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花花
5月1日晚,運營接近6年的SING女團送走了2021屆的榮譽成員,這場以「四季與你」為主題的畢業公演,體面的將公司和部分成員間的關係做了終結,也代表著一直主打「以作品說話」的SING女團即將進入到下一個發展階段。值得說的是這場告別演出將SING女團的歌曲以四季劃分,接近3個小時不間斷的將團體這6年間發行的經典曲目輪番上演 。 據悉,在運營的6年間,該團體共發行歌曲數量接近70首,的確可以算是國內團體中發歌數量之最了,而這樣一個作品數量龐大,有出圈作品的團體卻依然要面對「歌紅人不紅」的窘境。
回顧近些年,雖然女團的市場看起來紅紅火火,但能叫好又叫座的女團卻少之又少。
選秀語境下選出來的女團收穫了流量,但進入了一個怪圈:人紅歌不紅。如今的女團里唯一出圈的歌要數火箭少女的《卡路里》,除此之外竟然沒有一首大眾傳唱度高的歌曲,但這首歌實際也是借了電影《西虹市首富》的東風。
而缺少了流量加持的傳統女團,雖然也有像SING女團《寄明月》這樣在B站上風靡一時的「神曲」,但也陷入了另一個怪圈:歌紅人不紅。
常有業內人士分析中國女團市場的時候會覺得基礎配套設施不夠完善,比如沒有太多專業的打歌舞台,但有舞台的前提是要有優秀的歌曲可「打」。
中國女團想要出圈,必須歌紅人也紅。
傳統女團的困境
在男團女團市場接近成熟的日韓,能持續走紅的團都是在每個階段都有傳唱度高的代表作。像bigbang、少女時代、EXO、blackpink等,幾乎每次回歸都有一到兩首成名曲,bigbang的《bang bang bang》《謊言》、EXO的《咆哮》是路人都會跟著哼幾句的水平。
這幾年資本快速在女團市場堆積,選秀節目接踵襲來,「小偶像」像韭菜一樣一茬收割一茬瘋長,不可否認的是在平台為期三個月快速造星而搭建的限定女團,收穫了那些傳統女團想都不敢想的流量和關注,但兩年限定期中,資本為快速回收,不斷地以消耗人氣為代價,並未給這些從上百號女孩中精挑細選出的「種子」以未來可以長成「參天大樹」的養分,沒有持續走紅作品的團,往往都是出道即巔峰,畢竟江山代有才人出。
女團想要長盛不衰,核心是一定要有自己的代表作。 其實無論是男團女團也好,歌手演員也罷,最終能留下來的能讓人記住的只有作品。但是想要歌紅,是有一定條件的,一味的模仿往往適得其反。
2016年左右,國內市場出現了女團的「百團大戰,」這個時期的女團從運營模式到歌曲風格,幾乎都是在模仿日韓的路線。雖然不少偶像經紀公司花了大價錢去日韓或者歐美打造歌曲,但效果多半是國內觀眾水土不服。沒了代表作,加上運營模式的不成熟,大多數女團只堅持了兩三年就解散了。
女團的歌要想紅也不容易。一方面女團的風格大同小異,想從中突圍一定要找准差異化的音樂風格;另一方面,女團歌曲又不能走完全「下沉」的路線,比如網絡歌曲和爛大街的低俗歌曲,這樣即使歌曲有了傳唱度,但也降低了女團整體的品味和形象。
符合女團定位但又有一定聽眾市場的音樂風格成了女團出圈的必要條件,這時也開始有部分女團抓住國內「小眾圈層文化」,走起了小眾路線,畢竟在國內這個大基數人口的優勢下,小眾做的深入,也能收穫不少的關注度。比如在「國風音樂」這一賽道中做的不錯的「七朵」、「萌萌噠天團」和「SING女團」,其中SING女團創造出的「電子國風」打開了女團風格新世界的大門。首次試水演唱的歌曲《寄明月》就創造了「血洗B站」的佳績,並且成功「文化輸出」,收穫了一批國外粉絲。 所以找准自身定位,傳統女團不一定沒有出路。
內卷帶來蓬勃?
