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中國姓氏名字及神農炎黃關係考

2019-08-03     洛寧城事

上古中國姓氏名字及神農炎黃關係考

王樾 程衛東

我們研究姓氏文化,並且都說自己是炎黃子孫。掀開各姓的家譜,族譜,家乘,譜諜,都在追根尋源,不是追到炎帝,就是追到黃帝。那麼炎帝、黃帝他們是什麼關係?木本水源又追到哪裡。還有人說我們是明朝,從洪洞大槐樹下遷徙過來的這就是根,那太膚淺了吧。大槐樹到今只有幾百年,中國人的根已有五千年歷史。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懂,弄懂我們常說的神農氏,炎帝、黃帝他們的關係。他們和我們各姓氏又是什麼關係。弄清了這些問題,就基本解決了各姓之間又是什麼關係,我們常說五百年前是一家這是什麼意思。今將此文寫出來同大家一起學習,提高姓氏文化研究的內涵,便於共同了解古今姓氏文化知識。

一、姓氏名字的本義

《論語.子路》曰:「必也正名乎?意思是說,人的名稱必須合乎實際,《禮記 .檀弓》上云:」幼名冠字「。意思是說,古人出生後就要循姓起名,長大成人還要加序冠字。名字,是關於具體的歷史人物的姓氏名稱及其家族系統的實際記錄,古人通稱」姓氏「。的確,中國自從有文字和歷史記載出現之日起,就是由記名記事為始。因此,古代人名姓氏的真實情況如何,也成為鑑別信使或傳說的可靠證據。

然而,姓氏的真情或實際含義,古今大不相同,必須分別對待,不可以今是而非古。我們今天所謂的姓氏,實為姓與氏的合稱,即姓與氏無別,或姓稱,或言氏,或兼言姓氏。作為人名稱呼,則循姓冠名,且為世傳世襲,因此姓氏也為表明家族系統的稱謂。這一情況約始於秦漢之時。但是,秦漢以前,姓氏之義並非如此簡單,而且,姓氏之真情,夏商周三代不同於炎帝、黃帝之時,秦漢以後又有別與夏商周三代。

關於炎帝,黃帝之世姓氏真情,鄭樵《通志 .氏族略序》載「三代以前,姓氏分而為二: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無名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性、庶姓之別;氏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以后姓氏而之一「。這為我們理解炎帝,黃帝姓氏真情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借鑑。需要說明,古代所謂姓與氏,皆為家族家庭之義,無民族之義。

有關炎帝、黃帝姓氏問題。《帝王世紀》云:「炎帝神農氏,姜氏也。母曰任姒,有喬氏之女,名女登,為少典正妃。……生炎帝。」同書又載:「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寶;」《竹書紀年·前編》云:「炎帝神農氏。少典之君娶於有喬氏之女,曰女登,生神農氏。……育於姜水故以姜為姓。」另外,《淮南子·時則訓》高誘注云:「赤帝炎帝,少典之子,南方火德之帝也。」同書又云:「黃帝,少典之子,以土德王天下。」為史家所稱道的《左傳》哀公九年云:「炎帝,火師,姜氏其後也。」同書昭公十七年載:「炎帝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孔穎達疏引正義曰:「帝繫世本皆為炎帝即神農氏,炎帝身號神衣,代號也。譙周《考古史》以為炎帝與神農各為一人。」為史家公認為是信史的《國語》云:「昔少典氏娶於有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司馬遷所作《史記》被譽為是中國歷史真實的「實錄」,「史家之絕唱,」為二十五史之冠,也是二十五史當中唯一稱的上是建立於「雙重證據」之上的科學巨著。其中關於黃帝歷史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梳理文獻可以說明,炎帝、黃帝生父皆為少典氏,少典娶有喬氏兩個女兒為妃,正妃曰女登,姜姓,生炎帝,古人姓從母,故炎帝姜姓;次妃曰附寶,姬姓,生黃帝,故黃帝姫姓。炎帝、黃帝生母各異,故炎、黃異姓。另外,炎帝,姜姓,名神農氏;黃帝,姬姓,名軒轅氏,姓公孫。炎帝、黃帝同為少典之子,是同父異母同胞兄弟,其父系清楚,母系分明,姓氏準確,而且,炎、黃姓氏之情與鄭樵所記也正相合,確實且一個清楚的歷史問題,不應有何異議。

然而,魏晉以降,古今史家卻於炎帝、黃帝歷史多生歧義,概而言之,問題主要有二:炎帝稱神農氏,顧名思義,炎帝也就是神農氏,故炎帝與神農氏同為一人,為其一。這一看法以司馬貞為主要代表人物。其二;以為炎帝、黃帝既為少典之子,又當氏其父姓,如「少典為熊國名,生此二子,當同義有熊氏。氏既不合,姓又殊異,其非同父母可知。」以炎帝、黃帝同其父母各異其姓為由,否認炎、黃為同胞兄弟,甚至進一步提出所謂「炎黃二族之分野」的說法。這一看法也代表了當代史家的看法,而以王獻唐及其《炎黃氏族文化考》為主要代表。上述說法皆屬誤解,原因就在於不朋古代姓氏真情,因而產生誤解。

