堡壘》在流量上的加持是顯而易見的。這30%多來自於十九歲以下的受眾,相信一大部分都是來自於偶像鹿晗的粉絲。拍攝方和投資方便是在科幻題材電影大熱的情況下,用鹿晗做著粉絲效應的嘗試。
鹿晗
流量+科幻,是否可行?
以流量明星來「趁熱打鐵」科幻巨製,此舉是優是劣?
一方面,對於鹿晗本身而言,作為演員和歌手,參演電影自然是錘鍊了自己的演繹本領,增加了自己的生涯閱歷,百利而無一害。從韓國EXO出道的鹿晗,回到中國後,雖然在綜藝節目《奔跑吧,兄弟》中獲得很高人氣,唱片方面也有所斬獲。但在電影方面,從2015年的《重返20歲》,到2016年的《盜墓筆記》……似乎難有自己的扛鼎之作。《上海堡壘》的出演又是一次很好的機會。
《上海堡壘》
另一方面,對於拍攝方和投資方而言,則是一種路徑的探索。可以料想到的是,如果此片能夠獲得成功,那麼在之後的國產科幻電影中,將會不斷看到更多以「年輕流量明星+科幻題材」的組合的作品。以「流量明星」趁熱打鐵科幻電影本身的嘗試本身無可厚非,但如果只是看到什麼題材「爆」了就一股腦地趨之若鶩,難免有「吃相難看」之嫌。當然,這一點還需要等到上映後的口碑來驗證,如果口碑票房俱佳則是好的嘗試探索,否則唾罵之聲在所難免,也有可能就此斷了這種組合的嘗試。(註:此處的「流量明星」並不具有任何貶低色彩,只是粉絲多的意思)
最後,預祝8月9日上映的《上海堡壘》能夠獲得出色的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