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望秋(散文)
好些年沒上西山了,十月,秋高氣爽,雲淡風輕,決定再次攀登西山。
因山位於城西,蕭然山便稱為西山,蕭山始建縣治時就以此山得名。有位在住建局任職的朋友說,"蕭山因為西有西山,北有北干山,所以成為風水寶地"。雖然西山不高,卻是蕭山故土千年文明歷史的象徵。西山與湘湖山水相連,歷代名人游過西山游過湘湖,留下吟不盡唱不完的詩詞。「西山梅雨」曾給多少文人墨客增添了遊興。
輕風拂面,艷陽高照,在濃濃秋色中,從西山東側拾級而上,眼前是一座四角亭子,石桌石凳,供遊人休息片刻。西風吹過亭子,周圍的樹木投下一層層濃蔭,在陽光下晃動著美麗的影子。站起身來,踏著一級級石階而上,心中湧起多少遐思,人生何曾不是這樣,走過坎坷,走過羊腸小道,只有毫不氣餒,一步一個腳印,才能登上成功之頂。有副對聯讀來可謂氣勢磅礴令人回味無窮:"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戲曲里有唱詞說古代."姜太公八十遇文王"(也有說七十二歲時遇到周文王),而如今,屠呦呦八十五歲獲諾獎。人不在年少年高,只要努力奮鬥,終會達到彼岸的目的。就這樣邊走邊想,走過一座重檐六角兩層樓閣、琉璃筒瓦古色古香的建築,隨著山道左盤右旋,一鼓作氣越過三道峰巒,便是主峰碑牌嶺,海拔為221米。
站在山頂,眼前豁然開朗。白雲悠悠,紅葉飄飄,風兒撩撥著我的思緒,盡情地放飛我的心情。極目遠眺,好一片錦繡河山。群峰起伏,蜿蜒十里,鬱鬱蔥蔥,雲霧繚繞。令人更體味到"故鄉山水故鄉情"的滋味。風中,有一片枯葉飛來,飄飄悠悠竟落在我的身上,秋天就是這樣,把葉子紛紛抖落,把思念掛上枝頭。我盡情欣賞著故鄉的美景,北望杭州,錢塘江宛若銀鏈,呈之字形靜靜流淌。一座座橫跨南北的大橋,把吳越大地連接在一起;西看湘湖,水如明鏡,波光粼粼。橋似弓,河如箭,景點像顆顆明珠,鑲嵌在綠色的湖區里。蠕動著的是無數體驗慢生活的遊客。在蒼翠如黛的遠山近嶺間,我仿佛看到,先人們在跨湖橋一帶生息繁榮 ,獨木舟承載了八千年文明歷史;春秋戰國時期吳越兩國交戰,金戈鐵馬,烽煙瀰漫在越王城山;南面與石岩山接壤,無窮碧野,點點新村,條條大道,車水馬龍。向東俯瞰城區,一幢幢挺拔的高樓,一條條縱橫的道路,昔日渾黃低矮破敗的小屋,連同三里路狹長的石板小街,早已不復存在。千年蕭紹古運河穿城而過,隔河相望的北干山,那高聳入雲的烈士紀念塔,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蕭山變了,變得如此大氣,如此美麗,如此繁華,連上海人也不敢再叫我們"鄉下人",一說蕭山,他們便嘖嘖稱道,說蕭山人有錢,蕭山人富裕。吃得好穿得好住的好,常常露出羨慕的目光。
記得小時候,每年農曆正月初一,總會約幾個小夥伴來縣城玩上大半天。穿過狹長的青石板街道和城河邊兩旁低矮的磚木結構的房屋,爬上西山。那時的西山,荒草淒淒,禿石坦露。到了山頂,掏出剛從小店裡買的火炮紙,裝在自製的火炮槍里玩打仗。小夥伴們都要當"解放軍",誰也不願當"壞蛋",只得抽草杆,抽到長一截的當"解放軍",誰抽上短一截的得當"壞蛋"誰就倒了霉。阿慶這個"壞蛋"被火炮槍打中,新褲子上燒了個洞哭了起來,只怕回家被母親打罵。最後讓他當了回"解放軍"才破啼為笑。不知道阿慶回到家裡,有否被他母親殺頭殺腳罵上一頓,也或是用掃帚柄打一頓屁股。不過到第二天,各人跟著大人拜年,此事早已忘卻在了腦後。
剪輯的一段童年時光,充盈了多少詩情畫意。往事已隨風而去,剩下的日子各奔東西,歲月轉了多少輪迴,兩鬢染上秋霜,自然多了懷舊情結。不過,平常人就有一顆平常的心,平淡的日子,像隨手撕去一頁頁日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隨遇而安,於世無爭,直到你走完了一輩子的人生。
恍惚間,思緒又蔓延在秋的靜美之中,我仰望那高高的電視塔,不禁感嘆萬千。可記否?當年建造蕭山電視台,為這塔基,我曾帶領浙江工藝鞋廠的工人,一疊疊一筐筐把紅磚搬上西山頂,當然不是我們一個廠,還有不少的單位。黃土裡、草叢中,灑下我們的汗水。建電視塔、挖城河淤泥、上西山植樹,無償的義務勞動,流下的汗水,這濃濃淡淡的往事,漸漸淹沒在歲月的長河裡,但總是象山澗的小溪,潺潺地流淌在心底。正是蕭山人民艱苦創業和辛勤勞動,才有了現代化的新蕭山。
審閱:王文麗
簡評:本文主題集中,感情真摯,用純樸的文字寫出了西山的美,寫出了它的過去與未來,寓意著新時代下人們的幸福生活。
作者:金阿根
編輯:趙一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原創首發)
版權聲明:本文為中鄉美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