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距離希特勒被任命為德國總理僅僅不到8年。自「啤酒館政變」失敗後,希特勒開始考慮以競選的方式贏得權力,即「和平奪權」。在隨後的競選過程中,他將練就的講演本領發揮得爐火純青。所謂「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為了做好演講,希特勒經常讓攝影師為自己拍攝照片,以便找到一種最有效的姿態和手勢。為此,希特勒甚至可以好幾個小時練習。
1925年,攝影師霍夫曼應希特勒要求,給他拍攝一組照片。照片上的希特勒,一邊聽著自己演講錄音,一邊瘋狂地演練著各種姿勢,並假想自己正面對著一群觀眾。後來,看到這些照片的希特勒,曾要求霍夫曼毀掉底片,但他沒有照做。隨後,霍夫曼將其發表在自己的回憶錄「希特勒是我的朋友」中。此書於1955年出版。
最終,依靠三寸不爛之舌,1933年的希特勒擊敗眾多政治對手,成為了「魏瑪共和國」總理,為1934年全面掌權打下基礎。
凡作講演,他總要問清聽講的對象是什麼人,以便對人下菜。
首先,他習慣性運用沉默控場,而且要沉默很長時間。等到聽眾由鬧到靜,又從靜到嘰嘰喳喳時,他才開始發言。無疑,這是製造懸念、吊人胃口的開場技巧。
之後,希特勒語調開始平緩,然後漸漸地激昂,繼而又手舞足蹈,幾乎達到了歇斯底里的狀態。此時,聽眾已經完全投入,現場氣氛達到了最高潮。
隨後,他會突然停頓。此時,全場聽眾迫切想要聽清希特勒說些什麼,會暫時安靜下來。
最後,他會一字一句的將核心的重點詞語講出來。頻率最高的詞語就是,「德意志」、「國家」、「民族」、「振興」、「正義」、「敵人」、「形勢」、「鬥爭」、「成就」。
可以說,希特勒特別善於覺察聽眾神情,會時常按聽眾的需要來調整演講內容,使聽眾幾乎無法控制其熱情。
希特勒的一番苦功沒有白下,他的控場能力、調動氣氛的能力、引導聽眾的能力、抗干擾能力以及演講技巧,已經到達了登峰造極的程度。無怪乎有報刊如此評論希特勒的演講,「此人正在用演講殺人!」
美國記者盧德威爾·丹尼報道說,「他的演講簡短而強烈。他不停地攥緊拳頭,攥了又放,放了又攥。在與我單獨在一起的簡短的時間裡,他似乎很不正常;奇異的雙眼,神經質的雙手,奇怪地擺動著的頭。」
希特勒曾對早期的支持者漢夫施坦格爾透漏過自己演講的技巧,「特別是對非黨員,或對那些因這種或那種原因行將脫黨的人講話時,我常常講得好像國家的命運與他們的決定息息相關似的。他們應為許多人做出榜樣,毫無疑問,這意味著打動了他們的虛榮心和雄心。一旦我達到了這一目的,其餘的就好辦了。」
漢夫施坦格爾回憶,「一小時前還在吵吵嚷嚷,把他推來推去的群眾,那些高聲怒罵的人們,現在變得鴉雀無聲,深受感動。他們屏息傾聽,早就忘卻了伸手去取啤酒瓶,似乎把講演者的每一個字都喝了進去。」
當希特勒結束演講,並告別聽眾時,聽眾們仍然沉浸其中不能自拔。面對這種情況,曾有一位警察對旁邊的人說道,「唯一缺少的是一名神經病醫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fRuSXUBURTf-Dn5yRJ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