考炎帝、黃帝之世,人名姓氏雖通稱姓氏,但其所謂姓氏,實際上皆由姓、氏、名(號)、字四義而成,卻通稱「姓氏」,故使姓氏之義格外複雜,不可不明辨。以黃帝姓氏為證:黃帝,帝位名號;姬姓;氏姓有熊,為有熊氏;名軒轅氏;字公孫,也稱姓公孫。可識上古人名姓氏實由姓、氏、名、字四義組成,只是因為年代悠渺久遠,史籍於其姓、氏、名、字及帝位號者,或全錄或只記其一二,不能兼得其祥。因此關於炎帝、黃帝、神農氏人名姓氏,必須於其帝位名稱,姓、氏、名、字之情一一考辨,才能明其真實。

二、神農、炎、黃關係考

姓氏者,明其姓當為先決問題。炎黃之時所謂姓,實指生姓而言,表明母系所生。《說文》曰「姓,人所生也。」其義甚明。《白虎通》云:「姓者,生也,人稟天氣所以生也。……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愛,厚親親,別婚姻也。」義亦相同,且與鄭樵所說「三代以前,婦人稱姓」的情況正相合。關於炎帝、黃帝、神農氏之姓,炎帝之母曰女登,炎帝姓從母,故炎帝姜姓。文獻關於炎帝之姓,十分明確。黃帝之母曰附寶,姬姓,故黃帝姫姓。也很明確。神農氏之姓,無考,亦無姜姓之說,以姓相辨,炎帝與神農氏並非一人,判然已明。而且孔穎達正義也說明「炎帝與神農氏各為一人。」何況,真實的歷史絕對不允許有任何節外生枝之說。

炎黃之世姓表明母系系統,明確血緣關係,因此姓皆為世傳,而且,其後世皆通一姓。以炎帝為證,史稱其「姜姓其後,」則說明炎帝無論其前世還是後世,也皆姜姓其後;黃帝之姓,姬姓,故黃帝前世及後世,皆姬姓其後。神依氏之姓已如前文,明其與女登姜姓皆無涉,又證神農氏與炎帝並非一人。

再考炎帝、黃帝、神農氏氏姓。氏姓,簡稱氏,但民義與姓義安全不同,且為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氏,《說文》曰:「凡氏之屬皆從氏。」這有些費解。《白虎通》云:「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貴功德,賤伎力,或氏其官,或氏其氏,聞其氏即可知其德,所以勉人為善也。」言氏為表明身份情況之義。這同鄭樵所說「三代以前,……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的情況正相合。然而,氏姓的情況卻十分複雜。以氏為姓,如陳立注《白虎通》所說,大約有九種情況,曰:「蓋姓有九,或氏於號,或氏於諡,或氏於爵,或氏於國,或氏於官,或氏於字,或氏於居,或氏於事,或氏於職。」氏表明身份,這只是其一,還有其二。《左傳·隱公八年》云:「無駭卒,羽父請諡於族。公問族於仲眾,仲眾對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候以字為氏,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孔穎達註疏云:「族者,氏之別名也。·姓者,所以統系百姓,使不別也。氏者,所以別子孫所出也。」說明氏姓尚有表明父系系統情況之義。《史記》注引鄭駁異義也載:「氏者所以別子孫所出也。」其為表明父系家族之義甚明。綜其要義可以說明,氏為封姓,為封邑、封國或封職之義,表明氏姓者本人的職務、職業以及父系家族系統等情況,簡言之,氏為表明其身份及父系家族系統的稱謂。

關於炎黃之時氏姓之情,裴駟集解《史記》引張晏曰:「少昊以前,天下之號象其德。顓頊以來,天下之號因其名。高陽、高辛皆所興之地名;顓頊與嚳皆以字為號,上古之質也。」這裡所謂名,號亦為氏姓之說,為封邑、封國之義,且與炎黃之時氏姓之義相合。

