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漢劉向於鴻泰四年(前17年)著作,彙編了春秋至漢代諸多遺聞軼事的雜史小說集《說苑》中,有這樣一句話可當今日之鑑:
聖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後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
這句話什麼意思?
有智慧的人治理天下,會先用文德教化天下再用武力征服,但凡貿然動用武力征服天下的,國民會不信服於你,先用文德治理但是卻也改變不了的,就可以誅罰他了。
在戎評看來,兩千多年前劉子政的這寥寥幾十字,在飽含智慧之餘,其字裡行間言及的「征服之道」,赫然指向的便是今日中國博弈世界的上選之法!
近日,被國外網友譽為「東方美食生活家」的李子柒受邀越南最大媒體集團旗下網報——《越南青年知識分子報》做了一次深度訪問,吸引了越南數千萬讀者的關注。
毫不諱言,第一次瞥見這個新聞時,戎評還以為這不過又是「網紅」的一番炒作,不過在一番了解之後,我的內心卻是驚詫的。
為什麼?
眾所周知,對於「網紅」戎評向來不喜,而在此之前,對於李子柒此人戎評也大約只記得,這是一個很火的網紅....
但是萬萬沒料到,就是李子柒,卻顛覆了我對「網紅」的看法。
截止撰稿之日,李子柒國內個人微博已累計粉絲1885萬、國外方面,其李子柒的Youtube主頁訂閱人數,早在兩個月前也已經突破500萬,其數個視頻,在Youtube上更是輕鬆突破單個三千萬播放量!
而似乎是受到了「來自東方神秘力量」的影響,在去年12月初的G20峰會上,李子柒製作的一些視頻片段被收錄到阿根廷和中國聯合拍攝的《魅力中國》中,在阿根廷電視台播出....
李子柒都拍了些啥?
顯然,網紅界引以為傲的諸如「兩口一頭豬」、「鐵鍋燉自己」是上不了這樣的台面的。
——與各路網紅各展神魔的誇張風格有所不同,李子柒拍的是《漢妝》、《饅頭窯》、《制毛筆》、《造紙術》....
對於李子柒此人撇開視頻人設之後究竟如何戎評暫且不談,單單就論她做的事兒,戎評只想說:這樣的李子柒「越多越好」!
為什麼?
四個字:文化輸出。
什麼是文化輸出?
在戎評看來,我們要向明白什麼是「文化輸出」,首要的是應該明白什麼叫「文化」。
在查詢《辭海》、《說文解字》後,對於「何為文化」,戎評大致可以得到如下結論:
1、「文化」,是駐足時代價值的選擇
從廣義上講,「文化」,指的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文化」指的是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
無論是「廣義」還是「狹義」,所謂文化都必須是具有一定價值指向的財富集合,這也是為何諸如「兩口一頭豬」的這種毫無時代價值的網絡庸俗,不足以被稱為「文化」的根本原因—文化是具有選擇性的。
2、「文化」,是民族意識形態的集合
作為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而不斷孕育壯大的「文化」,具有著鮮明的民族性和差異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連續性,決定文化的發展也具有連續性和歷史繼承性。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筷子。
中華文明中,多竹、燙食、漆器成為飲食器具等多種異於其他早期文明的自然社會環境,使得「筷子」成為了中國特有的餐具,而因為中華文明的存續壯大,「筷子」這一進餐工具不僅得以保留,在向外傳遞下,更演變為了一種文化!
筷子的產生,契合了中華民族的客觀發展環境。
筷子的留存,依附了中華民族未曾斷絕的歷史。
筷子的壯大,同樣跟隨了中華民族5000年來對外擴張影響的腳步。
一副筷子,兩根竹棍,其背後孕育的思維,叫做「文化」,而跟隨這副筷子對周邊其他文明所產生的影響乃至同化的過程,就叫做「文化輸出」。
或許看到這裡有人要說了:不就是一副「筷子」,說的這麼邪性?
還是以「筷子」為例。
眾所周知,在中國的餐飲文化中,「當眾上香」絕對是一個相當引人不快的失禮之舉。
什麼叫「當眾上香」?
簡單的講,所謂「當眾上香」就是盛完飯之後,把筷子往飯上面一插,如同上香一般。
對於中國人而言,這種約定俗稱的行為在糾正之後,自然不用過多解釋,但是倘若一個外國人被糾正之後,不明所以的他,又會得到怎樣的解釋?
