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給父母最大的懲罰:家長傾其所有,可孩子感覺不到被愛!

2019-04-24     曦曦媽說教育

一直以來,都有粉絲不斷的給我私信,而聊得最多的就是關於青春期孩子叛逆的問題。家長們總是在強調一句話:「我都是為了孩子好,作為父母我也不可能會害孩子,你說是吧!」是的,這句話,被很多家長當做口頭禪,背著孩子他們這樣給別人敘述自己對孩子付出,當著孩子他們又會說:「我又不會整你,我這麼做還不是為你好。」

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叫做:「天底下沒有不是的父母。」作為父母,我理解各位愛子心切的心情,但是為什麼明明是愛孩子的舉動,可孩子卻理解不了,總感覺家長是在跟自己反著來呢?

就拿前幾天上海17歲男孩兒跳橋的事情來說吧,我相信她媽媽的出發點,也是因為太愛孩子,所以希望通過自己的引導和教育,讓孩子改正自己的錯誤,從而變得更優秀。可誰知,卻發生了不可逆轉的悲劇。雖然這個結局令人很揪心,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媽媽愛孩子的這顆心和這種心情。

其實,愛孩子並不難,難的是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感覺被愛!關於這一點,曦曦媽有幾點建議,或許對各位家長有所幫助:

(1)別讓你的愛,成為孩子的心理負擔

比如,在每次考試後,家長們為了激勵孩子努力上進,從而取得更好的成績。大部分的家長都會對孩子說:「你看看別個,怎麼又比你考得好!我一天辛辛苦苦的掙錢供你上學,你以為我容易嗎?你還那麼不努力,你對得起我的付出嗎?」

此話一出,孩子的第一感覺絕對不是因為考差而自責,而此時,孩子所想的卻是——「爸媽總是喜歡拿我跟別人比較,動不動就拿自己辛苦掙錢來說話,我上學不努力嗎?我沒有花心思嗎?我就不想取得好成績嗎?怎麼一提起成績,父母就變了一個人似的。」

調研發現,近三層青年有抑鬱風險,而中學生的重度焦慮比例更高,達到5.5%,其中學業的壓力占到88.7%。

想讓孩子取得好成績,這幾乎是每個家長共同的夢想。但是在引導和激發孩子學習興趣的同時,家長千萬不要靠傳統的對比、打擊等方式來「折磨」孩子。你的這種大愛,作為孩子他們往往理解不了,反而會片面的認為是家長故意跟自己過不去。

想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我們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分析試卷,看看自己出錯的知識點是哪些,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而出錯的,面對這樣的題目有怎樣的解題技巧,今後在解答類似題型的時候,應該注重哪些地方。如果家長肯把嘮叨、責備、對比的做法,作為正向引導的落實,那孩子自然不會有自暴自棄的想法,反而會朝著父母希望的方向去發展,同時還能給父母關係更近一層。

(2)家長既要發現問題,更要懂得陪孩子解決問題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書包里有別的孩子,給自己孩子表白的信件,或者無意間在孩子的手機里看到了別人給孩子表白的語言。很多家長在這個時候是淡定不了的,因為家長們腦海里會出現一個驚奇相似的概念——「早戀影響學習」。於是,家長千方百計的要讓孩子和對方斷絕聯繫,要不然家長就成天揪著這件事情來說話。

其實,剛剛步入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對於這種事情的處理幾乎是零經驗。所以他們需要的不是指責,而是家長耐心的幫其解決問題。有的家長發現之後,就拋下一句話:「給你一天時間處理,處理不好就別回家!」此時的孩子,並不知道如何處理才是對雙方好,也不知道如何拒絕才不至於讓別人過分受到傷害,可能在猶猶豫豫中一天就結束了,結果回到家,家長沒有拿到自己想要的後果,就開始不分青紅皂白的打罵孩子了。

發現孩子的各種毛病,是家長最為擅長的一種技能。家長不能永遠只做那個發現問題的人,我們更應該在發現問題之後,陪著孩子一起相出妥當的解決辦法,這才是對孩子真正的好。

(3)明白父母存在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有的家長覺得,在孩子面前,我存在的意義就是讓他吃飽穿暖,儘量在生活上無憂,而孩子只需要把學習搞好就行了。其實,這只是非常表面的問題,父母存在的真正意義不是給予孩子舒適和富裕的生活,而是當孩子想到自己父母的時候,孩子的內心會充滿力量,會感受到溫暖,從而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能力和方法,從此獲得人生真正的樂趣和自由。

在這個比較浮躁的社會,家長們總是顯得有些急功近利了。大部分家長都還一致的覺得孩子好好讀書,考取好的學習成績,哪怕很多家務或者處理事情方面的能力欠缺一點,都沒關係,一切都能因為孩子的好成績而覆蓋。那我只能說,這樣的孩子只能算是一個考試的機器。別把學習成績看得太重,反而對孩子各種品格、習慣上的培養更應該花多點心思。

為什麼孩子從一出生,就對父母各種依賴,可是越長越大之後,孩子卻極其想逃離家長的控制,甚至在青春期時他們根本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反而覺得父母處處針對自己、為難自己?其實,這都是家長應該反思的問題,這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相處方式上的錯誤,才導致了這樣的弊端。而真正懂得跟孩子好好相處的家長,他們的孩子往往也沒有叛逆期這麼一說。

————————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很多時候,家長覺得自己的行為是愛孩子,可孩子卻覺得家長的做法是不愛自己。如果一個家長的行為,讓孩子感覺不到自己被愛,那你的父母就等於白費。做父母,我們一定要與時俱進,多站在孩子的立場,為孩子思考,想想如果自己在孩子這個年齡,會不會做出這樣的事情。如果你有這份覺悟,那親子關係自然親密無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OFoBmwBmyVoG_1ZGVV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