考炎帝、神農氏、黃帝氏姓,氏既然表明父系家族關係,理應先明其父系。炎帝、黃帝,皆為少典之子,炎黃為同胞兄弟。神農氏父系,無考,且與少典、炎帝、黃帝無涉。再證神農氏、炎帝各為一人。炎帝姓氏,無考;炎帝者,帝號之名,神農氏為炎帝自號之名,即文獻所稱「身號」「代號」;無封邑、封國之義,亦非上古所謂象其德的說法,二者皆非氏姓。王獻唐引孔穎達正義為證,稱炎帝為伊耆氏,實屬誤解。神農氏,無帝號之稱;為封姓稱謂,顯然是氏姓。又證神農氏非炎帝或炎帝神農氏。關於神農氏氏姓《易·繫辭》云:「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頭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義。」神農氏因發明農具教耕農作之功德而為氏姓,其義甚明,而且也與《白虎通》釋氏姓所謂「貴功德,賤伎力」之義,以及張晏所謂「少昊以前,天下之號象其德」為氏的說法皆若合符契。神農氏之氏姓與炎帝神農氏之「身號」、「代號」不同,神農氏為世襲名號也即朝號名稱,而炎帝神農則為自號之名,無朝號之義。《帝王世紀》云:「神農氏在位百二十年,凡八世:帝承、帝臨、帝明、帝直、帝來、帝哀、帝榆罔。」這與《太平御覽》所記略同,可為佐證。證神農氏實為世襲之名號,且又證炎帝與神農氏各為一人。黃帝氏姓,有熊,稱有熊氏,為封邑和封國之姓。關於有熊地望所在,裴駟集解《史記》引皇甫謐云:「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證有熊確為黃帝封國封姓之氏無疑。

氏雖稱氏姓,卻不同於生姓。生姓為別婚姻,表明母系同時也表明血緣關係,故生姓為世傳且皆通姓。氏姓則不然。氏姓雖表明身份以及關係家族,但氏為封姓,並非直接表明關係系統,因此,其為世傳,卻皆不通氏姓。這正與封國封邑的情汜相似,封國不二君,封姓不二氏。所以,少典氏與炎帝,黃帝,雖為親父親子,但皆不通氏姓。這也是為什麼炎帝、黃帝皆不為少典之名或不可能同為有熊氏,其親子二十五人,卻無一氏姓有熊者。《國語·晉書》云:「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酉、祁、滕、箴、任、苟、媴、儇、僖、衣是也。」可為明證。裴駟集解《史記》云:「黃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其二人同姓姫,又十一人為十一姓,酉、祁、已、滕、箴、任、苟、媴、姑、儇、僖、衣是也。。」又為證。上古氏姓不通,故少典與炎帝、黃帝父子不通氏,正合於其實。更何況,炎帝、黃帝父系清楚,母系分明·,既然為一家,亦不當有分「二族」之說。

三、炎、黃神農氏再考

再辨炎帝、黃帝與神農氏之名。古代所謂名者,非今天所謂人名。名,《說文》曰:「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自名。」其義甚顯。炎帝名神農氏,自號之名。目的在於明其爭雄天下之志。《荀子·正名篇》曰:「名,所以其累實也。」即指此義。高誘注《淮南子·時則訓》云:「赤帝,炎帝,少典之子,號為神農。」這裡所謂號者,自號之義,既明炎帝父系,又證炎帝自號之名。酈道元《水經注》云:「歧水東經姜氏城,南為姜水。炎帝神農長於姜水,因以姜為姓。」酈道元明炎帝自號之名,又明炎帝母系及其地望所在。也證炎帝非神農氏,又證神農氏與少典、女登皆無涉。黃帝軒轅氏,《帝王世紀》云:「黃帝居軒轅之丘,因以為名,又以為號。」亦屬可信。神農氏之名。稽無可考,故也不論。又證神農氏並非炎帝神農氏。

關於炎帝、黃帝、神農氏字姓,唯黃帝字姓明確,炎帝與神農氏皆無考,故不論。

炎帝、黃帝世系家族,雖然生姓、氏姓各異,但其為一家一族,至遲於漢代以前,仍然屬一個清楚的歷史問題。以黃帝氏姓為證,顓頊、帝嚳、堯、舜、禹氏姓各異,但其同為姫姓之後,皆屬黃帝世系,史有明文。《史記·五帝本記》載:「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頑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帝禹為夏後而別氏,姓姒氏。契為商,姓子氏。棄為周,姓姫氏」。黃帝世系,一脈相承,皆姫姓其後,蔚為清晰。炎帝世系也是如此,考炎帝後裔,氏姓主要有昌、申、許、齊、土、甫、甘、戲、州、露、紀、怡、向諸姓,皆「姜姓其後。」·可見,無論是黃帝世系還是炎帝世系,皆為華夏、中國一族,絕無異族之分,正與今天漢族不但有百姓,卻同為一族的情況相同。所以,《漢書·魏豹·田儋·韓(王)信列傳》曰:「周室既壞,至春秋末,諸候耗盡,而炎、黃、唐、虞之苗裔尚猶頗有存者。秦滅六國,而上古遺烈掃地盡矣。」顏師古注云:「謂神農、黃帝、堯、舜之後,」明證炎黃實為一家一族。

作者簡介:程衛東,男,1947年生,洛寧縣大原村人,縣政府煙辦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中國國學研究會會員,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顧問洛陽市姓氏研究會理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QxkX2wBUcHTFCnfANT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