戎評想,對於任何一個非中華文明體系的普通人而言,小小用筷失禮而引申出的中華文明中諸如「祖先崇拜」、「神鬼傳說」、仁義禮智孝」等各式異彩紛呈的傳說故事及堪稱迥異的價值體系,一定會讓多數的「初聞者」大呼過癮!
但是,他們是在為「筷子」驚嘆嗎?
我們倒不如說是一副筷子背後的故事,讓他們感受到了這個文明的博大與有趣,這是一個認同的過程。
正如奧威爾在《查爾斯·狄更斯》一書中曾說過的一般:
「所有的文化藝術,都是宣傳。」
毫不諱言,在戎評看來,奧威爾一席話,是具有先鋒意味的:
與一般認知中將「文」作為「文化」一詞的側重解釋有所不同,奧威爾在強調「文化」的動態意味後,「化」的比重被無限增大!
什麼是化?
同化、教化、感化!
而這,正是某型文化之所以得以存在乃至壯大的精髓,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是一種行為,一種宣傳,甚至是一種營銷。
經濟與政治交響:文化輸出與國家命運
或許看到這裡有人難以接受了:
在我們的傳統中向來以「陽春白雪」而存在的文化,怎麼能夠容許其與沾染銅臭氣息的「營銷」,扯上半點關係?
誠然,對於個人而言,文化的學習與傳承,固然可以秉持「不戚戚於貧賤」的安然,但是一旦涉及到了大面積的傳播行為,這種「逆市場規律」的所謂「清高」,則必然走向失敗!
還是以前面的「筷子」為例:
正在與外國人用餐談笑的你,突然瞥見了他的錯誤用筷方式,處於文化自覺,你對他的行為進行了糾正,但是由於這名外國友人缺乏對「用筷文化」的了解,對於你的糾正可能輕則疑惑,重則感受被冒犯!
於是為了消除誤解,同樣也是為了獲得他對於「筷文化」的文化認同,你們就需要暫停剛才的話題,另花功夫向友人解釋一切行為背後的含義,乃至背後所涉及到宏大的價值觀問題…
一個人、一個問題尚且可以挨個解釋,一百個人、一千個問題呢?
在這個問題面前,文化中「化」的作用被無限凸顯,而在文化營銷的具體操作中我們更可以看到:
相較於指令性的單個系統的文化輸出,以商業為先導、駐足市場環境,滲透多個層面的綜合性文化輸出方式,無疑更加強勢!
對於這一點,我們從當前世界第一大文化輸出國「美國」的成功經驗中,便不難瞥見。
按理說,建國不過區區兩百餘年的美國,無論如何與「文化」是扯不上絲毫關係的
——對此,立國之初的美國人,同樣沒有絲毫的懷疑。
18~19世紀的歐洲,傳統的王國政治雖然已經走向式微,但是數百年來歐洲各國所積蓄的貴族傳統、宗教藝術、社會財富,都是彼時名為「新世界」,但實際堪稱「蠻荒」的美國,所可望而不可及的!
事實如此:彼時的歐洲才是西方世界的中心,歐洲的一舉一動,都從方方面面為美國所艷羨、模仿....
至於美國的所謂「新世界」,在歐洲諸國眼中,不過是破產者、流浪漢、潛逃罪犯所聚集的「窮鄉僻壤」!
美國人,被歐洲貶為「鄉巴佬」。
美國的舞蹈,被歐洲譏為「酋長的踢踏」
......
在當時,一切與「美國」掛鉤的商品,都被認為是廉價且低劣的象徵、一切與「美國」掛鉤的文化,都會被認為是散發原始氣息的粗鄙.....
這種境況,一直延續到了1865年。
這一年,在美國總統林肯的統帥下,歷時四年的美國南北戰爭最終以北方工業資產階級的獲勝而落下帷幕。
美國的北方大資產階級在全國的統治地位得以確立、阻礙美國本土資產階級的最後一塊絆腳石被最終掃清
——「奴隸制」被廢除、《宅地法》被頒布、在兩次工業革命的交替發展下,美國後發先至,終於在19世紀末,一躍成為了世界最先進的工農業資本主義大國。
正如戎評在前文所提到的那樣:
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
從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1894年美國超越英國位列世界GDP榜首,30年的美國經濟躍升之路,同樣也是「美國文化核心」的醞釀之路。
他叫「美國夢」,他誕生於南北戰爭之後的19世紀。
彼時,依靠個人發明而創立通用電氣公司的愛迪生,採石油發家成為19世紀第一個億萬富翁的洛克菲勒,發明汽車流水生產線,從根本上改善了人類工業生產效率的福特...
