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7月23日,江南,自南宋以來中國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方,一小群人建立了一個政黨,不過此時其規模實在太小,稱之為結社也不過分。在當時人們的眼中,這絕對算不上什麼很大的事情,彼時神州大地各路大小組織層出不窮,這是亂世的共同特徵。
此時的中國可以說是風雲詭變 ,各路勢力錯綜複雜,從1920年代開始,共同組建團體以改革中國社會成為知識分子普遍的共識,那麼由誰來終結神州大地的苦難呢?在當時並不確定,各路思潮,各派勢力交融、衝突、對撞…不過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經受無盡苦難的中華民族的前路也漸漸清晰起來了…
經過28年的血雨腥風,歷史終於見證了終結亂世的中華民族新一代操盤者,正是那個曾經不起眼的政黨,它給中華民族打造的政治實體,便是這個共和國,到今天為止,剛好七十年。
今天是共和國七十年的生日。
中國人一直以來就有一種歷史情節,這可能是因數千年不間斷文明所衍生出的一種高度的文化認同,那麼按照中國傳統的政治倫理來說,共和國的合法性如何呢?
按照中國傳統的政治倫理,評價這個的標準有兩個,一是政權的「出身」;二是政權的「功績」,無論按照哪個標準來判斷共和國,毫無疑問是天命所歸。
首先說說「出身」,20世紀前半期的中國可以說中華文明史五千年以來最為危難的一段時期,雖說中國古代並不是沒有悲慘時期,五胡亂華,靖康之恥,甲申國難…清末民初的中國也有著類似的困局:軍閥混戰,強敵入侵,民不聊生…然而從更宏觀的角度來說,此時的中華民族還面臨一個絕無僅有的危局:中國此時並不僅僅是統治集團本身軟弱無能導致身陷困境,更面臨文明體系的全面落後。
古代以五胡之殘暴,蒙元之粗鄙,滿清之陰險,卻也無法征服中華,最終只能融入其中,因為中原的文明體系始終高於敵對方一個層級;但近代完全不同,中華文明相對於工業化的西方文明已然全線落後,這是相當危險的。300年前滿清入關,最終的結果只能是融入中華民族之中;但日寇入侵,中國人很可能面臨印第安人的悲慘命運。
中華文明首次面臨從地球上出局的危險…
然而正如基辛格所說的一樣:中國總是被他們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自從面臨危機開始,歷代仁人志士開始探索救亡圖存之道,這其中,就包括了那批共和國的締造者。
在古代,這叫弔民伐罪。
同反動軍閥鬥爭,同革命背叛者鬥爭,同外國侵略者鬥爭,最終在三年解放戰爭中殲滅、改造了八百萬反動軍隊…這個合法性恐怕是歷代無人能比,即便是封建王朝中「得國最正」的漢與明,怕也沒這個正當吧。
從1921年到1949年的中華民族革命史,絕對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壯麗的史詩,但在今天,很多人即使對此有理性的認識,但仍缺乏一些感性的共情,相較於此,大家卻更愛讀古代的英雄傳說和歷史演義。
這是為何?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對這段歷史的敘事方式,是和古代史不一樣的,什麼意思?我們不妨換一個敘述方式。
張飛又喝曰:「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死戰?」見狀挺矛又喝曰:「戰又不戰,退又不退,卻是何故?——《三國演義》
「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惟我彭大將軍!」——《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 ,毛澤東
彭老總的霸氣,恐怕也不輸張翼德吧。
「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劉備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七絕·改西鄉隆盛詩贈父親》,毛澤東16歲時所作。
主席的豪情與氣魄,可比一代豪傑劉玄德高出好幾個檔次啊。
這種類比的例子可以舉很多,百騎截營與飛奪瀘定橋;賀老總兩把菜刀鬧革命與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左權壯烈犧牲和龐統落鳳坡星隕…
其實,若是將這段歷史以傳統的歷史演義,或是武俠小說的方式展現出來,那一定是整個歷史文學史上最精彩的作品,
但,總覺得有些突兀,畫風突變?
革命史有這麼浪漫嗎?其實真實的革命史的浪漫程度遠超演義小說,看看《七律.長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誰能浪漫過這個?
但因敘述方式的問題,這段歷史現在給人的直觀印象更多的是「鄉土氣」,雖然共和國的締造者是整個中國最優秀的一批志士,最有修養的一批人,但因為他們在艱苦的環境中奮鬥,穿著破草鞋爛棉襖,又為了和底層人民打成一片,天天扭秧歌說大白話,所以給人一種 「土」的感覺。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講,覺得「土」那就對了,這個「土」,正是共和國和歷代王朝最根本的區別所在——它屬於全體中國人,不僅是領袖,更包括所有勞苦大眾。
其實,按照剛剛說的,以中國傳統的敘述方式來敘述中國革命史和建國後的奮鬥史,當然不是不可以,這幾十年本來就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延續,共和國的締造者和數千年來的仁人志士一樣,有著宏圖大志,再經過數十年的努力奮鬥,最終成就了一番功業!