「內卷」是娛樂圈的常見現象,先是偶像明星去拍戲「卷」了演員,後是哥哥姐姐組團「卷」了偶像,但這種互卷帶來的某一些文化的復興卻是大眾喜聞樂見的。這幾年,各大綜藝舞台、晚會舞台、各個團體開始將目光轉移到「國風舞台」的打造上,每檔綜藝幾乎都會有那麼一兩個「出圈」的國風舞台。
從「浪姐」中成功出圈的《大碗寬面》、《蘭花草》、《緣分一道橋》都帶有強烈的國風屬性,讓觀眾看到國風也可以颯爽、也可以唱跳,各位姐姐也因此加分不少;GAI在《我是歌手》里演唱的《滄海一聲笑》、張藝興在《我是唱作人》里表演的《蓮》都是這兩年傳唱度比較高的國風歌曲;尤其是吳亦凡,《大碗寬面》成了他從業以來在歌曲上巔峰,嘗到甜頭的他後來又發行了一首古風說唱歌曲《貳叄》也是好評不斷。就連一向清高的央視也以「立華彩之風骨,強中國之少年」專門打造了一檔「國風創演」類節目《上線吧!華彩少年》。
隨著節目熱度的推高,國風的興起,漢服的流行、傳統文化的翻熱,國潮已然正成為一股新興力量。年輕人不再迷戀國外的品牌,李寧等國產品牌正在搶占年輕人消費份額,對於追星也不再唯日韓偶像馬首是瞻,逐步提成自身的文化自信。國潮熱的大趨勢下,國風音樂也成了不少觀眾的心頭好,逐漸邁向大眾。
《由你音樂研究院2020Q4季度報告》顯示,自2019年Q2以來,國風音樂已經以53.8%的占比,成為華語音樂用戶最青睞的非流行類音樂。國風聽眾數量已經達到「億」級。
對於團體來說,國風音樂絕對是個打差異化風格的好機會,定位國風,相當於搶占了當下最大的音樂市場。 SING女團提前搶占了國風市場,逐漸靠著「國風」這張牌在女團市場中站穩了腳跟,在酷狗音樂,SING女團有1.2億人聽過,粉絲120.8萬,《寄明月》、《千盞》、《夜笙歌》都有不錯的傳唱度,單《寄明月》的舞蹈室在B站的播放量就接近1500萬,在YouTube的播放量有有2000萬以上,這個成績絕對是女團中的佼佼者。但面對即將襲來的國風熱潮能否保住「亞洲第一電子國風」的位置還未可知。
因為歌紅了之後,SING女團也有自己的問題,人沒有得到相應的熱度。面對歌紅人不紅的問題,SING女團需要試圖打造新鮮的血液持續的維持團的熱度。
畢業制女團的陣痛
在偶像1.0時代,不管是男團還是女團,都是固定成員的模式。通過練習生階段長達幾年的練習最終由公司選出組合出道,像HOT、東方神起、少女時代等都是這個模式進行出道的。這種模式耗資巨大,且風險性極高,因為成員成為團體的可變動的因素,一旦有成員不可控則很難繼續下去。
到了偶像2.0時代的養成系,團員從不完美到成為成熟藝人都在粉絲的見證下完成,這也給了粉絲很多的參與感。在運營模式上,則加入了畢業制,這也讓成員在自身的發展路徑上有了明確的目標,畢業後或成為公司的獨立藝人成立個人工作室,或選擇自己自由發展,讓藝人和公司多了雙向選擇的機會,在這期間也會不斷有新成員加入進來,讓女團的品牌一直保有市場價值,也不斷地通過新鮮血液的輸入激活品牌。
如在國內運營了9年之久的SNH48就採取了畢業制,如果連續兩年奪冠,就可以成立自己的工作室solo發展。偶像的本質還是「青春飯」,「畢業」的形式則是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女團成員的演藝壽命和演藝維度,在幾年女團工作中汲取了成長的養分,了解了偶像的規則,這些經驗將為成員未來的發展繼續保駕護航。
但畢業制也會面臨著來自疊代成長的陣痛,對於公司來說,隨著市場中一代代偶像團體生命力的不斷延伸,完善的培養模式就是不斷倒推上遊藝人經紀生態中「人」的部分的重建,重構著行業對藝人從培養到運營的全新認知,打造出一條新的路徑。但在這種突圍而出的過程中,粉絲長時間對於成員和團體間養成的羈絆卻難以輕易割捨, 但度過這段成長的陣痛後,粉絲會知道,偶像和粉絲,和所有人一樣,是在愛與被愛中發現自己、養成自己。
就如這次SING女團「四季與你」主題的畢業公演,就正式宣告SING走完一個循環歷程,開始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對於這些成員和公司來說,加入團體不是偶像們個人發展的「恆久終點」,而是「途經點」,成員和粉絲們都在這段旅程里好好告別後,未來也會互相支持著走下去。著才是養成的真正意義。
而對於一直「歌紅人不紅」的SING女團來說,接下來要面對的才是真正的挑戰,完成了初步的IP搭建,拿到了「電子國風」這一有辨識度的招牌,可以說獲得了第一步的成功,但「創業容易守業難」,如何繼續把「電子國風」的特質發揮到極致,並在「人不紅」的問題上破題則任重而道遠。雖然可以看出在接下來的成員選擇上SING女團確實會更有意偏向於有國風屬性的成員,但道阻且長,新一輪的養成道路也不會太輕鬆。
煥新出發的SING女團全新EP首支單曲《紅蓮》再次踏入江湖,也給粉絲吃了顆定心丸,「電子國風」仍然堅挺,音樂一出就有內味了。
歌紅的基底已經打下,人紅的模式正在嘗試。國產女團能不能不斷升級蛻變成「歌紅人也紅」的最完美階段還需要時間的檢驗,不過這第一步,SING女團算是開了個好頭,也希望國內重視作品的好女團多來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