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飯不吃,午飯亂吃,晚飯大吃;愛喝冰鎮飲料、愛吃腌制食物……這其中有沒有你的影子?生活越來越好,我們的脾胃卻越來越差。
俗話說,「十人九脾虛」。如果去看中醫,不少人都會拿到「脾虛」的診斷。
為什麼中國人「脾虛」的這麼多,又該如何調理?《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邀請權威專家,送你一套脾胃調養法。
受訪專家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副教授 趙艷
河南省中醫藥學會養生保健分會副會長 呂沛宛
脾胃,中醫眼中的「後天之本」
脾是五臟之一,居於中焦,在膈之下、胃之左,正如《黃帝內經》所說:「脾與胃以膜相連。」脾在五行屬土,喜燥而惡濕。
中醫講的脾,與現代醫學的脾臟完全不同。
中醫主要從生理功能、人體作用等方面認識脾,強調脾是人體對食物進行消化、吸收並輸布其精微的重要臟器,所以稱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說明人在出生後,生命活動的延續和精、氣、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實,均有賴於脾主運化的生理功能。
脾還是參與人體水液代謝的重要臟器之一,具有運化水濕的作用。
攝入體內的水液,經過脾的運化傳輸,氣化為津液,輸布於周身臟腑器官,發揮濡養、滋潤作用,並且將全身各組織器官利用後多餘的水液及時排出體外。
另外,肌肉所需要的營養也得靠脾運化水谷精微得以供養。
為什麼中國人「脾虛」高發?
造成中國人「脾虛」多發,主要有三個原因: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情志失調。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耕社會中人們「靠天吃飯」,饑飽失常的情況十分普遍,現代人則經歷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足」的巨變,飲食過飽或經常吃煎烤油炸、辛辣甜膩、過咸過涼之品,增加了脾的負擔,導致脾失運化,形成脾虛。
另外,中國人肌肉力量較弱,肌肉過勞和過逸都會影響脾,過去中國人靠勞作為生,過勞是常事,自然消耗脾氣;現代人體力活動銳減,又從過勞變成過逸,用進廢退會削弱脾氣,造成脾虛。
此外,現代人壓力大,用心多於用身,思慮過度則傷脾,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脾虛幾率。
一個簡單動作調脾胃
脾虛失運,人會出現面色萎黃、精神疲憊、體倦乏力、食少乏味或食後脹氣、四肢欠溫、氣短怕冷、形體肥胖等病證。
若想改變脾虛狀態,可以多做做「單舉手臂」這個動作,該動作源於八段錦,在宋代時就已流傳於世。
具體做法是:
自然站立,兩膝微微彎曲,兩手捧在小腹前,掌心向上;
左手翻掌經過胸前往上舉,右手翻掌向右胯旁下按,兩掌一上一下撐開,同時兩腿站
直,把整個身體拉伸開,略停兩秒;
兩手原路返回,重新合於小腹前,全身放鬆;
換為單舉右手。
以上動作每天重複30次,對脾胃有很好的調節作用。
養脾胃,還需注意3個細節
脾胃失調是一種生活方式病,要想護好「後天之本」,還需從生活方式入手。
1 飲食宜定時定量
避免吃生冷油膩的食物,不暴飲暴食,適當吃些山藥、小米、蓮子肉、桂圓、陳皮、芡實、白扁豆等健脾之品,可做粥食用。
脾虛較重者,可在中醫師指導下選用人參健脾丸、補中益氣丸、參苓白朮散等中成藥。
2 勞逸適度
平時應規律運動,最好能根據自身情況,每天堅持選擇一種以四肢肌肉鍛鍊為主的運動,如慢跑、快走、太極、游泳等。
3 避免思慮過度
建議調整用腦時間,適當調暢情志,每天午休或睡前以靜坐、冥想等方式讓身心放鬆下來。
本期編輯:鄭榮華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歡迎朋友圈。
我們不傳小道消息和謠言
我們不取吸引眼球的聳人標題
我們不做只為轉發量而存在的媒體
請你相信原創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們願意陪你一起認真走下去
人民日報主管 環球時報主辦
微信ID:LT0385
電話垂詢
業務合作:010-65363765
內容合作:010-65363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