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氏古民居群,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後龍鎮土坑村。古民居保存著27座明清時期二開進、三開進的大厝,占地面積26860平方米,中間形成一條古街,100多米長,以青石板鋪設。其中,清朝劉瑞弘(人稱"劉百萬")居住的古厝最大,三進五開間,外加雙護厝,共有100個門、99個窗、11個天井,包括圍牆在內的占地面積達1739平方米。1980年,該古民居建築群曾被列為惠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土土坑村因其古民居建築群,2003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確定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據《泉港地方掌故》記載:土坑村的歷史可追溯到600年前,當時明朝發生"靖難之變",居於興化的貴族劉宗孔因避難,於明永樂二年(1404年)攜眷渡海遷居到後龍鎮土坑村。此後,劉氏一族就在土坑開基創業,傳至第五代培育出一位太學士、主監,此後十代,代代皆有人入朝為官,可謂門庭顯耀。1683年,村南的劉端弘回到土坑後與其子置18艘船,自海上走關東,終成一方巨賈,人稱"劉百萬"。劉氏的才俊榮歸故里後,皆建造顯赫的府第,至清乾隆年間共有40多座,聚集成一處宏偉壯觀的古民居群。那矗立在門口的一根根石旗杆,代表了土坑人的驕傲和榮譽。。
據譜牒載,劉宗孔傳有四子,次子與三子分別徙居雲南、廣東,長子、四子在土坑開拓,長子居現劉氏祖祠南側,四子居北側。土坑的劉氏後裔至今已繁衍22代,延拓出18個自然村共1萬餘人,位於塗山中心的土坑村便是這18個村莊的起始母村。
景區看點;劉開泰祖厝亦稱總兵府:為時任南贛總兵的劉開泰榮歸故里後興建的府邸。劉開泰生於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十九歲中舉,咸豐年間任江西南贛總兵欽賜提督。當時惠安共有九個提督,劉開泰為其中之一。咸豐五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部攻陷南贛,劉開泰叔侄三人連同他身邊的一百多位劉姓族親同時殉難,咸豐皇帝諡賜為"兩世三忠"。
總兵府門前曾有高大的旗杆座、練功石、鎧甲、石敢當和聖旨牌,府內大堂上掛有朝廷官員的題字、名人書畫以及欽賜的"兩世三忠"牌匾、劉開泰用過的80多斤重的長柄大刀等。可惜歷經戰亂和文革"破四舊"浩劫,大部分牌匾、書畫或毀或失。僅有石聖旨牌現還存於祖祠之中,牌為輝綠岩所制,高約1米,兩側雕有"雙龍朝珠"圖案,龍鱗龍鬚栩栩如生,中間隸書"聖旨"二字。
凌雲齋位於土坑村北,也稱北文武館,占地面積400多平方米,東面為二層樓房,西面為廳堂和庭圍牆,門前有寬敞的磚埕。據說門前原植有榕樹十八株,但現僅存五株,樹高30多米,枝葉茂盛,迄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成為土坑村一道天然屏障。
選青齋位於土坑村南,也稱南文武館,占地面積400多平方米。齋館為廟堂建築式樣,邊上有一處小巧精美的魚塘拱橋,迄今有二百多年歷史。門前有一株高達二十多米的攀枝花樹王,葉落時花滿樹,花謝時葉滿枝。據說是族人劉肇元中進士時,皇帝御賜的樹苗,劉肇元回鄉後種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