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車廂」擠滿大老爺們?「優先」並非單純性別優待

2019-09-09     長安觀察

這兩天,關於地鐵讓座的話題又火了。有城市為方便乘客在尖峰時段乘車,率先設立女士優先地鐵車廂,但由於缺乏約束,車廂內還是擠滿了男乘客。還有網友曬出照片:一位孕婦站在特殊車廂中間,不少身強力壯的男性坐在座位上,或是低頭看手機,或是裝作看不見,畫面非常諷刺。

「女士優先」和「擠滿男乘客」,兩相對比,瞬間引發熱議。有人認為,既然「女士優先」男性就不該乘坐;有人認為「優先」不等於「專用」,尖峰時段誰能顧得上這麼多?

從本質上說,大家討論的無非是兩個問題:「優先」車廂給誰坐?尖峰時段怎麼辦?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各個城市地鐵設立優先車廂,初衷都在於便利殘疾人、未成年人、女性等有需要的人士。從這個角度來看,「優先」車廂不等於單純的性別優待,而是對特殊群體的照顧;「女士優先」也並非排斥男性,而是引導更多人換位思考,必要時伸出援手。

出行高峰期要禮讓弱者,這是約定俗成的社會共識。許多城市常住人口多、通勤時間長,難免有車廂擁擠、排隊上車的情況,特殊人群不可能總是錯峰出行。當弱勢群體遇上特殊時刻,「優待」才更應該得到體現。更何況,無論是「優先」車廂還是「愛心」座位,其設置數量都不會影響正常乘坐。

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為有需要的人留個車廂、讓個座位,是文明社會的應有之義,與時段無關,與性別無關。然而,所謂「有需要的人」並非硬性標準。近兩年,關於公共運輸讓座的新聞屢見報端。「年輕人因疲憊不讓座被打」的新聞讓人氣憤;「老人掛牌子拒絕讓座」「小學生12分鐘讓座4次」的新聞令人暖心,凡此種種都在提醒我們,現實複雜多樣,不能僅憑一刻的表面現象就進行道德綁架。

讓座事小,意義深遠。我們討論讓座,也是在探討文明細節、生活方式;我們讚揚讓座,也是在傳播善意、鼓勵崇德。不要動輒指責別人,同時善於從己做起,現實生活才能更加美好。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長安觀察出品,首發在今日頭條平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u5NRFm0BJleJMoPMBsW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