但是,如果是這樣敘事的話,雖然好看,但卻太狹隘了。
狹隘?為何?因為近代的革命史,絕不僅僅是封建式的帝王將相創造功業的英雄傳說,它是整個民族一同奮鬥的雄偉史詩,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頭一回。
看看史書或是演義,你可以體會一代梟雄曹操的胸襟與氣魄,但赤壁之戰數十萬人之中一個普通士兵的心境,歷史上是不會有任何記載的,古代也不會有任何人關心;放在仁君劉備這也一樣,桃園結義,忠肝義膽浪漫千年,但夷陵無辜被焚殺的數萬冤魂的心情呢?歷史不會記載,演義也不會寫。
但建國史不一樣,王樹增的《解放戰爭》中寫過不少細節,比如:朱德的地理課。
對基層士兵如此親近的統帥,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為什麼?因為從根本上來說,朱德總司令和基層士兵的關係,雖有職務上的差距,但從性質上來說,並不存在誰高誰低,大家都是平等的,關係是「革命同志」。
同志是何意?志同道合之人!
這些樸素卻又貧苦士兵們,並不是解放軍將領們建功立業的工具,他們是好戰友,為著共同的理想而奮鬥,讓整個民族走向文明與強盛,就是他們的理想。總司令非常樂意幫助這些因飽受壓迫,沒有受過基本教育的基層士兵們增長見識,開拓視野,因為幫助基層的貧苦人民增長見識,也是為這個理想而努力的一部分。
這是另一種肝膽相照。
革命年代之前,普通人是沒有可能在歷史上留下印記的。
所以說,1949年,共和國的建立,絕不僅僅是數千年歷史上屢見不鮮的改朝換代,而是人民的解放。
所以說,1946年-1949年的那場內戰,和楚漢相爭,三國內戰也絕不是一個性質,這是人民解放戰爭。
所以說,歷代王朝,均是帝王將相們進行統治的工具;而共和國不同,它的締造者是全體中國人民,它的主人也是全體中國人民,它為中國人民的利益而服務,絕不是什麼「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古典王朝廟堂上的偉大,屬於個人,看似恢弘卻虛無縹緲,最終也只有最初那份經世濟國的理想傳承下去。千百年後,這份理想又打造出了共和國,不過這一次,這份偉大終於走下了廟堂,屬於全體人民,看似土氣,實則大氣磅礴!
共和國和封建王朝不同,不存在太廟,它只有人民英雄紀念碑。
「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終於,五千年來第一次,光環從英雄頭上散去,推向了全體人民。
我們為奮鬥過的所有中國人致敬。
我們為犧牲過的所有中國人默哀。
那從「功績」角度呢?共和國七十年了,七十年,終於讓這個民族掃除了數百年的頹靡,擺脫了上百年的國恥,將面臨亡國滅種之危的中華民族重新帶回正道,走向強盛,其豐功偉績震古爍今。
我們仍可以像評價傳統王朝一樣,從宏觀角度為共和國的每一次功績而歡呼: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議》簽署,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擊敗白人軍隊,保障了國家安全,中國一舉扭轉了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在與西方列強的戰爭中屢次陷入慘敗或極其被動的局面。然而不要忘了,就在50多年前,1894年9月15日,清軍在平壤戰役慘敗,這是甲午戰爭崩潰的標誌,也是中華民族徹底走向亡國危機的開始。
1957年,共和國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國建設了飛機、汽車、發電設備、重型機器、新式工具機、精密儀表、電解鋁、無縫鋼管、合金鋼、塑料、無線電等工業,初步成長為一個工業國;自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中國第一家新式工廠——安慶內軍械所建立已近百年。
1985年11月16日,中國海軍艦隊首次派出對外出訪艦艇編隊,出訪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和孟加拉國,這距離1430年,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已經過去近600年。
…
這些文治武功,將印在史書上,永不磨滅。
而從一些更平凡的事情上,我們更能體會到共和國的偉大。
1950年3月16日,新中國政府動員150萬大軍剿匪,持續至1953年,消滅、投降者260餘萬人,困擾底層百姓數千年的土匪問題被徹底解決,神州大地海清河晏。
1952年5月24日,新中國開展大規模掃盲運動,1964年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時,也對國民文化素質進行了全面調查,結果顯示15歲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由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
1957年12月23日,毛澤東主席簽署共和國歷史上第一號主席令,批准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條例》,這是有史以來,中國人首次有了可靠的全民衛生防疫體系,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基本消除了古代的「瘟疫」。
1958年7月1日,得知江西省余江縣消滅了血吸蟲病後,毛主席十分高興,賦詩《送瘟神》以慶祝。
…
共和國真的是在為著這個民族服務,為了讓這個民族有著更安定的環境,更豐富的學識,更健康的體魄而努力,七十年的努力,共和國終於使得這個民族的整體邁進了現代文明。
既然為人民而服務,那必將生生不息。
所以說,雖然28年的革命史,70年的建國史相對於數千年的文明史來說只是滄海一粟,但我堅信,即使是千百年之後,這段歷史留給後人的印象,絕不僅是傳統的興衰交替;我堅信,千百年後,這個民族的後世在回翻這一段歷史的時候,不會僅付笑談中,而會同我們一樣,熱淚盈眶。
而我們在今天,為她歡呼流淚。
共和國,萬歲。
作者:雲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