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發生在江心嶼的悽美愛情,堪比「梁祝」,流傳百年,原型在哪裡

2020-08-22     溫州古道

原標題:這個發生在江心嶼的悽美愛情,堪比「梁祝」,流傳百年,原型在哪裡

原創 孤嶼志 孤嶼志 昨天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浪漫的七夕將至

又一次讓人憶起牛郎織女的愛情傳說

在浙南大地

也有一段廣為流傳的 「愛情絕唱」

被譽為「溫州梁祝」「中國版羅密歐與朱麗葉」

這便是高機與吳三春的愛情傳說故事

故事最唯美的情節就發生在江心嶼

盪氣迴腸的愛情,絢爛了江心嶼的柔美

這悽美的愛情也成為溫州數代藝術家為之嘔心瀝血的創作題材,衍生出山歌、道情、鼓詞、蓮花等溫州特色的民間藝術唱本和連環畫、章回體小說等版本。

黃可本演唱的《高機與吳三春》山歌手抄本

現藏泰順縣非遺中心的畲族山歌唱本

民間收集的《高機與吳三春》各種唱詞版本

民間收集的《高機與吳三春》各種唱詞版本

現存溫州市藝術研究所的早期戲劇劇本

現存於文成縣非遺辦的畲族山歌唱本

葉海琴保存的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溫州蓮花唱本

向右滑動查看民間各種形式的創作劇本或唱本

1956年,這一傳說被改編成甌劇,搬上舞台,溫州城「萬人空巷」,甌劇亦藉此揚名海內外。2015年9月,甌劇《高機與吳三春》被列為浙江省優秀保留劇目。

流傳了數百年的溫州版「梁祝」有原型嗎?男主角高機確有其人嗎?本期《孤嶼志》帶你上江心嶼,尋一段恆久的愛情時光。

不遜色於《羅密歐與朱麗葉》

相傳明朝年間一個「打工仔」愛上「白富美」,私奔到江心嶼。

男主角高機是一個英俊瀟洒、技術高超的織綢「藍領」,人稱「織出鴛鴦水上游,織出鳳凰會飛騰」。

陳茶花飾演吳三春

龍泉縣富商吳文達想用「高機綢」巴結地方官,遂聘高機來家中織綢。

吳家獨生女三春善於刺繡,與高機兩人日久生情。毫不意外,這段愛情遭到了吳文達的極力反對。

在丫環的協助下,高機和吳三春私奔到江心嶼,情定終身。但好景不長,兩人被吳父與官府拆散,高機入獄。

1979年陳茶花版《高機與吳三春》。孫毅 攝

高機出獄後喬裝混入龍泉吳家,卻得知三春即將出嫁。不敢相認的三春讓丫環將金銀藏於麥餅中相贈,並暗藏啞謎於菜肴之中。

高機誤以為三春變心,憤然離去。直到路經桃花嶺時,高機才從麥餅中發現金銀,回想菜肴中的啞謎,方知三春一片苦心。

劇情發展到這裡,流傳的故事有了不同的走向,有大團圓的歡喜結局,也有人死曲散、雙雙殉情的悲劇警世。

這個傳說在藝術界被譽為「不遜色於《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故事」。

1956年浙江省委發出向浙江崑蘇劇團學習、多救幾個劇種的號召。溫州地委率先響應,經過集體商量,決定由何瓊瑋(樂清芙蓉鎮人,時任《浙南日報》副刊編輯兼記者)執筆,將溫州亂彈小戲《高機賣綃》改編為大戲《高機與吳三春》。

1956年冬,該劇由溫州勝利亂彈劇團(1959年改名「溫州甌劇團」,即現溫州市甌劇藝術研究院)公演於溫州東南劇院達40餘天之久,場場爆滿。

郭沫若觀看洪永娟、陳玉蓮等演出《高機與吳三春》

1964年,郭沫若觀看《高機與吳三春》後欣然題辭 李子敏提供

原汁原味的「浙南愛情故事」

高機與吳三春的愛情流傳了數百年,家喻戶曉。在溫州民間,有「高機分別,哭得鬧熱」的口頭禪;因為吳三春是在花轎中殉情的,被溫州民間封為「花轎神」;上個世紀50 年代,市區橫井巷花轎店後堂仍供奉有「吳三春」塑像。

為什麼這個傳說如此「圈粉」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個傳說「生於斯長於斯」

隨處可見的「溫州元素」

倍感親切,鄉愁滿滿

溫州全城三十里,把筆號落是東甌。

麻行寶門七個塔,太陰殿內龍搶珠;

