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注意:教寶寶說話,你不能做這3類父母,越教孩子說話越晚

2019-10-18     兒科醫生王東記

寶寶開始咿呀學語,是每個家庭關心和興奮的大事。然而身邊說話晚的孩子越來越多,很多家長為此十分焦慮,別人家同齡的寶寶都已經會說很多話啦,為啥我的寶貝還不開口呢?

在排除智力和疾病原因後,也感到不解,為什麼信息量攝入這麼大,反而說話晚呢?

其實在生活中,寶寶說話早晚和父母是有很大的關係。寶寶說話晚,爸爸媽媽們應該先從自身找原因,看是否自己的育兒行為有所不妥。在寶寶咿呀學語的時候,作為家長要注意不可逾越三個禁區,不然寶寶的語言學習可能會因你的不妥行為而造成寶寶說話晚。

1.包辦型父母

現在的家長對寶寶過分溺愛,覺得寶寶還小,凡事都事必躬親,對寶寶無微不至包辦一切。寶寶一個眼神,一個表情,家長就知道寶寶的需求並及時滿足,如寶寶想喝水,還沒張嘴,眼明手快的父母就知道寶寶的意圖,於是把水杯遞給他。其實這種過於及時地領會寶寶的意圖,隨時隨地「貼心」滿足寶寶的要求,實際上是剝奪了寶寶的話語權,學說話的動機自然會受到抑制,從而使寶寶的語言發育緩慢,失去了很多主動表達的機會。

正確做法:家長別做寶寶的「翻譯官」,當孩子想表達他們的意願時,父母應該引導他們學習和使用新詞彙。當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時,父母不應該過於勤快地滿足孩子的需求,而是鼓勵孩子用言語表達他的意願,讓孩子感受語言的力量,為孩子使用語言提供積極的體驗。

2.兒語型父母

雖然說用兒語和寶寶說話,用疊詞跟寶寶交流,寶寶會短時間學的快些。但長時間的疊詞交流,不僅會延遲寶寶過渡到說整話的時間,可能還會導致孩子語言儲備量不足和語言運用能力差。

正確做法:兒童語言發展有其自身的階段性,一般都是單詞句、多詞句和說出完整句子這幾個階段,父母對孩子進行引導時,需了解這一規律。家長跟寶寶交流時,要用正確且正常的語言表達方式和寶寶交流。可以用「父母語」(一種提高音調,拖長詞語發音,節奏清晰的說話方式)與寶寶交流,對話時,語調可以會下意識的拉長音,比如「真——棒」,「真——好」,吸引寶寶的注意力時,還可以用升調和高音,「看呀,那隻小鳥多——漂亮呀」。

3.責備型或笑話型父母

寶寶剛學說話的時候,都會存在發音不準,發一些可笑的不精確的發音,如將「獅子」說成「希子」,「三」說成「傻」等等。這些錯誤的發音確實讓人忍俊不禁,有些家長會笑話寶寶,甚至還會學著寶寶的發音,而有的家長可能對寶寶期望太高,寶寶一說錯,就開始責備。這些做法都會刺傷寶寶的自尊心,導致寶寶下次不太敢隨意說話、表達自己。

正確做法:對於寶寶發音不準,家長不要因為孩子的發音不準而笑話寶寶,也不要過於嚴格,要用比較溫和的方式,幫寶寶講清楚。每當寶寶掌握了新詞彙或者新語言時,一定要及時給他鼓勵,你可以摸摸她的腦袋、親親他,或者拍手歡呼。這種熱情的鼓勵會使得寶寶很快收到鼓舞。

總的來說,每個孩子都有每個孩子的成長發育歷程,排除生理因素,等到了一定的時間,孩子自然就會開口說話。

我們家長要做的,是多花時間陪伴孩子,給他們創造好的語言環境,靜候花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u8hb7G0BMH2_cNUgEf0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