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多年來的「積澱」,在如今電影市場類型化需求當中成為了特定優勢。
港片。這個「特定詞彙」在每年電影市場都會成為一個討論詞,但是每年都發生著變化。前兩年,港片背後是「北上焦慮」,而隨著內地電影市場的成熟,北上成為了一種基礎,港片基因變成了「類型保障」,香港電影人開始真正與內地融合;而今年,電影市場低迷,港片成為了「市場保障」。
港片在逆市裡的「逆勢」曲線,其實恰恰說明了如今內地電影市場的痛點。在去泡沫化後,電影市場如何與大眾連接成為了一個新的命題。其實在「北上焦慮」之前,港片發展的困境直到現在依然沒有在產業端得到解決,但是港片能夠重新發光發熱恰恰在於其「舒適區」的最大化。
對於人來說,走出「舒適區」意味著蛻變,但對於電影來說,明確「舒適區」的邊界,在邊界內深耕增強優勢則意味著成長。
影帝對飆、類型體驗,成為了港片目前在市場的優勢。對於如今的中國電影產業來說,類型片的需求存在著非常廣闊的空間,但其實放在任何一個市場語境當中,觀眾對於優質類型片的需求存在著明顯的「剛需」。
類型專業化。
相比較內地類型片,港片最大的優勢在於本身類型的專業化。如今,香港電影人成為了內地優質類型片的一個「支柱」。在此前的採訪中,香港導演自身的「專業」成為了一致的評價,而在「專業」的基礎上香港電影人在獲得更加寬廣投資資源之後,對於類型片本身的研究使得自身的優勢得到了強化。
其實港片自身的類型本身比較狹窄,在內地市場主要是警匪片這一「黃金類型」。但每一年,港式警匪片都能夠有一些票房表現尚可的作品出現。單一類型,往往會被外界認為存在審美疲勞,但是港式警匪片卻始終保持著一定的市場輸出。
在這背後,香港類型片保持著較高的專業水準是支撐的由來。在《掃毒2》率先開啟暑期檔華語片10億大門後,暑期檔終於開始回暖。而緊接著,《使徒行者2》進駐七夕檔。三年前,前作《使徒行者》在並不被看好的情況下連續12天蟬聯日冠拿下了超6億票房。
今年,觀影人次下跌成為了市場的危險信號,但在這種市場環境當中,港片票房提升恰恰說明了如今大眾對於電影「剛需」里依然十分看重視聽感。
經過了前兩年的類型陣痛期,國產電影紛紛開始轉向「現實題材」創作,視聽體驗的扁平化弊端開始暴露。但系列港片在視聽感上的不斷增強,某種程度上給予了電影穿透受眾的優勢。
電影的動作導演錢嘉樂此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部電影的動作戲什麼都有,想看的都有。」對於港式警匪片來說,動作戲的豐富成為了滿足觀眾視聽感非常重要的一點。但港片的視聽感往往在於實拍,而非CG。
這個從成龍年代開始,就一直得以延續。據《使徒行者》系列的導演介紹,其實早在拍攝《使徒行者》時,實拍就成為了一大「挑戰」。好萊塢影片對於特效合成的比例逐漸增大,許多實景拍攝的影片往往是採取空鏡+後期特效合成的方式製作完成。
而《使徒行者》當時依然堅持在巴西實拍。
到了第二部,緬甸仰光地標的槍戰、西班牙潘普洛納奔牛節的飛車,電影在動作場面上不斷進行升級。香港電影人對於實拍的「迷戀」,某種程度上讓電影有更強的質感。
尤其是如今觀眾對於爆炸式的視聽體驗開始麻木,絕大多數對於視聽「代入感」存在更強烈的需求。而對於警匪類型片本身,實拍恰恰是適合電影類型需求的視聽方式。
效應IP
這個詞,在前幾年的內地市場被嚴重誤讀。大IP時代下,任何IP都開始布局影視化。但對於香港電影而言,大多是在資本融合之後通過類型片開發形成的系列延續,本身是極為年輕的電影IP。相比之下,《使徒行者2》其實和兩者都有一個明顯的區分。
《使徒行者》原本是一個劇集IP,隨後進行電影開發。要知道,香港本身影視產業的低迷不僅僅體現在電影行業,電視劇行業同樣如此。對於TVB而言,這家超過50年歷史的老牌公司也面臨著生存挑戰。
2014年,《使徒行者》在TVB首播,最終在線點播收視率2.8,電視收視率27.6,跨平台收視率30.5,居全年收視第一位。在內地,全網同步獨播平台優酷截止2015年3月底,播放量突破20億,網絡播放總量突破24億,成為首部進入20億俱樂部的港劇。
劇集成功的基因,成為了這個IP後續系列開發的基礎。臥底題材本身是一個「大類型」,無論是對於動作場面的升級還是對於兄弟、親人、愛情等情感的展現,都附加了更多的可能性。