朔門有個太師坊,江心鐵打壯黃龍;

江心雙塔定南京,戲落江中月正明。

航船埠頭人喧鬧,大南門外接官員;

土地堂前白馬廟,拾指拿篙兩岸撐;

——《高機》畲族山歌選段

高機和吳三春的愛情坎坷,兩人東躲西藏

有意思的是,這條私奔的路上

劇情大篇幅介紹了浙南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

而男女主角愛情的高光時刻則發生在江心嶼

三春小姐開聲叫,哥把哥來叫一聲;

聞名溫州江心寺,哥妹寺中去游嬉。

——高機與吳三春(閩南方言)選段

最巧妙離奇的點睛之筆是「麥餅藏金銀暗語」

燜起麥餅十八個,每粒麥餅包紋銀。

送你麥餅十八粒,每粒麥餅三兩銀。

總共紋銀五十四,贈給我兄回平陽。

——高機賣綃(溫州道情)選段

這一極具地域特色的伏筆

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又令人拍案叫絕

可以,這很溫州!

民間文學家陳瑋君曾將這一故事改編成章回體小說。在他看來,這故事比別的古代愛情故事要好,比《梁山伯與祝英台》更加動人。因為它沒有富人氣息,完全發自於平民百姓之中。故事場景雖不富麗堂皇,卻非常質樸,尤為純潔,所以顯得十分美麗而動人。

陳瑋君的小說作品 黃志林提供

如此悽美的故事是真的嗎?

關於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愛情,有眾多專家學者考證歷史上「確有其事」,並有眾多歷史資料及文物古蹟可供佐證。

那麼高機與吳三春的愛情在浙南大地真的上演過嗎?

「高機與吳三春」的傳說發生於何時,無人知曉,但從各種藝術形式的唱詞內容分析,可能始於清代。

蒼南山歌唱本《高機別三春》的第一句唱詞開頭「道光」,就明確告訴人們故事發生的時間。永嘉道情《高機賣綃》唱本的第一句唱詞是「乾隆年間有戶人,處州龍泉吳宅門」。

鼓詞藝人陳春蘭在演唱《高機與吳三春》

據葉大兵先生提供約於清末民國初期刻印的《新出·高機分別》亂彈唱本照片和瑞安鄉賢張棡在民國九年的日記中寫道: 「赴斜橋頭看演《高機別》、《白水灘》二出,至少於民國初期,《高機與吳三春》的傳說即已出現了舞台演出劇。

約於清末民國初期刻印的溫州亂彈《高機與吳三春》唱本,葉大兵提供

不過,民間藝人王牡丹、陳春蘭等演唱的溫州鼓詞唱本,都把故事的發生時間定在明嘉靖年間。明代溫州絲織業就已經十分繁榮、絲織高手輩出,故事出現在這一時期似乎也有一定合理性。

新中國成立前,《高機與吳三春》的傳說僅以山歌、唱龍船兒、花鼓、道情等形式在民間傳唱,新中國成立後有了「溫州鼓詞」的唱本。

《高機與吳三春》的相關影像作品

高機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嗎?

《高機與吳三春》傳說,不同唱本中所唱高機的出生地也有所不同,有的說高機是現蒼南縣宜山鎮人,有說高機是平陽縣白沙鄉人,也有說是龍港市人,但統一的是,高機的出生地大致在明清時期紡織業就已高度發達的鰲江兩岸。

《高機與吳三春》何瓊瑋著

陳瑋君改寫的小說《高機與吳三春》

沈沉先生創作的電影文學手稿

那麼,高機這個人真的存在嗎?

1956 年初夏,浙江省文化廳幹部何師曼來到溫州,她的任務只有一個,就是發掘整理溫州民間曲藝中有關《高機與吳三春》的原始素材。

甌劇伉儷翁墨珊、李志超飾演吳三春、高機

何師曼畢業於貴州大學中文系,1950 年參加工作,後來被分配到浙江省文化廳戲曲曲藝處。她來溫州後就住在公園路68 號的溫州市文化館。

何師曼在溫州市圖書館時任館長梅冷生先生的協助下查閱了大量資料,結果無功而返。對此,何師曼也感到納悶,梁山伯與祝英台故事的歷史遺蹟全國就有好幾處,為什麼偌大的浙南竟找不到高機的出生地,瑞安、平陽等地的高姓族譜中也沒有高機其人。

方汝將和蔡曉秋飾演的新版甌劇《高機與吳三春》劇照,楊朔攝

2007 年7 月,《高機與吳三春》的民間文學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當時,有溫州研究者跑遍了鰲江兩岸探究高機的存在,又到省圖書館、市圖書館,遍尋史料,還是沒有找到高機的史料記載。

