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
黃友平/攝
一條古道
從歷史中伸出
故事就此展開
「轆轆 轆轆 轆轆 …」
單轅雙輪的牛車經過
有的裝貨,有的載人
一記長鞭抽出聲來
似是,
臨行前的無數句「珍重」
大約是一個秋季
清寒的煙霧,淡淡地拉開
伴著雲煙
細步踏上歸途
身後俱是被塵土染黃的草地
有點禿
在西風下,顯得淒迷而慘澹
棲霞坑古道 袁江磊/攝
走在古道時
古村落靜靜地站在夕陽的餘暉中
恍惚間,好像聽到舊日的車輦聲
軲轆軲轆
鏡頭一晃
還是一樣繁華
秋季找一個周末
約上三五好友
一起去古道上走一走
自1986年獲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來,寧波在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績。
為加強寧波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指導城市保護和更新的協調發展,統籌安排各項保護與建設工作,寧波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特制定《寧波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中涵蓋了5條重點保護古道:連接寧海、象山的寧象古道,連接奉化、寧海的寧奉古道,連接鄞縣、象山的鄞象古道,連接餘姚、鄞縣、奉化的四明山古道和連接寧海、天台的寧台古道。
寧象古道
寧象古道是象山縣通往寧海的主要官道。寧海是浙東地區的一個小縣,到處是山丘,人們生活在大大小小的山嶴里,所以它境內有許多古道,現保存比較完好的路段在寧海許家山路段,這條道離村口只有982米路程,在古代很有名。
清代寧海詩人徐鏞在《過許家山》一詩中寫道:「豺狼蹲坦道,僻徑繞寒山。無限斜陽色,來添霜葉殷。秋空雕翮健,石蹬馬蹄孱。深羨雲中客,肩樵任往返」。
詩句並不複雜,說的是這個村莊位於山頂,四周皆山,草木茂盛,秋天的斜陽照在灌木叢林上,層林盡染,煞是好看。因地僻山幽,有豺狼擋道,盤旋的山路彎彎曲曲,只有樵夫出沒其中。
走在這條鄉村小路上,人們可以飽看原生態的田園風光,欣賞自然的韻味——梯田、水稻、果園、竹林等美景,盡情地呼吸山裡的新鮮空氣,體味先民們世代相傳的民俗風情。
村落寧靜得如同水墨畫一般。來這裡,感受自然,感受純樸,讓身心遠離喧囂的都市,滌去塵世的煩惱。
黃友平/攝
寧台古道
寧台古道保存相對完好,距今至少有1000多年的歷史。東至寧波寧海,西至台州天台,距離天台縣城32.5公里,約1小時的車程,距天台泳溪鄉到寧海岔路鎮的岩金公路約為20米,是台州與寧海古代交通要道。
四百年前,徐霞客先生就是自寧海出西門,沿著寧台古道,渡水母溪,登松門嶺,越過三十里的王安山崗,直抵天封寺。而王安山崗,基本上就是一條寧台的邊界,許多時候,一不小心,就會一腳踏進天台。
寧台邊界有著廣闊的高山梯田,而且播種歷史悠久。早在四百年前,徐霞客先生就在他的遊記開篇中記載:「又十五里,飯於筋竹庵。山頂隨處種麥。」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農業也向現代化進軍,四百年前,種了小麥,只能種植糯晚稻。四百年後的今天,收割完小麥後,還可播種雜交水稻。
古人的腳印早已不見
但,你或許能聽到
那掩埋在古道深處的
噠噠馬蹄聲