也正是在劇版的突出表現,電影在2016年開發了電影版,在原班班底的基礎上加入了古天樂、吳鎮宇、張家輝三位影帝級的男演員。
其實,影帝加入本身是給予IP「電影感」,這也最終這部電影拿下了破6億的成績。
2017年,《使徒行者2》開播,和前作不同之處在於這部港劇開始有內地資本參與。該劇在香港的TVB七日跨平台總收視率最高達29.3%,開播一個月網絡播放量突破了19億。今年,電影版《使徒行者2》進駐七夕檔。在保留前作原班人馬的基礎上,在類型上進行了更多元素的融合。
可以看出,《使徒行者》IP開發的路徑,不僅僅是打造了一個新的系列港片或者系列劇集,更重要的是影劇聯動本身對於整個香港影視產業的共振。
這兩年,整個華語影視產業的資本融合是一個大勢,對於香港影視產業來說,雙方通過優質內容的融合早就超脫了對於單部作品開發的意義。
而《使徒行者》這個系列IP在劇版和影版交替開發的過程中,品牌效應也在不斷發散。相比之下,內地影劇聯動在這兩年也更加頻繁,但是往往過於「割裂」。除了主創班底的大換血缺乏代入感之外,缺乏聯動布局也很難發揮出品牌效應。
例如劇版《最好的我們》是劉昊然主演,這部以20億播放量收官的青春劇豆瓣評分達到了8.9分,然而在進行影版開發的時候,由於更換了主創班底,無論是票房成績還是口碑表現,和劇版模式相比並無法讓人滿意。
但實際上,《最好的我們》影劇開發面臨的難題是內地絕大多數影劇開發的「病症」。再比如《芳華》電影版憑藉著「高齡受眾」帶來了市場空間,但隨後的劇版開發因為一些特定原因導致擱淺。
從這一點來看,《使徒行者》系列開發體現出的差異性,對於延長IP的生命線本質上具有一定的借鑑價值。
觀眾買帳
在《使徒行者2》當中,劉偉強擔任監製、錢嘉樂擔任動作導演,關智耀擔任攝影指導,再加上古天樂、張家輝、吳鎮宇,這其實算是「半個香港」的陣容。但這種組合方式,在這兩年的港片里越來越常見,甚至成為了主流。雖然香港電影一直以來被詬病人才斷層,但是在電影上的 「抱團取暖」給予了電影很強的看點。
人才的問題,是香港電影產業的無奈,但其實也是香港電影的優勢。香港電影積澱下來的男星本身對於市場有著很強的吸引力,而這兩年「雙雄對決」、「影帝對飆」成為了絕大多數港片的重要看點。
儘管電影的類型單一、人才本身稀少,但是香港電影還是在現有資源上進行了革新。從這兩年港式警匪片來看,除了在視聽場面上的持續升級,對於電影本身的「情感主線」進行了更細緻的刻畫。
香港活躍在大銀幕上的影帝,反而藉助著這種情感形成了所謂的二次發酵,激發了觀眾自身的代入感。今年,古天樂的電影已經多達五部。
但是對於觀眾而言,數量多少不再是評判一個演員本身好壞的標尺。在不同電影里,古天樂與不同「影帝級」男星搭戲產生的效果有著很大的不同。與其說這是一種懷舊情懷,不如說這是香港電影「專業化」的一種另類體現。
而從結果本身來看,經得起市場檢驗的演員依然能夠讓觀眾買帳。這不僅僅體現在電影票房上,其實香港幾位影帝在抖音、B站等年輕社區依然獲得了足夠多的追捧,其中關於「影帝級演技」的視頻點擊率極高。
但在演技作為支撐的背後,香港演員在類型片上的深耕,長期較高的活躍度給予市場持久的關注,而自身沒有負面新聞產生的「自凈」也是持續強化香港演員在內地市場接受度的原因所在。
其實這恰恰說明了,在三四線城市當中,年輕受眾對於個性化、高質量內容的需求某種程度上和香港影星完成了銜接,這給港片在下沉市場留下了足夠多的市場空間。
此外,相比之前港片里的大量「肉搏」,如今影帝之間在情感主線上的對飆成為了新的特點。其實,前兩年關於港片的批評也主要是外在形式的千篇一律和精神內核的缺失。
但近兩年的系列港片,往往開始注重影帝之前情感主線的鋪墊。這是系列港片延續生命線的必然之選,也是系列港片能夠打開市場空間的必優之選。
其實在港片的黃金年代,港片穿透觀眾的本身就是情感。香港警匪片也被定義為新型江湖片,如今系列港片對於「江湖」的重新重視,某種程度上是港片堅挺的由來。
在導演的設想里,系列港片的開發不僅僅是「往後看」,而應該「往前看」。在《使徒行者2》當中,電影在古天樂和張家輝兒時情感的鋪墊花費了極大的筆墨,這讓電影在最後的情緒爆發時積攢了一定的力量。
在整個市場大環境去泡沫之後,如今香港電影的逆勢曲線也理應讓業內進行反思。在類型上的深耕,在現有優勢上的重新組合形成的新特點,如何與大眾產生聯繫顯然成為了一個新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