無數依靠個人奮鬥起家,成為傳奇人物的美國工商業巨子在震撼著世界的同時,也在無聲的塑造著美國的「文化核心」:
只要經過努力不懈的奮鬥,便能獲得更好的生活。
勤奮、勇氣、創意、決心、自由、平等.....
在個人奇蹟與經濟躍升下,一百多年來的美國人,對於19世紀後半葉美國發展所宣揚的文化價值深信不疑,而在這種個人價值實現的夢想下,更多的與之建國理念所互相匹配的「普世價值」,隨著美國經濟的浸染,向世界播散開來!
冥冥之中,一切必然:
美國近代工商業奇蹟,凝結了現代美國的基本文化價值核心,而伴隨工商業的發展,美國文化,成為了近代以來第一個將文化與商業所完美糅合的範例。
這值得世界驚嘆
——在另闢蹊徑下,美國成功將曾高不可攀的「文化」,如商品一般進行販賣!
20世紀初,在美國本土劇作家及商業資本的聯合下,位於曼哈頓西41街往北至西53 街的12個街區所共同組成的「百老匯」,成為了美國戲劇文化在世界的代名詞!
《悲慘世界》、《國王與我》、《演藝船》...
在百老匯的舞台上,無論是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還是雨果的浪漫主義,抑或是拜倫的高傲不屈,在美國本土劇作家的編導下,在美聲與通俗糅合、古典與現代交織,其相較於同時期的其他藝術演繹方式所特立凸顯的強烈視聽衝擊、震撼感染,使得彼時百老匯的幾乎所有上演劇目,都能在當時的整個英語世界,乃至整個西方世界引起轟動和談論!
百老匯的80家劇場,為美國帶來了什麼?
有一句話說的好:
紐約之所以能成為20世紀世界藝術中心, 百老匯功不可沒。
當然,百老匯式的成功,並沒有沉匿於時代!
1923年,一家建築廠商為了推銷新建好的的住宅社區,一行白色的大字被豎立在了一片荒涼的山坡上。
這行字母讀作「HOLLYWOOD」(好萊塢)。
從僅有幾十戶人家的「田園小鎮」,到人口30萬,雲集世界80多種不同語言的世界最大的電影產業超一流製作中心,與百老匯用「歌舞」影響世界一樣,憑藉著不斷輸出的優質電影,好萊塢用光與影的藝術,征服了世界!
《鐵達尼號》、《阿甘正傳》、《當幸福來敲門》、《星球大戰》、《肖申克的救贖》....
百老匯為美國帶來了「藝術中心」,好萊塢為美國帶來的,難道僅僅只是諸如「2018年,美國電影產業規模達到172.2億美元」這樣的,看得見的經濟利益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當《鐵達尼號》觸冰沉沒,慌亂人群中小提琴拉響的那一刻,我們看到的是以美工為首西方白人世界的紳士品質!
當《阿甘正傳》中,智商僅為75分的阿甘在勇氣與堅守下走向成功時,我們看到的,與其說是阿甘的成功,不如說是美國社會的包容!
當《幸福來敲門》中,當黑人查爾斯幾經輾轉,終於抓住機會當上股票經紀人,走向年薪百萬時,戎評相信所有觀眾都會為他的艱苦奮鬥喜極而泣...
從以上的電影中,我們感受到的只是故事的悽美乃至對個人成功的讚嘆嗎?不,在潛意識裡,還有對「美國精神」的接受,以及對美國國家印象的病態美化......
事實如此,從好萊塢的電影里我們看到的永遠只有對美國精神的謳歌、永遠只有對美國信仰的讚頌、永遠只有對美國社會核心價值觀一遍又一遍的重複!
在好萊塢的電影中,反派可以是個人、甚至是美國政府、但絕不會是「資本主義制度」、絕不可能是現世所倡導的「美國精神」....
在好萊塢的電影里,他們永遠不會告訴你,即使在「鐵達尼號」沉沒的那一刻,倖存者的比率也與乘客所處的「階級」密不可分,而所謂的英美紳士,為了「活命」更是不惜將婦孺踹下冰海!
在好萊塢的電影里,他們同樣不會告訴你,對於像阿甘這樣的非正常智商人群,為了防止其「行為不受控制」,美國社會更願意用冰錐通過眼窩底部插入患者的腦部,人工使其「痴呆化」!
