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鐵器時代,身為一國之君,秦王為何卻用青銅鑄劍?

2019-11-16   文藏

公元前227年冬天的咸陽宮,秦王嬴政正喜滋滋地打開燕國的地圖。燭火下銀光一閃,地圖的末尾竟是一把匕首,秦王心頭一驚。但為時已晚,一旁的荊軻已經抓住他的衣袖,拿起匕首猛刺下去。情急之下,秦王急忙扯斷袖子,他試圖拔出腰間的配劍,卻始終拔不出。此刻荊軻已經追趕過來,他迅速揮動著那把淬了毒的匕首刺向秦王,仿佛下一秒就結果了對方的性命……

《荊軻刺秦王》劇照

傅小石 荊軻刺秦王 立軸 水墨紙本

眾所周知,秦王嬴政後來被稱為「千古一帝」。在他在位期間,秦國通過軍事上的進攻,消滅了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等六國,完成了大一統的進程。隨後他又頒布了書同文、車同軌等一系列政令來鞏固大一統。荊軻的這次刺殺,顯然沒能阻止秦國統一天下的進程。但也正如陶淵明的《詠荊軻》所言,「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這段故事一直為後人所銘記。

秦始皇

秦始皇兵馬俑

但有一個問題,始終縈繞在後人心中:荊軻刺秦之時,秦王的配劍怎麼會拔不出來呢?要解答這個疑問,其實很簡單,我們翻看一下秦國的歷史便可知道。原來秦國的佩劍均為青銅所鑄造,其形態細長,質地銳利。戰國時期,中國已經進入鐵器牛耕的發展階段,鑄造鐵器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言,其實並非難事,山東六國也已經使用鐵制兵器。但作為堂堂一國之君,為什麼卻要用落後的青銅劍呢?

秦始皇兵馬俑 青銅劍

沒有材料,技術湊

首先,秦國人之所以鑄造青銅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物質條件。雖然山東六國都已經開始用鐵器鑄造兵器,但對秦國而言,卻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秦國的地界內,天然的鐵礦山屈指可數。相比之下,銅礦山不但多,而且提煉和開採成本都比較低,秦國人自然更願意使用青銅做兵器。

秦始皇陵一號銅馬車

兵器材質上的落後,並不妨礙秦國在戰場上的所向披靡。秦昭襄王時期,秦國軍隊與楚國作戰,取得了斬首5萬人,攻占十六座城池的戰果。此後,秦國還攻占了楚國的首都——郢都,並焚燒了楚國王族陵墓。當時的楚國軍隊擁有最先進的鐵制兵器,卻依然成了秦國人的手下敗將。

秦昭襄王影視影像

秦國的武器雖然在材質上更為落後,但其採取了材質不夠,技術來湊的策略。青銅器兵器中的銅錫比例非常重要,錫的含量過高,會導致兵器容易折斷;含量過低則沒有實用性。秦國的青銅武器中的銅錫比例非常合理,而且含鉛量更低,這種兵器雖然材質一般,但外表堅硬,韌性極強。秦國人用慣了這種兵器,在戰場上拼殺並非難事。此外,工匠們還在表面塗抹了一層鉻鹽氧化物,有很強防腐蝕性,因此出土的長劍就像新的一樣。

和秦兵馬俑一起出土的青銅劍

之前我們也提到了秦劍特殊的長度,這也與技術有關。青銅劍原本只能製造出50-60厘米,但由於秦國的青銅冶煉技術出色,才能打造出80厘米以上的特殊佩劍。但正所謂一寸長一寸強,所以秦王才能在拔出劍後,一擊刺倒荊軻。

秦 青銅劍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制度為「統」開路

其次,秦國的強大足以彌補這個小缺陷。秦的統一絕非秦始皇一人之功。西漢時期的賈誼在《過秦論》曾說:「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秦國一統天下的霸業,看似開始於秦始皇時期,實則在秦孝公時期進行的商鞅變法就已經埋下伏筆。

商鞅 影視影像

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可以批量生產出統一規格的武器,用起來非常順手。再加上秦國所實行的獎勵軍功和富國強兵的政策,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制度就是二十級軍功爵位制。不論是貴族還是平民,只要上戰場殺敵,就有機會獲得爵位,這極大地激勵了士兵的積極性。在這種制度下,秦國的國力自然也就迅速變強,再加之君主懂得選賢任能,將士們在戰場上奮勇爭先,秦國才得以吞併六國,統一天下。

秦國軍隊 影視形象

《戰國策》中曾記載過:「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可見韓國是戰國時代的冶金中心。但擁有先進武器的韓國,最終卻成了第一個被秦國消滅的國家,這不得不說是一種諷刺。而燕太子丹想要借荊軻之手刺殺秦王,最終也只能是徒勞。秦國的強大,絕非簡單的武器之功,更是制度上的強大。從這一點上看,荊軻還真是敗得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