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差的全面碾壓!說說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在長江為何來去自如?

2019-09-17     霂霖清看世界

第一次鴉片戰爭里,英軍靠著艦船來去如風,但是進入長江之後,機動受限,但如果英軍執意要切斷漕運,不進長江是不行的。滿清為什麼不集中兵力在長江一戰?



英國鴉片船,圖/WikimediaCommons。

實際上,當時清廷分主戰派(武官)和主和派(文官),皇帝都是主戰派,一直不知道前線慘敗,繼續壓迫軍事解決。而英國帶來了蒸汽明輪巡航艦,英軍大帆船能進長江本身就是靠蒸汽船拖過了吳淞口的淤沙區,英國人依託海上軍艦,淺攻則走,幾日之間機動幾百公里,英國一艘戰列艦的火力等於兩三個沿海省份沿海要塞炮台的火力總和,清朝的實力無法與之抗衡。沒有外敵多年,長江多年沒有水戰,各水營也武備鬆弛,如果集中兵力在長江決戰,很可能丟掉東南半壁了。



第一次鴉片戰爭示意圖,圖/WikimediaCommons。

當時駐守長江兩岸的清軍官兵只有帆船時代的水文和航行知識,對工業化的英國海軍的能力一無所知,他們根本不相信英國海軍能夠逆流而上淌過長江的淤沙區,都等著看笑話呢,沒想到英國海軍出動蒸汽船拖軍艦,用精巧的路線真的闖過去了,清軍士兵直接傻眼。奕山也搞過江上火攻,結果早上一看才知道所襲全是民船,反而給了英國以護商名義擴大戰爭的藉口。

清朝軍隊也在長江打了鎮江之戰,最後一敗塗地,鎮江城陷,駐防八旗全滅,換來英軍死亡三十九人。這其中很大程度是滿清自己的問題,英國人還沒攻城,清軍就堵住城門,誣稱老百姓是漢奸,殺人請賞了。

另外鴉片戰爭並不是清軍內線作戰,英國人一直有本地嚮導,補給基本靠貿易而不是搶。民眾的反抗不能說沒有,不過英國也在變換策略。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國人就學聰明了,直接找地方縉紳當維持會長。浙江巡撫劉韻珂在1842年3月21日上了一道「十可慮」奏摺,其六曰:「英軍以小惠結民心,彼此相安,民眾轉以大兵進剿為慮,是民間鮮有同仇敵愾之心」。

根據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潰》一書的統計,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軍在戰場上歷次傷亡人數統計如下:

一、虎門大戰,英軍無人陣亡,付出的代價僅僅是:5人輕傷。

二、廣州城外的烏涌口之戰,英軍共計八人受傷,僅1人死亡。

三、廈門之戰,英軍僅陣亡1人,傷16人。

四、廣州之戰,英軍無人死亡,僅6人受傷。

五、鎮海之戰,英軍死亡3名,受傷16名。

六、浙江大反攻,英軍戰死3人,受傷22人。

七、三元里抗英,英軍共有5人死亡,32人受傷。

八、乍浦之戰,英軍死9人,受傷55人。

九、鎮江之戰,英軍陣亡39人,受傷129人,失蹤3人,損失達到了鴉片戰爭期間、此次戰鬥之前歷次戰鬥的總和。



鎮江之戰示意圖,圖/網絡。


英軍攻打鎮江西門,圖/網絡。

應該說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清軍還是有勇氣的,自殺陣亡的總兵很多,只不過是技術和組織度差距太大了。不論是對比花費、人力、損失還是取得的效果,清廷都很難有長期打下去的慾望。虎門大戰,清軍總傷亡上千,廣州戰役清軍傷亡一千六,廈門戰役清軍傷亡一百六十八。定海戰役清軍前後傷亡四千五,而以短矛這種原始武器為主力對抗英軍的非洲祖魯戰爭,付出四萬人的悲壯傷亡,但竟造成英軍近萬的戰損,所謂清政府精銳全出的仗,竟就這樣打的不如非洲土著。



關天培血戰虎門,圖/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cJtQW0BJleJMoPM0h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