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收斂鋒芒,避免觸碰人性的惡,就是處世最好的智慧。
人心有善,但是人性有惡,而觸碰人性之惡的點,就是在於自己的鋒芒。
因為人心有嫉妒心,有排他性,因為這些嫉妒心而驅使的狀態,就是在俗世之中常見的看不得別人好,不允許身邊的人比自己更優秀等劣根性。
所以在生活中,甚至你無意之間展露出來的一個舒適的狀態,都會觸碰了別人的可憐的自尊,而人性的惡從此開始施展。
其實人,從來沒有學會怎麼去應對人性的惡。
所以,導致生活中經常有人因為不懂得把握人性惡的分界點,而觸碰了違規線,惹致禍端,甚至丟掉姓名,古代的楊修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曹操修一個大門的時候,楊修跑到那裡看到曹操寫的一個「活」字,就命人把門拆掉,說是曹操嫌門寬了。
有人給曹操獻了一杯類似於乳酪的東西,曹操吃了一口,在蓋子上面寫了一個「合」字,拿給其他人看,其他人不知其意,但是楊修卻說:「曹公讓人一人各吃一口,因為『合』字就是一人一口,這還是有什麼好質疑的呢?」
後來楊修隨著曹操經過曹娥碑,背面寫著有「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曹操問楊修:」你能看出來這八個字是什麼意思嗎?」
楊修非常自信的說:「能。」
曹操想了一下,就說:「你先別說出來,我先想想。」
走了三十里之後,曹操才把這句話中包含的意思想出來,和楊修對照之後,發現兩個人的答案相同,於是曹操感嘆的說:「我的智慧與你相差三十里。」
楊修的優秀並沒有錯,但錯就錯在了觸碰了曹操的自尊心,未曾意識到自己隻言片語展露的鋒芒,會觸碰別人內心的惡,給自己惹來殺身之禍。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深知自己的剛強,反而要安守柔弱,甘為天下的溪澗,這是道的智慧,更是我們處世的最佳指導標準。
即便深知自己的優秀,也要藏起自己的鋒芒,以清靜無為養自己的內心,修正自己的生存技巧和策略。
把自己的高明隱藏起來,不是刻意的假裝軟弱與愚笨,而是避其鋒芒,這才是真正處事的智慧,否則過於強壯,即便居於高位,刻意炫耀的行為都會讓自己岌岌可危。
《菜根譚》說:
澹泊之士,必為濃艷者所疑,檢飾之人,多為放肆者所忌。君子處此,固不可稍變其操守,亦不可露其鋒芒。
志向淡薄的人必然會受到熱衷名利的人懷疑,生活簡樸謹慎的人大多會被行為放蕩的人嫉妒。一個堅守正道的君子,不應該被外界聲音左右內心的中正之道,但是也不能過於的展露鋒芒。
所以學會應對人生的惡,是處事最高的一個境界,以清靜無為的智慧來養自己的內心,來塑造自己在生活中的一個狀態,才是真正的君子應該做的事情。
在秦始皇兵馬俑的博物館裡,只有一個跪射俑保存完整,被奉為鎮館之寶。
他之所以能夠保存完整的原因,其實很容易理解,就是他的姿勢是呈左腿蹲曲,右腿跪地狀,他的整個身體比其他的兵馬俑要低好幾十公分,只有120厘米。
正所謂天塌下來有個子高的頂著,兵馬俑坑上面一層棚頂,因為時間過久發生塌陷時,被其他的兵馬俑頂住了,而跪射俑因為是跪著的姿態,不但避免受到壓迫,還因自己跪著的狀態而增強了穩定性。
一個人處事之中的標準,在這個跪射俑中就能找到一個很好的答案,以低姿態處事為人,不但能避免鋒芒畢露,還會因為自己的低姿態讓自己的人生更完美。
低姿態的人生心態必然平和,因為心態平和,不會因為刻意炫耀而招致小人的惡,也不會因為心態激進而讓自己的決定有失偏頗,一切更穩更祥和,這樣的人生能夠在平穩的過程中收穫和悅和幸福,這就是智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VGq2m8BjYh_GJGVC5ny.html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