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陽從地理與文化來區分,一直有東西南北鄉之分。北鄉主要為耒陽北部的新市、永濟、淝田、遙田、大和圩、大市以及原哲橋區、馬水區範圍。
北鄉地勢相對平坦,田多地廣,物產豐饒,為耒陽魚米之鄉,新市的米大和的魚還有永濟的荷花均產自北鄉。因北鄉沒有什麼大山,地下也就沒有什麼資源可挖掘,儘管耒陽以煤都出名,但是與北鄉無關。北鄉的人只有在肥沃的廣袤的田地辛勤勞作,所以也鑄就了北鄉人相對勤勞樸實的精神。
北鄉人相對皮膚白皙,圓潤。總得來說實在,具有傳統平原農人特有的質樸與厚道。北鄉話也有鮮明特色,雞蛋通常喊「之子」,數字七發音「吃」。一口北鄉口音是北鄉人的特徵。
改革開放後,不少不甘於在田地里勞作一輩子的北鄉人紛紛背井離鄉,來到外面城市打拚,憑藉北鄉人特有的吃苦耐勞、下肯拼搏精神,許多北鄉人成為或大或小的老闆,例如永濟的老闆、遙田的老闆那可曾是多少北鄉人的驕傲。耒陽城、郴州、衡陽、長沙、廣東等等,來自北鄉的老闆比比皆是。
一些沒有走出去的北鄉人則寒窗苦讀,學而優則仕,步入政界。曾幾何時,來自北鄉的領導幹部群星般閃耀耒陽及湘南大地,淝田的領導、新市的幹部令北鄉人引以為傲。不過近年來,似乎來自北鄉的在任領導幹部沒以前多了。是北鄉子弟沒有老一輩刻苦學習了還是如民間開玩笑電站使北鄉段耒河水位下降沒以前風生水起了?呵呵,不管哪個時期,學習上進才是最重要的吶。
近些年,隨著耒陽城市建設發展,許多農村人們紛紛移民進城,北鄉人一般喜歡買房在耒陽城的北部,貌似要離老家近一點兒,也許這就是家鄉情結吧。但是欣慰的是,北鄉的農村相對還有不少村民在居住,那兒田多地廣,總得有人種,所以有的就買房在鎮里,離城區較遠的永濟、新市均有房地產市場。留住人,也就留住了小城鎮建設,也就留住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