在好萊塢的電影里,他們更不會告訴你,在美國社會,證券金融領域從來都被白人所牢牢把持,非裔美國人所能從事的職業,僅僅只限於為數不多的運動領域及大多數的沃爾瑪和麥當勞!
所以,好萊塢的電影僅僅只是無害的自誇美化嗎?
美國電影《兵臨城下》,蘇軍政委臨陣督戰的反面刻畫,被全世界所接受,視為歷史真相!
美國電影《狼犬丹尼》,李連杰飾演的主角丹尼雖然最終在黑人盲琴師山姆的引導下找回了做人的尊嚴,但是其養人為狗、只知盲從的設定所選擇的演員,很難說真的只是純粹的「藝術需要」
....
當然,這樣的人物角色設定,在好萊塢的電影中甚至早已擁有了固定的模板
——凡華裔,不是奸詐貪婪、就是膽怯懦弱,凡俄裔,不是暴虐邪惡,就是麻木不仁,而除了人物的臉譜化製造以外,對於其背後國家的設定展現,好萊塢也多是見縫插針的持以貶斥、否定甚至刻意醜化!
有一句話很貼切:
好萊塢就像寄宿學校的「黑心食堂」,他給什麼,你吃什麼!
所以,美國的「黑心食堂」僅僅只是存在於好萊塢的電影螢幕嗎?
以FOX、CNN、NBC為代表的傳媒「黑心食堂」,提供著他們想要我們看見的事件真相!
以Face book、Youtube、Twitter為代表的網際網路「黑心食堂」,展示著他們想要我們討論的話題!
以布魯金斯學會、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為代表的智庫權威黑心食堂,展示著符合美國利益的結論報告!
事實如此:硬幣雖有兩面,可是手握硬幣的人,卻可以讓你永遠見不到另一面。
文章最後,戎評有話說
今天,當國人感慨于于北上廣深西方面孔日益增多的「國際化」時,鮮有人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唐代長安,西方人(如波斯人、大秦人、阿拉伯人、吐火羅人)的比例其實遠比今天要高得多!
不過,與今天對西方高鼻深目的面容所呈現出的普遍讚美有所不同,一千多年前即使以「包容」而著稱的唐朝,對於這些「異種」,也沒有多少美的讚嘆
——這一點,我們從東西方對於「高鼻深目」的各自塑造,便不難看出。
事實如此:在話語權的持握下,在絕對強勢國力輔助的文化輸出面前,在那個年代,中國的一切都代表著「優秀」,中國的一切都是「最美」!
那時,沒有誰會說「高鼻深目」是一種美。
那時,沒有誰會說西方白人有明顯的「生理優勢」。
那時,更沒有誰會說混雜西蠻血脈的混血,更加聰明。
如果有,一定會招來千萬人的嘲笑譏諷,而嗤笑的人群中,一定不乏「西方人」。
在那時,高鼻深目的西蠻,只是大唐治下「羈縻州」,是下民!
在那時,大唐軍士陣前衝殺銳不可當,十人屠一地、百人滅一國,以至於李世民都喊出了「漢兵一千,可擊胡騎數萬」!
在那時,大唐代表著最強、大唐代表著最富、大唐代表著一切領域的至高無上,哪怕一絲的西蠻血脈,都會被視為污穢!
顯然,一千年前大唐統治下所堅定的價值觀,與今天可謂是兩個極端。
對於這兩者究竟孰對孰錯,戎評不想過多評論,我只想說的是,透過兩個極端,我們應該看到的是「話語權」的重要性!
而這其中,在兼顧政治、軍事、經濟等浮於表面的硬實力外,看不見的「文化輸出」絕對是及其重要的一部分。
無他,人是「感情動物」,一切意識形態上的價值觀轉變,所帶來的「變化」,都是無可估量的!
正如1989年,美國《基督教箴言報》在8月15日的社評中所說的那樣:
事實如此,一切關乎「思想」的事物,都不可小視!
但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如何將「中華文化」與世界接軌,如何在「文化輸出」後,合理搭建傳播平台,成為了長期困擾中國文娛戰線工作者的兩大難題....
很幸運,李子柒的成功,為第一個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思路:原來文化輸出的最好方式,就是做我們自己。
這是先祖的饋贈。
這是獨屬中華文明,令世界也無可企及的巨大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