在鰲江兩岸高姓人口聚居地——龍港河底高村,高姓人的族譜里也壓根找不到高機這兩個字。

而平陽縣鰲江鎮五板橋村的高姓村民則聲稱高機是他們村人,並有高機廟為證。五板橋村原名白垟村,就是傳說中所唱的白石村,村中原建有高機廟,現廟雖然早被拆掉了,但村裡老人們還都清楚地記著廟裡原立有高機的塑像和用石灰塑在神龕兩側的「高郎自有千秋在,吳女姓名萬古傳」的對聯。

改建中的平陽高機廟,後被拆毀。

據蒼南山歌唱本「家住浙江平陽縣,舮艚港口白石村」的唱詞分析,五板橋村的說法或許可信,因為鰲江原來稱舮艚,白垟村又靠近鰲江港。

但在五板橋村的高姓族譜中,亦查不到高機其人。

何師曼和後續的研究者最終結論是:高機故事只是一個民間傳說,沒有歷史依據。

2010年,蒼南縣政協文史委在時任縣政協副主席尤有光帶隊下一行來到吳三春的家鄉龍泉,尋訪《高機與吳三春》的故事。當時一行人參觀了龍泉市西街街道宮頭村吳三春舊居。「但這箇舊居是後人建的會所,亦非遺址。」

龍泉西街宮頭村吳三春會所 黃志林提供

溫州確實存在「高機」這樣一群人

曾有人提出一個看似荒誕的推斷, 「高機和吳三春」的故事是一個專為溫州特產甌綢作宣傳的廣告帖,所謂「高機」,可以解讀為「高超的織綢機手」。

不過,有研究者認為,明代溫州的紡織業十分繁榮。鰲江的兩岸確實活躍著像這樣「高機」的絲織高手。

畲族歌手藍梅英在演唱 蕭雲集攝

省級非遺高機與吳三春項目傳承人黃可本演唱閩南語山歌

溫州龍船藝人在表演

向右滑動查看溫州的各位民間藝人演繹不同版本的高機與吳三春

「這些人在外織綢,可能與當時的富家女有過一段這樣的愛情,但在禮法森嚴的古代,私奔畢竟是不太光彩之事,因此將男主角化名為高機,寓意技術較高的絲織工。」

甌江兩岸地理位置上屬條件優越的江南水鄉, 溫 州古代桑蠶業一度發達,早在西晉開始就有記載。 《隋書·地理志》中記載,永嘉郡「一年蠶四五熟,勤於紡織,亦有夜浣紗而旦成布者,俗呼為雞鳴布」。南朝鄭緝之《永嘉郡記》有「永嘉有八輩蠶」。 一年八熟的蠶種被稱為「八輩蠶」,這是溫州特有的高產良種蠶 ,溫州被稱為八蠶之鄉。

明代是甌綢發展的一個黃金時期。 弘治、嘉靖《溫州府志》載,明代溫州城區德政坊(今鹿城區縣後巷一帶)設有織染局,政府派官員監造綢布,規定每年出產甌綢的數量,以作官用。

元代平陽人王虎臣還寫過《繅絲行》一詩,可見當時平陽的紡織手工業比較發達。

從絲綢業為主的手工業貿易市場來看,溫州也不落後。古代溫州不僅是浙南地區工商業集散地,也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出口港。

高機其人雖然無跡可尋,高機綢卻是不折不扣的溫州特產。

溫州的紡織業起步較早,史載中唐朝時就以質量上乘被列為貢品。北宋慧光塔出土的單絲素羅雙面繡經袱,就能窺見當時紡織技術之精湛。甌綢是統稱,以多色提花織的稱「刻色作」或稱「緙絲」,能織大幅面的亭台樓閣、龍鳳百花,明朝時已盛行:「每尺價一百五十或二百,精巧奪綺縠。」

浮雲杳靄,孤鴻落照

滅沒於江天之外

多少榮華富貴化為塵土

只有「淒而美」的愛情最絢麗

編輯 | 豆豆

校對 | 鄭凌

參考文獻:

《蒼南文史資料第二十六輯 高機與吳三春》 主編 黃志林 楊思好

《高機與吳三春》的傳唱形式及藝術特徵 作者 楊劍

《高機與吳三春》的來龍去脈 作者 沈不沉

《高機與吳三春》傳唱上百年的背後 作者 楊思好

《高機與吳三春》戲外談—溫州絲綢紡織的興起 作者 包國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viaJHQBd8y1i3sJ_s2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